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课改研究 - 教学研究

“空白”——语文教学

时间:2014-07-30

因你更精彩
重庆市江津区菜市街小学  唐  梅


【摘  要】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留有很多耐人寻味的艺术空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传递信息时应巧设“空白”,精心设置疑虑,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进入“空白”,进行“空白”艺术填补和再创造,让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主动地去探索、质疑、思考、练习、消化、理解与吸收。
【关键词】  “空白”  提高课堂效率与质量  挖掘  设计
所谓“空白”就是指空着没有被填满或没有被利用的部分。在绘画艺术中,就有一种美叫做空白美。在我们教学中也有一种方法以此为鉴,称之为“空白”艺术。语文课堂教学中,巧妙布白是动静谐和,是张弛结合,是文武之道。正如中国画中的留白所显示的美一样,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的行之有效的手段,也是成功开启学生智力的金钥匙。
一、 作为一种资源,“空白”是可以挖掘的
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需要,或为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或为了突破重难点,或为了营造某种气氛,关注文本中的“空白”。“空白”本身就是一种资源,是值得挖掘的,也是能够挖掘的。根据“接受美学”理论可知,作者在创作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往往采用“文约事半”的创作手法,作品的文本只是提供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框架,其中留有很多“空白”(如:人物语言空白、故事情节空白等等)。这些空白处,正是我们挖掘的有利空间,教师教学时,应挖掘教材的“空白”,给学生以创新的天地。
如新课标西师版教材第八册《七颗钻石》一文中就有很多可以挖掘的空白点,可以用来升华主题。文中有一句话“小姑娘哪儿也找不着水,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对小姑娘找水的情节却只字未提。这里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小姑娘是怎样找水的,体会找水的艰辛、心急,从中感受到小姑娘对母亲的爱,为下文得到水的惊喜感受做铺垫。还有,课文后面提到了从水罐里跳出钻石、涌出水流,钻石升上天空变成星星,至于最后段提到的旱灾是不是解除了,动植物和人类是否回到了原来的快乐生活中,这些问题课文并没有给出答案,但学生却十分感兴趣。因此,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续说有了清水后世界的变化,感受爱心给世界带来的美好。但我们在挖掘教材“空白”时应注意:
1. “空白”只有放在流动的课堂整体中才能彰显其价值,应与整个课堂教学环节浑然一体,和谐共存,而不能孤立地去挖掘。“空白”是课堂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为一定的教学目的服务的,它必须服从于课堂教学的思想和内容,这就要求设置空白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鲜明的针对性,从实际出发适时进行。
2.“空白”的挖掘缘于对教材、对学生和环境的深刻理解与把握,缘于各种资源的有效组合与利用。“空白”的挖掘要适度,“度”是指空白内容的难度、梯度、频度。设置“空白”要难度适中,有一定的启发性和思考量,使学生通过深思熟虑,“跳一跳”可以探到。过难则学生无从下手,会挫伤学习的积极性,过易则不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同一内容多层次设置“空白”,知识间的梯度要适当。同时,还应注意一堂课“空白”的频度,如果“空白”过多,过于空虚,学生会感到茫然,无所适从。
3.走向“无限”,在延伸中创造美丽,在课堂教学上学生不仅仅与教师对话,而且应直抵心灵,走进文本,与文本中的人物、事物进行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设置“空白”就是给学生提供思维的材料和动力,燃起学生探求的火花,牵引学生主动求知的心理。
二、 作为一种过程,“空白”是应该珍视的
课堂教学既是知识与能力相互交叉、渗透与融合的过程,又是精神与生命共同发展成长的过程。按教育心理学的观点,“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带着猜测和期待的目光去探索文章真谛的过程”。每一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讲台似乎成了教师“神圣不可侵犯的土地”。他们一节课往往坚守讲台“阵地”,寸步不离,只顾自己滔滔不绝地讲解,这反倒给某些开小差、做小动作、打瞌睡的学生以可乘之机,所以教学效果并不见佳。其实,有些时候“风流不在谈锋健,袖手无言味最长”。随着教学活动的进行,教师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站位”,学生自读时可下讲台去巡视,学生讨论时可走到他们中间去倾听、参与;有时为了让学生看清楚板书内容教师应空出讲台;有的时候又应使讲台成为训练学生能力的场所或表现才干的舞台。黑板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空间”,教师也切忌据为己有,应该在这块“黑土地”上适当留些“空地”, 让学生参与“间作”“套种”,使这片神奇的土地获得一茬茬大丰收。如在执教新课标西师版教材第十册《心田上的百合花》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步骤:
