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课改研究 - 课改动态

注重诺贝尔奖的科学精神

时间:2014-07-30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获奖者名单在这一周公布。物理学奖获得者中有上海出生、香港长大、现居美国的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高锟教授。学界给予了相当的关注。国人确实很在意诺贝尔奖,当年李政道、杨振宁二人在华裔女科学家吴健雄的襄助下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国人为之振奋。改革开放后中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国人当然也盼望在获奖上实现“零的突破”。

诺贝尔奖到底意味着什么,它倡导的科学精神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启示之一,是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科技成果对于人类社会贡献的分量。既包括科研成果本身的价值,也包括其对于相关学科发展方向的后续影响。多数情况下,成果是在取得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后才得到奖项。比如今年颁布的物理学奖,高锟教授所作的光纤研究成果是在1966 年取得的,博伊尔教授与史密斯教授发明图像传感器的成果是在1969 年取得的。科学探索的目标是未知世界,无论是科学家本人还是科技界,往往无法准确预测某项成果多年后的发展轨迹和产生的影响,以至多数诺贝尔奖获得者都在意外的情况下得知自己上榜。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项目,三位科学家——布莱克本、格雷德和绍斯塔克共同发现“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护染色体的”。其成果的价值是有助于攻克癌症和衰老等人类共同面临的医学难题。同领域的科学家认为,这些成果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对于客观世界本原性机理的认识,其后续研究开发能给人类造福的空间仍然广阔。

启示之二,是获奖者在科研过程中表现出的一丝不苟全情投入的科学精神和非功利性的自由探索。尽管科学奖颁发的领域不同,但是奖项获得者的共同之处是都有深厚的科研学术功底、相应的实验设备条件,尤其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功力不够,自然与诺贝尔奖无缘;态度不端正或偏离方向更是南辕北辙。

启示之三,是我们的“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和真正的科学精神到底有哪些差距。比如在教育方面,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教给一些探究式学习的方法,激发学生对于探索未知世界的可贵的好奇心。家长们也要明白下一代的竞争不是体现在一个个升学、考级的短程比赛,孩子的成长需要养成有条不紊的学习习惯,需要平和、宁静的心态和周围观察、欣赏和扶助他们成长的外部环境,让他们按照成才的规律去自然成长。大学更要力戒浮躁,强调对于理想的追求,把诚信与奉献这些最重要的职业素养深深扎根在师生的心中。在科研方面,科技界既要关注国家的发展,继续集中精力攻克那些满足现实需求、解决实际问题的项目,又要鼓励、支持科学家的自由探索,要支持科技人员潜心研究,长期坐冷板凳的“修炼”;尤其要保护科研团队为坚持自己的研究方向矢志不渝、继往开来的志向和努力,改变那种“退休一人,涣散一片,枯萎一门”的不可持续现象。在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崇尚科学精神,弘扬科学文化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提倡实事求是、理性思考,摈弃喧嚣浮躁,争名夺利的消极做法。倘若这些真的做到了,得不得诺贝尔奖倒不是那么紧迫的问题了。

(转引自《中国教育报》2009 10 11 日)

关键字:诺贝尔奖,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