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课改研究 - 教学研究

让学生爱上贴近生活的数学

时间:2014-07-30

让学生爱上贴近生活的数学

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陵江镇第三小学  杨梅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人类社会实践产生了数学,并促进了数学的发展;而数学又服务于社会,成为人们认识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在《关于我国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的初步设想》一文中曾明确提出:“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因而数学教学应努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数学,从而使他们爱上数学。

一、贴近生活的内容,能让学生领略数学的别开生面

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要尽量还原教材的生活本色,能从生活中引入的,尽量从生活中引入。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强化数学教学的生活性、实用性,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要求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在教学《年、月、日的认识》一课时,我提出关于小朋友过生日的数学问题:“小红今年9岁,过了9个生日,小红的爸爸今年36岁,也过了9个生日,但是小红的爸爸从未漏掉过任何一个生日,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我话音刚落,学生们已经轻声讨论起来,他们说什么也不相信这是真的。此时,“问则疑,疑则思”的效果表现了出来,我就抓住时机带着学生学习了有关闰年的知识,学生们马上恍然大悟,原来生活中的数学是这么有趣。

这样的内容恰好体现了数学在生活中现实、有趣、有用的特点,它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因为它有着熟悉的生活背景,有着学生乐于参与的空间,让学生们去思考、想象、创造。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充满数学,感到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趣。

二、贴近生活的文学,能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妙趣横生

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它涉及方方面面,就是在文学中,应用也极其广泛。

如在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中就有这么一首观残花的小诗:“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飞入草丛都不见。”这首小诗先是平淡无味地数数,产生悬念,后来笔法急转,突出佳句,使全诗妙趣横生。又如,在寿联中也隐藏着有趣的数学题,上联是:花甲重开,又加三七岁月。下联是: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知道这幅对联所贺老寿星有多少岁吗?我们可以用两道乘加的混合计算题来解决。上联中的“花甲”是指60岁,“花甲重开”就是两个60,三七岁月是21岁,即:60×2+3×7=141。下联中的“古稀”是70岁,“古稀双庆”就是两个70岁,“一度春秋”就是1年,即:70×2+1=141。对子对得妙,而且用上了有关数学的趣味知识,如果用这样的对联来为乘加这一类混合运算的课堂做结尾,肯定是回味无穷的。

好诗、好对联来源于生活,精心提炼加工以后高于生活,可以从中体会到语言的优美。数字、图形和数学题,同样来自生活,通过科学地抽象与概括,揭示生活中的内在规律,蕴涵着一种和谐的数学美。和文字相结合,又体现出一种绝妙的意境美。

三、贴近生活的课堂,能让学生体验数学的扣人心弦

一堂好的课,开头引人入胜,中间波澜起伏,结尾余音绕梁。在数学课堂上,同样“文似看山不喜平”。在每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切身体会数学的奥妙,可以从生活的某一方面反应数学问题;可以联系生活学习数学知识;也可以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这样几个课堂教学中的小片段。

片段1:有位教师教授《循环小数》之前,先给同学们念了一首童谣:“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学生哄堂大笑了起来,教师马上引入“循环”二字,让学生结合刚才的童谣讨论了起来,在如此热烈的气氛中学生掌握了“循环”的概念,不仅为学习循环小数作了准备,而且激发了他们对循环小数浓厚的兴趣。在我们的生活中能体会数学问题,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些生活中的事例来学习数学问题。

片段2: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设计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谁能在220200后填上恰当的单位,并用等号将它们连接起来?学生们感到很新奇,议论纷纷。有的说加上米、分米、厘米可以得到2=20分米=200厘米,有的说加上元角分可能否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于是学生得出2=2.0=2.00元;2=2.0=2.00,对于这几个数之间是否相等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小数性质。小数点的妙用就体现了数学的奥妙之处。

四、贴近生活的教学,能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实践妙用

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运用于现实生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教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使学生真正达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可以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再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与数学紧密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因此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走出教室,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空间中感知。

如我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就让学生到篮球场,量篮球场的长和宽,算出它的面积;让学生量乒乓球台、国旗算面积。又如我在教学土地面积单位“公顷”时,就先让学生到操场量教师事先画好的边长为10米的正方形,让学生算出它的面积。然后告诉学生100个这么大的正方形就是1公顷。再让学生讨论1公顷应该等于多少平方米,应该是怎样的一个正方形,然后让学生用测绳量出100米的边长来,让大家体会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大小。最后请学生估算一下我们学校大约占地多少公顷,在同学们激烈的争论声中结束了这堂课。这样的教学安排,把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又从生活中弥补了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

又如在学习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平行四边形可变性”后,让学生深入生活中去观察这种性质的实际用途: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做成了三角板、三角支架、自行车的三架等;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可变性做成了推拉门、电动门等。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优越性,也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在学生探究出解题方法后,利用所学的知识走进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现实生活既是学习数学的起点,又是数学学习的归宿。数学教学内容应该是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具有生活气息和时代特征的现实化、生活化的内容,这样的内容才有趣,也必将会使教学过程变得趣味横生。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联系生活实际教学,才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源于生活”的认识,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从而爱上贴近生活的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