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课改研究 - 教学研究

小学体育学分制教学的探讨及实践

时间:2014-07-30

                             西南大学附属小学  刘大均    

【摘  要】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日常课堂教学工作中,如何才能提高学生对学科的兴趣是目前小学体育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新课程改革发展的今天,传统、枯燥而单一的教学模式将不再被学生所接受。关于如何才能使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学习兴趣并重的相关研究及实践可谓众说纷纭,其中也不乏一些好的建议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本文从创新教学模式出发,借鉴学分制在我国中高等院校的实践运用,变教育管理机制为课堂激励机制,充分利用其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使师生共同提高自身素质等优点,在我校日常体育教学工作中展开研讨,其目的在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效促进学生的长远、健康发展。

【关键词】兴趣  学分制教学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正逐步加快,身体健康成为当今世界各行各业谈论较多的话题。在人类文明突飞猛进的今天,人们所追求的目标正悄悄地发生转变,高效率地完成工作任务、高质量地享受生活成为目前人们的共同理想,如何才能让每个公民拥有健康的体魄自然地成为了国家、社会所关注的重点。日常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工作,如果说科学健身的知识方法和运动技能是学生学习的重点,那么学生的长远、健康、全面发展就应是首要目标。小学体育新课程改革标准中明确地指出:“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全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重视学生长远、健康发展。”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健康才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面对活泼好动、自控能力有限、素质基础良莠不齐的小学生,如何才能有效激励学生,提高其学习掌握科学健身知识、参与又“苦”又“累”运动锻炼的兴趣,成为广大体育工作者目前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小学体育学分制教学的理论探讨

(一)学分制含义界定

学分制(the credit system),最早起源于19世纪末欧美国家,目前在我国普遍应用于教育教学管理。本文所提到的“小学体育学分制教学”是以体育新课程改革标准为指导思想,借助学分制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使师生共同提高自身素质等优点,改变传统枯燥、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以适应当前教学、学生的实际需要。近三年的实践研究充分证明它满足当前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符合当前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是一种切实有效的课堂教学激励。其具体操作为:在日常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每次课教学任务灵活地安排必修内容及练习次数,同时根据学校条件设施、学生兴趣爱好等实际情况搭配选修内容;学生以积极参加必修内容的学习锻炼并达标为前提,选择参与兴趣爱好等选修内容巩固提高科学健身知识及运动技能,从而全面提高素质。

小学体育学分制教学其实质就是变学分制管理应用为课堂教学激励,将学分制管理优越性引入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实践,以选修内容为激励,促使学生更好、更快地学习掌握必修内容,从而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二)小学体育学分制教学的可行性

首先是它符合新课标指导思想。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促进学生长远、健康发展仍然是小学体育学分制教学的最终目标。小学体育教学工作与其他学科一样,同为基础教育的重点,对促进学生长远、健康发展均有着重要影响。在科学发达、社会进步的今天,体育基础教育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了国家、社会的重视。新课程改革实践证明,身体素质基础、兴趣爱好、锻炼身体的科学方法是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重点,而学分制教学正是抓住了这一特点,做到了有效激励与兴趣培养提高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学校实际与学生需求相结合。

其次是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只有把教学激励的思想、知识及技能转化为被激励者的思想和自觉行为习惯,才能发挥其教学实践的最佳效果。抓住学生的兴趣,就等于抓住课堂。

最后就是它成功地解决了学生兴趣爱好与体质健康评价标准之间的矛盾。学生兴趣浓厚的运动项目受场地、器材及课堂教学时间所限制,而学生不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却又是不得不掌握的考核项目。如何解决类似矛盾又互相联系的实际问题?那就如学分制所定义,先必修,再选修吧!以掌握每次课必须学习并达标的内容为前提,再自由选修趣味性高、技术性强的运动项目为巩固提高,合理、自然地激励学生高质、高效完成每次课的教学任务。

