首页 - 课改研究 - 课改动态

黑板还需要吗

时间:2014-07-30

                                     重庆市巴南区土桥小学  黄书静

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与常规教学相比,有其独特的优势,它能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生动形象地再现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从而在小学数学学科的抽象性和逻辑性与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架起桥梁。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现状来看,与前几年相比,广大教师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意识和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它不再仅仅局限于观摩课和公开课,已开始用于平时的课堂教学。但由于广大教师尚处于多媒体开发和使用的初级阶段,其认识、设计、制作和演示操作等方面的观点和技能还很不成熟,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常常会看到一些令上课教师尴尬的场景。

片段一:老师,我记不起来了

某实验小学一位教师在教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一课。上课伊始,教师让学生汇报课前收集到的信息,经过师生共同整理,在大屏幕上逐一出示了三道题,分别让学生尝试解答,并一一加以反馈,最后引导学生对三道题加以比较,就在这时,出现了教师意想不到的尴尬。下面是具体的教学过程:

大屏幕出示:

只黑兔,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倍。一共有多少只兔?

教师:这样的问题你能自己解答吗?学生尝试解答。

反馈。大屏幕出示:

1)有白兔多少只? 8×5=40(只)

2)一共有多少只? 8+40=48()

答:一共有48 只。

教师:如果把“白兔是黑兔的倍”改成

“白兔比黑兔多32只”,该怎样解答?

学生解答。

反馈。大屏幕出示:

1)有白兔多少只? 8+32=40(只)

2)一共有多少只? 8+40=48(只)

答:一共有48 只。

教师:如果把问题改成“白兔比黑兔多多少只?”又该怎样解答呢?

学生解答。

反馈。大屏幕出示:

1)有白兔多少只?8×5=40(只)

2)白兔比黑兔多多少只?40-8=32(只)

答:白兔比黑兔多32 只。

教师:同学们真能干,通过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了刚才的问题。现在大家再回忆一下,这三道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过了很长时间,还是没有学生举手。

教师:××同学,你说说看。

学生:老师,刚才的题目我已经记不起来了。

教师只好重新演示一遍。

评析:这位教师一味地追求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全程效果,一节课下来,没有在黑板上写上一个字,也难怪学生要“记不起来了”。如果在前面的教学中这三道题能在黑板上留下点痕迹,至少把三道题解答的算式写下来,效果就会不一样。从这个教学片段中我们也可以感悟到:电子屏幕不能代替必要的板书,古老的黑板和粉笔依然有其独特的魅力。

片段二:老师,1厘米没有那么长

某中心小学的一位教师教学《分米、厘米、毫米的认识》时,其中一个教学环节是让学生在直尺上找1厘米。

具体教学过程是:

教师:你知道厘米有多长吗?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仔细观察。

学生1:从121厘米。

学生2:从34也是1厘米。

学生3:从561厘米。

教师: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厘米到底有多长。

学生闭上眼睛想。

教师:请大家睁开眼睛在作业本上不用尺画出厘米长的线段,比比看,谁画得最近?

学生画线段。

反馈。

教师:现在请你拿出直尺比一比,你画得接近吗?

教师巡视。

教师:老师在电脑里也准备了一把尺,想看一看吗?

大屏幕上出示了一把尺,谁能到屏幕上来指一指哪儿到哪儿是厘米,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

学生:老师,1厘米没有那么长。

教师:你就把它当作1厘米长。

评析:从上面的教学片段中可以看出,教师非常注重学生“厘米”的长度观念的建立,并为此安排了学生的一系列活动,如在直尺上找厘米,闭上眼睛想1厘米,画出1厘米长的线段,确确实实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体验了厘米的长度观念。让学生到大屏幕上来指厘米和厘米,目的是为了便于全班交流,让学生更加清楚地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学生能看出“厘米没有那么长”,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前面的教学效果。但令人遗憾的是该教师没有意识到厘米的长度是确定的,不能借助大屏幕任意放大,否则,就与前面的教学环节自相矛盾。

片段三:你能量出这个角是多少度吗?

一位教师教学《角的度量》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方法,在巩固练习后安排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大屏幕上出示磨损的角如下图:


教师:大家请看,这个角被磨损了,你能量出它原来是多少度吗?

学生纷纷举手,教师指名回答,并要求上台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其他同学看。

学生1:只要把两条边延长,它们交叉的点就是顶点,再把顶点对准量角器的中心,把它的一边对准刻度,另一条边对着45度,说明这个角是48度。

教师:他这样量对吗?

学生2:老师,我觉得应该是45度。

教师:两个同学的答案怎么会不一样呢?

学生3:可能是延长了,它的角度就会增加。

教师:你们认为呢?

