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课改研究 - 课改动态

还儿童一个完整的童年

时间:2014-07-29

记者(以下简称“记”):董老师,您好!很感谢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知道您主编了一套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112册),由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请您谈谈这套教材的编写依据、编写基础以及编写团队的情况。

董小玉(以下简称“董”):西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是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经国家规划,教育部立项,并由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的教科书。它是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实验研究”课题成果的基础上,经过教改实验和调查研究编写而成的。编写队伍是教材编写的质量保证,也是我们教材编写的核心,我们的编写团队主要由三方面构成:其一、高校教授、文学博士、教育博士;其二、小学语文教研员;其三、小学一线骨干教师。我们的编写团队相互配合,既能充分吸收国内外教育理论和探索的最新成果,又能充分把握和理解中国教育发展和语文改革的需要,还紧贴语文教育的实际,教材真正凸现了集体的智慧。

记:我们这套西师版教材的编写原则是什么?

董:西师版教材的编写原则是16个字:“放低起点、小步快进、激励自主、成功达标。”这一编写原则旨在促进学生的发展,从我国教育的现状出发,以使广大地区儿童能享受平等的高质量教育为着眼点,放低起点而不降低标准,考虑实际但不迁就落后,关注学科融合而不忽视语文基础,增强现代意识而不削弱传统文化,为未来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教育部审查意见》中指出:“这一原则的确立,是鲜明而具体的,呈现和规定了教材的基本特点。”

记:这套西师版教材的特色有哪些呢?

董:教科书的主要特色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选文鲜活、视野开放。教科书突出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强调语文学科在文化浸润方面的作用,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具体表现在:1.贴近儿童生活,渗透先进文明的现代意识;2.凸显本土特色,体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3.开阔阅读视野,展现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

二、兴趣导学、易学便教。为了让学生易于起步,成功达标;为了便于老师有效导学,教科书在拼音、识字与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方面都作了精心的编排,并进行了整合,使单元各部分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以利于课程目标的落实,体现“易、实、活、趣、自”等鲜明特点。如第五册第二单元选有《乐山大佛》、《家乡的红橘》、《西藏高原》等描述民族风情的课文,在本单元“积累与运用”中,就针对性地安排了“综合性学习”《我是家乡小导游》;同时在“习作百花园”中,让学生写写自己家乡的美景或特产;“自主阅读园地”又为学生提供了与本单元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把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融为一体,使学语文与用语文自然地联系起来,促进学生的协调发展。

三、激励自主、追求创新。教科书充分体现“激励自主”的编写原则,承认学生在学习兴趣与需要、学习基础与能力方面的差异,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弹性空间,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开发潜力,激发创新精神。具体表现在:1.开辟自主学习园地,锻炼学生自学能力;2.创设“批读课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3.教科书为师生创造性地教与学搭建了平台。

记:刚才董老师谈到教材创设了“批读课文”。我们知道,您主编的这套小学国标语文教材有很多创新,“批读课文”就是其中一项,那么这样的创新能为我们的语文教与学带来什么样的变化?有何意义呢?

董:西师版语文教科书注重学段的衔接,以体现“放低起点、小步快进”的编写原则。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之间,设置了批读课文,把精读课文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方法分散渗透在批读课文中,引导学生逐步感悟语言,掌握阅读的方法,领悟学习策略。通过由“扶”到“放”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读写要求得到落实,从而让学生学会独立地理解与表达。这一点在不同学习段都有体现,如《太阳,你好》(第5册)、《水都威尼斯》(第7册)、《鞋匠的儿子》(第8册)等。这一创新充分体现了“激励自主”的编写原则,承认学生在学习兴趣与需要、学习基础与能力方面的差异,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弹性空间,能极大地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

记:西师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文给我们和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问董老师教材选文的标准是什么?

董:我们坚持文质兼美、题材丰富、体裁多样、语感鲜明、风格各异的选文标尺,注意经典性与现代性的结合;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结合;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结合;实用性与想象性的结合,以体现语文教育丰富的人文情怀与审美内涵。

具体说来我们的选文标准是9个字——精、新、鲜、活、情、美、意、趣、丰。

精——要求选文精粹,包括文字精美、篇幅短小、思想健康、意蕴丰富,用精彩、经典的作品来滋养学生、吸引学生。

新——要求选文新颖、视野开阔,包括新观念、新方法、新体验、新形式等,以便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鲜——要求选文鲜活生动、饱含现代气息,思想与文笔俱佳,使课本贴近现实生活,具有强烈时代感。

活——要求选文时不拘泥于俗套,灵活灵动,有自己的个性特色和风格特征,可以从多方面挖掘其教育内涵。

情——要求选文情感真挚深切、饱满丰富,包括亲情、乡情、友情、师生情、爱国情以及国际情怀等。

美——要求选文能够反映人性美、行为美、自然美,特别是对选文的语言要用心体味,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中心,以便让学生感悟美、发现美、创造美。

意——要求选文从多方面考虑:人文意蕴丰富、内涵科学精神、渗透现代意识。

趣——要求选文具有童心童趣、妙趣奇趣、风趣乐趣,能联系儿童的经验世界、想象世界,以激发儿童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丰——要求选文既要有民族的、现代的视角,又要有世界的、开放的眼光,让学生接触不同主题、不同风格、不同题材、不同体裁的作品。同时选文不仅是文学作品,还包括历史故事、科技环保、音乐体育、艺术哲学等多科的融合,以发展学生思维,开拓广阔视野。

