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就《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答记者问
www.jyb.cn 2015年04月16日 作者:向倩芸 柴葳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引导社会树立正确教育质量观 问:我国开展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
答:开展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是为了客观反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质量、身心健康及变化情况,深入分析影响义务教育质量的主要原因,为转变教育管理方式和改进学校教育教学提供参考,引导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纠正以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和学生唯一标准的做法。
问: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与中、高考等传统性考试有什么不同?
答: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一是测试目的不同。质量监测侧重于诊断、指导和改进,而中、高考主要目的是选拔和甄别。二是实施方式不同。质量监测侧重于了解掌握区域和群体的教育质量,主要通过抽取样本的方式实现,不对学校、学生个体进行评价和排队,而中、高考则对所有学生进行统一测试,并对学生个体进行评价和排名。三是测查内容不完全相同。质量监测不仅对学生学科领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考查,也对影响学生学习和身心发展的相关因素进行问卷调查,而中、高考主要对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考查。四是结果使用不同。质量监测的结果主要服务于教育决策、改进教育教学,不对学生和学校进行排队,监测结果不与升学挂钩,而中、高考的结果主要供升学参考。
问:我国开展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时,将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答:我国开展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将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是客观性。采取抽样调查方法,科学设计监测指标和监测流程,准确反映教育质量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二是规范性。以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为依据,充分考虑不同地区教育教学差异和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规范流程,严格操作,确保监测结果真实有效。三是引导性。全面监测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重点考查学生健康水平、综合素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引导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推进素质教育有效实施。
抓好监测重点环节,确保公平、客观、有效
问: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学科、内容、对象和时间是什么?
答:监测学科为语文、数学、科学、体育、艺术、德育。重点测查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监测对象为义务教育阶段四年级和八年级学生。监测周期为三年,每年两个学科。具体安排是:第一年度监测数学和体育,第二年度监测语文和艺术,第三年度监测科学和德育。监测安排在每年6月中旬。
问: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主要有哪些环节?
答:质量监测由研制监测工具、抽取监测样本、组织统一测试、进行水平划定、发布监测报告等环节构成。监测工具包括纸笔测试工具和现场测试工具。其中,纸笔测试工具分为测查学生学业水平的学科测试卷和调查影响学生学业水平相关因素的调查问卷,现场测试工具主要用于体育、科学、艺术等学科领域。监测样本采取分层不等概率抽取,分为抽取县(市、区)、抽取学校和抽取学生三个阶段进行。为了保证测试操作规范,全国所有样本县(市、区)、样本校按照统一要求,在本校按规定时间开展统一测试。水平划定环节,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答题的实际表现划分为四个水平段。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形成国家监测报告。
问: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具有哪些突出特点?
答:总体来讲,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学科和内容选择具有科学性。监测学科以我国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为依据,设立监测指标体系时以《课程标准》的学段教学目标为基础。二是对象确定具有针对性。充分考虑四、八年级是学生认知发展和学习能力发展的两个关键期,基本能反映小学、初中的教育教学质量。三是工具设计具有操作性。题目编制考虑了不同地域学生在文化、习俗、地理环境、教学材料、学习条件等方面存在的差异,题型广泛,难度恰当。四是样本抽取具有代表性。监测以3年为一个周期,每个周期的样本来源均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能准确反映不同地理位置、城乡分布、办学水平学校的差异状况。五是结果运用具有引导性。监测的结果不与升学挂钩,不对学校和学生进行排队,有助于引导社会形成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六是组织实施具有可行性。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负责统筹规划、政策指导,省级教育督导部门负责测试组织和过程监督,县级教育督导部门负责组织现场测试,有助于监测管理、规范组织、有序运行。
全面落实好第一年监测工作
问:今年监测的学科领域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2015年我们将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和体育两个学科领域的表现水平及影响因素进行监测。数学重点测查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知识的了解、理解和运用,学习兴趣、学习信心和学习习惯等。体育重点测查身高、体重,视力、肺活量,力量、速度、耐力,兴趣与态度,健康、睡眠和锻炼习惯等状况。
问:今年是《方案》实施的第一年,请问教育部将如何推动落实《方案》?
答:我们将依据《方案》,重点指导地方和相关部门做好以下工作:一是部署动员,提高认识。向各地印发通知,要求各地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认识质量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并对贯彻落实《方案》和监测工作进行安排和部署。二是制定细则,加强指导。制定监测工作方案和操作实施手册,简化操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指导各地健全工作机构,提高工作人员业务能力,为质量监测开展提供专业和技术支撑。三是有序推进,抓好落实。指导省级、县级教育督导部门按照分工层层推进,督促各地严格按照组织实施流程履行职责、开展监测,支持各地结合本地工作实际,逐步建立健全监测机制,抓好各环节工作落实。四是实地抽查,发掘典型。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加强宣传引导,跟进监测工作进展情况,鼓励各地挖掘工作典型,总结推广特色经验。五是形成报告,有效使用。监测结束后,组织各省、市、自治区提交报告框架,系统分析有关数据,形成国家质量监测报告,指导各地各校依据监测结果有效问责,进一步推进调整教育决策、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实习生 向倩芸 记者 柴葳)
《中国教育报》2015年4月16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