教师:每个孩子都读出了百合的形象,是不是作者心田上的那株百合?(交流)
学生:我从这段中看到了这是一株自信的百合。
教师:你也是一个自信的孩子,请你把你看到的百合的形象写在黑板上。(生上台写板书)
一节课下来,黑板上歪歪斜斜地写了十几个词语、短句,学生写的字并不如教师的工整,板书也不够美观,但学生在参与板书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他们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注意力都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因此,教师在板书设计时,要借鉴吸收格式塔心理学的“完形”理论,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好奇、求全心理和求知、释疑的强烈愿望。讲究一点“空白”艺术,将会使板书更加富有魅力,使语文教学进入更加美妙的艺术境界。
三、 作为一种艺术,“空白”是可以设计的
国画艺术研究“空白”,在墨分五色的画面中,留下一方空白,任人遐思。可以是长空万里,也可以是碧水千顷。课堂教学也是一门艺术,艺术化的课堂教学必须有静有动,有张有弛,开合有度,富有节奏感。急时如崖上飞瀑,奔腾而下、一泻千里,激起学生“沉睡”的思维;缓时似林中清泉,悠然出涧、涓涓流淌,浸润学生“干涸”的心田;有时可人为“垒地筑堤”,造成暂时的断流,以期蓄势后造成抽刀断水水更流之效。教学过程中,留给学生相当的时间,由学生自己对学习内容进行解析、消化,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思考。这将激发每个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热情,使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因此,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必须给学生留下几段“空白”,让学生去填补:
1.讲到新旧知识连接点上留“空白”,让学生比较。这节课所学知识可能是上节课或是前面知识的延续和发展,也可能是下一节课或是后面所学知识的基础。因此教学时,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点,同时也要让学生找到知识的联系,形成知识网。如在教学新课标西师版教材第十册《积累与运用(四)》的互动平台上,让学生体会准确、恰当的外貌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特点所起的作用时,教师不妨留一些“空白”让学生自己去找所学知识与旧知识的连接点,启发学生举一反三,联系所学的文章进一步体会人物外貌描写的作用,运用已有的知识尝试构建新的知识结构。
2.在提问质疑后留“空白”,让学生思考。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必要手段。在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后一定要给学生留出一些“空白”,让学生去回忆、去思考。提问时所留的“空白”要根据问题而定时间,一般简单的问题空白要少一些;对于一些思维性较强的问题,要给学生留够“空白”,让学生去充分发挥想象。这时一定不要在大部分学生还在思考时,教师就让学生回答,这会给学生思维造成障碍,也影响思维的发展。
3.在出现错误时留“空白”,让学生纠谬。在课堂上学生常常会出现某种错误,此时教师不要急于给学生纠正,要给学生留有一些“空白”,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在宁静的气氛中自己去发现、纠正错误,找到正确的方法。
4.在学生模糊处留“空白”,让学生辨析。学习中学生经常会遇到一些似是而非的知识点,如在学生修改病句、辨析近义词、运用同音字时,不妨留下“空白”让学生自己去辨析、思考、记忆,从而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和运用能力。
5.在概括结论前留“空白”,让学生梳理。学生在学习完一篇课文时我们不妨设计这样的问题:学了这篇课文你都学到了什么?学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什么启发?让学生在这一“空白”里梳通文章脉络。
6.在导读深究时留“空白”,让学生探索。每节语文课都是在教师不断地设问、导读中完成的,因此在教学中要设计好一个个的导读点让学生不断地去深究。如在教学新课标教材第十册《高斯智断瓶中线》一文,引导学生深读课文时,教师先围绕关键字“智”提问质疑:高斯的“智”表现在哪里?“智”从何而来?教师留下这一“空白”激起学生进一步深究课文的兴趣。
“空白艺术”是教师教育观念的一种流露,教学风格的一种表达,教育功力的一种展现。课堂上正是有了这样灵动的“空白”,才让我们的教学那样充实饱满,那样激情跌宕,那样隽永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