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课改的层层深入,新课程理念已渗透到了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当然也渗透到了每节课的练习设计中。优化练习设计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举措,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新课标下的数学练习设计,应如何体现它的效度,突出现实性、发展性和活动性?根据平时的教学,我个人有以下的思考。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做练习的主人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数学课堂活动的主体,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活动发展的必然过程,同时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只有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自主力量,才能促使全体学生自主学习。教育的核心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教师作为练习设计的策划者,必须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做练习的主人,做自己的“练习”。实践证明并不是每一个学生对于相同的练习都能承受,因此,练习设计须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尊重差异,尽可能地设计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练习,以供学生自主选择训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促进每一位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跳一跳摘到“果子”,得到主动发展。如在教了长方体的体积后,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练习:“请你用一块长4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硬纸板,做一只高5厘米的长方体无盖纸盒,要求容积越大越好。”不难想象这样的练习学生的思维是自由的,活动是自主的,虽然有些学生还存在一些问题,但他毕竟去思考了,努力了,这就是成功。
二、开放课堂,注意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必须是开放而多样的。设计练习时,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能开拓学生思路的、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不同解决问题策略的问题,或者设计一些条件多余的、答案不唯一的开放题。这有利于不同水平学生展开发散思维,有利于学生标新立异,大胆创新,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如一年级学习了元、角、分后,某教师设计了这样一次开放性活动练习:向学生展示商店的场景,摆出各种物品供学生购买,假设每生准备5元钱,4个学生为一组,每组要商量如何买才比较合理而又能合心意。这一过程中,一要算好总价,二要注意数量,三要注意品种,对一年级学生而言,应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但由于学生是在具体的情境中(模拟商店),学生心情激动,思维活跃,又有群体合作,创新的火花自然激发,因而每一小组都完成得很出色。教学实例证明: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一个更广阔、更开放的练习空间,能使学生在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的同时,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三、有机整合,拓宽学生数学学习的新视野
练习设计要顾及整合性,课程标准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强调课程与课程之间的整合同构。数学本身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的数学练习也应考虑到整合性。如一位教师教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一课时,出示这样一首古诗:“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弄春色。”问题:(1)哪一个字出现得最多?(2)“春”字共有几个?(3)“春”字出现的次数占全诗总字数的几分之几?(4)找一首诗,某一个字出现的次数至少占全诗总字数的1/5。像这类似数学非数学的练习,新颖独特,既让学生品味了中国语言文字的美,又拓宽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视野,为学生构建了多角度、多方位、立体化的有助于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环境。数学是整合性的而非孤立的,是具体的而非抽象分类的,是广域的而非限定的。加强数学练习设计的整合性,不能仅仅拘泥于一种方式,而要从立体的、多维度的角度把握数学内容与各学科之间的关联,注重知识的重组和综合运用,真正使数学练习成为学生益智、长知、陶冶情操的有趣活动。
四、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数学教学如果脱离实际,那数学学习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如学习《千克和克的认识》后可以布置让学生调查物品的重量:一袋洗衣粉、一个鸡蛋、一袋大米、一台电视机……学了《数的组成》让学生探究商场里的商品为什么都包装成一包一包、一盒一盒和一箱一箱的原因;学了《认识钟表》后可以让学生在星期日记录整点时的活动;学习《统计》后可以让学生统计城市里主要道路上车辆通行的情况,为交通局制定车辆分流方案提供参考……这样的练习设计,引导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给学生以更广阔的学习数学的空间,学生学到的将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培养和训练了观察、分析、合作、交流、创新、实践等综合素质。
五、练习的设计应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数学练习的设计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材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这样的数学课程才能有益于学生理解数学、热爱数学,让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可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旁,从自己身边的情景中可以看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可以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有用的,对学习数学更感兴趣。
如在学完加法估算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道习题,教师创设去超市购物的情景,呈现信息:电风扇194元/台,电吹风208元/个。提出问题:“买这两件物品大约要带多少钱?”请大家估一估,算一算,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提出了如四舍五入法,去尾法,进一法等多种估算方法,教师进而引导学生讨论:“到底大约应带多少钱比较合适?”学生通过交流争辩,认识到买东西时钱应该多带些,因为还要考虑坐车、搬运等费用,所以应把买两件物品的钱数估计得大一些才比较恰当:即194≈200,208≈210,200+210=410。老师应带410元钱。这道题不仅有效促成算法的多样化,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用生活的眼光看数学的意识。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数学源于生活,而又回归生活,服务于生活”。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六、渗透人文思想,注重思想教育
新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结合数学这门课程自身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通过思想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这些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有助于提高学习的质量。一道好的习题一般都能较好渗透思想教育,让学生在解题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熏陶。如学习《年月日》后,设计这样一道习题: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将在我国北京举行,这一年是( )年,全年共( )天。这道题的思想教育渗透恰到好处,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七、注意趣味性,培养学生做练习的兴趣
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玩。设计练习时要考虑到儿童的心理特点,从新的练习形式、新的题型、新的要求出发,避免陈旧、呆板、单调重复的练习模式,保持练习的形式新颖,生动有趣。让学生做练习的主人,设计改错题;让学生当医生,设计判断题;让学生当法官,设计操作实验题,调动学生各个感官参与练习。也可以根据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练习,如猜谜语、讲故事、摘取智慧星、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各类小竞赛等。这种游戏性、趣味性、竞赛性的练习,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做练习的兴趣,又能取得满意的练习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练习,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在结束“商不变性质”这一课时,我创编了“猴王分桃”的童话故事:秋天的时候,猴王在果园里为小猴子分桃子。猴王说:“我把6个桃子分给3只小猴子,小猴听了直嚷:“太少,太少。”猴王又说:“我把60个桃子分给30只小猴子。”小猴听了还是嫌少。猴王又说:“我把600百个桃子分给300只小猴子。”这时小猴笑了,猴王也笑了。同学们学了商不变的性质后,你们说谁是聪明的一笑呢?这样可以把学习气氛推向高潮,让学生带着愉快和渴望学习新知识的心情结束一节课。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养成学生不甘落后,积极向上的学习品质。
总之,新课标下数学练习的设计应集生活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文字于一体,反映现代技术、现代文明和现代教育观的数学教学活动的内容之一,是关注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进步和发展。可以说,数学练习的设计也体现了一种文化,培养和训练学生观察、分析、合作、交流、创新、实践等综合素质。
四川阆中市千佛镇小学 何建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