总之,选文要注意题材广,广中求精;形式活,活中求变;个性凸,凸中求鲜;意境美,美中求妙。

记:在主编语文教材之后,你们又编写了教科书的配套书《语文教师用书》、《小学语文同步练习》、《小学语文新阅读》、《语文教案选》、《小学语文单元综合测试题AB卷》、《小学语文说话·写话》、《小学语文习作》、《小学语文假日乐园》等,请问您是如何来促进这些书系之间的衔接的,想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

董:一是帮助教师更好领悟教材的内涵,把握教材的特点,更好地使用教材;二是便于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在实践中;三是便于向学生展示多维世界、开阔阅读视野、增强现代意识、感受阅读快乐、提升文化品位。总之通过语文实践,贯彻课标中三个纬度的融合,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通过主编这套教材,您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董:对这一问题的回答首先要基于对课程改革下新课程标准的把握。新课程改革突破了长期以来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争论,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放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上。我们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就力求在体现这一基本特点的同时渗透新课程理念: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努力建设开放而又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因此我认为你的问题:“在课程改革下,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

从课堂内容的维度说,我认为应给孩子一个生命的课堂、审美的课堂。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独特的生命体验和生命意识,课堂正是师生释放生命活力的载体。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尊重并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寻找双方情感的契合点,将生活与生命融进课堂,共同丰富师生的精神世界,感悟彼此生命的活力。同时,语文人文性的特点又使得语文课堂具有审美性。“美”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在语文课堂上,师生情感生发、生命互动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心理研究表明,美的事物往往能引起审美主体的强烈情感愉悦;而语文的人文性特点也体现在其对美的展示上。因此,教师应在语文课堂上通过读、写、听、说、想、悟等环节引导学生感知汉语言文学的形象美,领悟语言的音乐美,想象语言的画面美,品味文章的意境美,欣赏文章结构的变化美,把握文章整体的风格美。当然,学生对美的感悟是随着年段的不同而逐步深化和提高的,在这样的审美的课堂中,我们可以从小对孩子们进行美的教育,使其能够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

从课堂方法的维度说,我认为应给孩子一个开放的课堂、对话的课堂。新课程倡导一种民主、开放、科学的语文学习氛围,在这个氛围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是和谐互动、相互促进的。开放的课堂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学生情感体验的开放。不同主体的情感体验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只要是发乎于情的健康的情感体验,都是教师应当给以认可的。二是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开放。我们应当认可学生的多元的思维方式,在课堂上给以其充分的思维空间和时间,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给以充分的肯定,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敢于批判、质疑的精神。三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开放。开放的课堂不仅仅局限在“因材施教”上,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自己去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上,并不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统一动作、强调整齐划一,开放的课堂应给学生提供开放学习的空间,让他们动耳、动口、动眼、动手还要动心,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的策略,教师更多的是指导者、帮助者,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当然,这里的开放并不意味着完全的自主,开放的同时教师要把握好教与学的统一、过程与目标的统一、阶段性与总体性的统一。 而对话的课堂,则是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精神的一种新的课程理念。通过课堂上师生之间多种形式的平等对话,有助于双方敞开心扉、相互接纳,从而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效果。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将课堂中的对话分为“师生对话”——即学生与教师间的直接对话;“生生对话”——即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生本对话”——即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感悟;“自我对话”——即学生自我的心灵体验和思考。构建对话的课堂,教师应做到:善于引导、善于鼓励、善于评价;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学会评价。

记:作为一名人文学者,通过编写小学国标语文教材,您有什么样的体会和感受?

董:通过编写教材,让我体验到编写一部优秀教材的艰辛与幸福,也让我感触颇多。我这里谈三点:首先是充分认识到小学教材编写的重要性。西方的一个传播学者波兹曼曾经写了一本书叫《童年的消逝》,就曾经谈到大人给儿童传授知识,实际上在编织着他们的童年,但是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童年却正在离他们远去。给孩子们怎么样一个童年,我想这是作为教育者应该承担的责任,而我们对教材的编写正是试图抓住各个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充分尊重他们自身的需要,精心地选择具有人文关怀和知识性的课文,来丰富儿童的童年,来充实他们幼小的心灵,来逐渐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希望他们能通过语文的学习,度过一个快乐、充实、富有意义的童年。其次是让我更深地明白对小学生普及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因为编写教材的缘故,让我接触到很多的一线老师和关注小学生素质方面的报道,比如中国小学生和日本、美国小学生的比较等,让我深深体会到对小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而语文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其作用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因此,我们力图在课文的选文上体现人文性,在课文的设计上体现连续性,来逐渐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情怀。最后,通过教材的编写让我深刻明白对孩子的教育是个系统的工程,希望我们全社会共同营造和谐的环境,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健康、和谐、快乐的成长环境,让他们茁壮的成长,早日成为社会和国家的栋梁。

记:对于正在使用和即将使用你们教材的教师和学生,作为主编,想对他们说点什么?

董:对于他们,首先要谢谢他们对我们工作的支持,我们教材编写的完成,只是事情做了一半,剩下的一半还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来完成。一套好的教材,不仅是编写者的努力,还需要读者的积极反馈,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改进我们的教材。并且,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尽管我们尽了最大的努力,但教材肯定仍然有不足的地方,这还需要我们一线的老师和学生能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你们宝贵的意见,真正形成互动,使我们的教材更加完善,更加贴近教学实际和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记:董教授,非常感谢您能够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感谢您为我们的基础教育所作的贡献,祝愿您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关键字:西师版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