二、小学体育学分制教学实践

以教学时间安排举例说明如下:一节体育课是40分钟,除去全体学生无条件必须参与的准备活动、放松小结约10分钟外,必修内容是身体素质练习、技能技术掌握(包括跑、跳、投及游戏等)10~20分钟,如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并达标,就能参与教师本次课所提供的兴趣爱好活动10~20分钟,否则将继续进行必修内容的补修。

以教学实践操作举例说明如下:教师在坚持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前提下,进行每次体育课基本内容教学的时候,改变传统教学中“一个项目集体练,练习一遍又一遍”的模式,代之为允许学生在高效率地完成练习基本量及教师评价为达标后,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参与本次课所提供的游戏、器械活动等。以目标项目的练习基本量为“必修”,以游戏、器械活动等为“选修”。如“小学体育水平一·50米快速跑”教学单元的第一次教学练习中,教师设计的练习次数基本量为5次,其练习的达标要求为:1. 跑直线; 2. 尽自己最大努力跑;3. 跑自己的跑道。其中前4次练习都是在教师的集中指导下,全体学生应积极参与并认真完成的基本练习量,第5次练习则视为教师评价练习,能达到以上3点要求的学生其评价为达标,达标的学生即可以不再参与本次课50米跑练习,而选择参与教师本次课所提供的游戏“老鹰捉小鸡”、滑滑梯、爬肋木3项活动,学生可以选择自主或同学互助完成。而没有达标的学生则将继续进行50米跑练习提高,依靠教师的单独指导或是同学互助完成。

三、小学体育学分制教学意义

(一)促进学生发展

传统教学中评价一堂体育课,无外乎从两个方面来看:首先是教师,重点在于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及教师的业务素质。其次是学生方面,包括运动知识及技能的学习掌握、课堂常规、学习兴趣等。新课程标准的推广应用,使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意识到只有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使学生掌握科学健身方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为目标的体育课才算是一堂真正合格的体育课。通过一段时间的学分制教学实践,学生的学习效率有了明显提高,以前在一次课中教师花大部分时间去鼓励、强调、督促学生参与练习的现象不复存在,现在只需在课前集中宣布必修内容及达标要求,学生就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练习,这一特点在身体素质练习和新内容的教学中效果更为明显。在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内,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身体素质练习、运动技术技能的学习,并在学习和练习过程中做到团结协作、积极主动,还能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参与选修内容的学习和锻炼。一段时间以来,安静整齐的队列队伍、积极主动参与运动锻炼的场面、矫健的身影及欢快的笑声又重回体育课堂。在完成必修内容的达标后,学生自发组织参与长绳练习、三五成群游戏练习、舞蹈编排、篮球对抗、乒乓球PK、小足球练习等场面比比皆是。体育课上师生同乐、共同学习锻炼的场景,更加彰显了体育课的独特魅力,难怪同行们都会投以羡慕的眼光,真不愧为阳光职业,工作、学习、运动锻炼几不误!

(二)促进教师进步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面对学生运动知识技能需求的日益加大,教师不得不利用课余时间抓紧学习,以提高自身水平去适应学生发展的迫切需要。“一个口哨两个球,稀里糊涂混一天”已成历史,体育课堂上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学内容的场面将不复存在,学生主动寻求运动知识、探索运动技能的场面比比皆是。满足于现状、不求上进的教师将逐步失去学生的信任,教师要收复神圣光辉的形象,发挥课堂教学的指导作用,就必须不断地更新自己的体育知识、技能水平,做到“教到老,学到老”,会思考、会学习的教师才能真正适应时代的需要,学生的需要!

四、总结

总之,小学体育学分制教学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它符合当前体育新课程改革趋势,符合学生实际需要,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锻炼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师生共同进步,终身参与运动锻炼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舒.普通高校体育教育实施学分制的研究与实践[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5

[2]郑婕.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新创意[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1

[3]余嘉云.新型师生关系: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发展观[J].当代教育,200516: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