学生3:如果无限延长,角的度数可能还会增加。

教师:(非常尴尬地)刚才这位同学在延长角的两边时可能有点歪,所以比实际要小了点,准确答案是48度。

学生还是疑惑地看着大屏幕。

……

评析:从《角的度量》这一节课来看,这位教师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既突出了重点,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但遗憾的是当个别学生对结果有异议,认为延长角的两条边后,角会变大。教师未能及时抓住这个学生在角的认识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从而澄清学生的模糊认识。可能是因为教师被学生提出的问题扰乱了原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面对他们的争论显得束手无策。在教学手段的使用和选择上,最主要的原因恐怕是过分地依赖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而忽视了其他教学手段的运用。其实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很简单,只要教师事先能把这个图印发给学生,让每个学生动手量一量,再互相交流一下方法,学生就完全可以准确地量出结果,同时也可以通过延长角的两边,得出角的大小究竟与边的长短是否有关。看来,一个学生的直观演示并不能代表全体学生的动手操作。

片段四:这样的游戏一点都没有趣

一位教师在《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教学的结尾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

教师:同学们,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游戏,(边说边演示课件)一群鸭妈妈听说我们班的同学很聪明,就想请大家帮他们做一件事。他们呀,一不小心把各自生的蛋给搞糊涂了,你们能帮助他们分清楚吗?大屏幕上出现了写着算式的6只鸭子和写着得数的6只鸭蛋。

教师开始指名回答。

这时有同学小声议论:什么游戏啊,一点都没有趣……

教师似乎听见了同学的议论声,但还是顽强地一一指名学生回答着。

……

评析:在课的结尾搞一些诸如小蝌蚪找妈妈、摘苹果、送信等类似的游戏活动,似乎成了低年级数学课的保留节目,随着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这些活动由原来的“角色扮演”渐渐转向了用课件演示,但不管怎样,大多学生在这样所谓的游戏活动中都只有“看”和“听”的份。大屏幕上的动画一开始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时间久了,这样的形式多了,就很难激起他们深层次的兴趣。况且,许多动画做得又不漂亮。不过话又说回来,就算做得漂亮,也比不过电视里的动画片,更何况三年级的孩子已经逐渐从童话世界里走出来了。当我们教师在设计类似的活动时,应该诚心诚意地去听听孩子们真实的想法。否则,只能是老师一厢情愿地感到有趣了。

我的思考:

现代教学媒体进入小学课堂,辅助学科教学,以其独特的魅力,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开辟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设了条件。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如果我们有心去观察,计算机辅助教学中教师所碰到的尴尬远不止这些。从以上一些片段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尴尬大多是由于教师自身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认识上的不足造成的。说明要真正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从认识到实践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恰当评价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作用,处理好手段与目的的关系要恰当评价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作用,就总体而言,计算机辅助教学不仅能替代一些传统教学手段,而且能达到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效果。但一堂课的好坏主要看有没有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的收获如何,而不是看使用了何种媒体。传统的教学手段并不就代表传统的教学思想,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并不就能代表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如果教育观念不更新,即便是用了计算机辅助教学,也可以由过去的人“灌”人,改变为现在的人用机器来“灌”人,甚至连教师和学生都被机器牵着鼻子走。所以我在看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独特优势的同时,绝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甚至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其他教学手段的关系教学要获得成功,一方面要有必要的教学设备,教学设备越先进,越现代化,对教学越有利;另一方面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设备的改进可以缩短学生的认识过程,并为改变课内外作业的内容和方法创造良好的条件。但教学手段虽然在变化、在更新,可它不能代替教师的主导作用,它始终只是辅助教学的工具和手段,只是教学成功的外因,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才是教学成功的内因,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传统手段和现代手段各有各的优势。选择教学手段并不是越高级越好。一节课中,往往需要用到多种方法和手段,要注意优化组合。成功的课堂往往是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因此必须树立整合思想,把现代化教育手段和传统教育手段(教具、学具、黑板)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用,优势互补,而不是简单地互相替代。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进现有的教学手段,这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手段的全盘否定和排斥。屏幕不能代替必要的板书,学具操作不能代替必要的教具演示,直观形象的同时不能忘记适时地抽象概括。

(三)注重实效,适时、适度地引进计算机辅助教学

由于认识上的片面性,教师们在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步入了一些误区。有的过分追求全程效果,整节课从头到尾都使用课件,从上课“欢迎使用”到下课“同学们再见”,教师在课堂上动动鼠标,敲敲键盘代替了手势,电脑代替了老师的讲解,教师成了放映员,学生成了观众;有的只追求课件的“外在美”,忽视了重点、难点的解决,只知道把课件做漂亮,而不知课件解决了数学教学中的什么问题,辅助教学辅助在何处;有的只是在出示题目时频频使用课件,仅仅充当了电子黑板或投影片,未能发挥计算机的优势;有的把界面弄得纷繁复杂,以为这样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其实反而影响了学生的注意力。

要改变这些现象,关键是要注重实效,把“是否体现了计算机这一先进的教学工具的优越性,是否有助减轻教师的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益”作为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否有效的衡量标准。转变“为电脑而电脑”的备课思路。事实上并不是每堂课都需要辅助教学,不是一节课从头到尾都要用辅助教学,常常只是在一堂课的某个阶段使用电教手段,因此,教师在课前要周密考虑,哪些内容、哪几个环节运用最适宜、最有效。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月版。

[2]周玉仁:小学数学教学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

[3]周庆元、欧阳芬: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55 个细节,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4]李吉林:情境课程的操作与案例,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年版。



关键字:黑板,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