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课改研究 - 教学研究

农村教师如何转化数学“学困生”

时间:2014-07-30

农村教师如何转化数学“学困生”

四川省广安市武胜县沿口镇泰山小学   陈伟

近年来,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困生”越来越多。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留守学生中“学困生”数量呈上升趋势;另一方面是优生外流,(有一定经济条件的家庭子女都随父母外出到条件好的,县级以上学校就读)加之部分家长对子女接受教育的重要性认识模糊。每个班或多或少都存在一部分“学困生”:一类是上课不专心、控制力差,贪玩,数学作业不按时完成,但智力较好,思维也比较活跃的动力不足型“学困生”;二类是学习习惯较好,上课也认真,但数学理解和应用能力较差的能力不足型“学困生”;三类在班级中人数较少,是数学认知水平明显低于其他同学,数学知识障碍累积很多的整体性困难型“学困生”;四类是残疾、智障生等特殊的“学困生”。他们对数学的学习产生了逆反情绪,是提高整体数学教学水平的一大困难。而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要在课堂上开展自主学习活动。为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特别是班级中的“学困生”。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传授正确学习方法,培养自觉学习习惯

1. 教师在布置数学作业时,要注意难易程度,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转化,督促他们认真完成布置的作业。对作业做得较好或有所进步的“学困生”,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教师要注意克服急躁冒进的情绪,如对“学困生”加大、加重作业量的做法,“学困生”尤其反感教师布置带有惩罚性质的重复性作业。对待“学困生”,要放低要求,采取循序渐进、谆谆诱导的方法,从起点开始,耐心地辅导他们一点一滴地补习功课,让他们逐步提高。

2. 大部分数学“学困生”学习被动,依赖性强,教师要善于引导。他们往往对数学概念、公式死记硬背,不愿动脑筋,一遇到问题就扔在一边不管。教师在解答问题时,也要注意启发式教学方式的应用,逐步让他们自己动脑,引导其分析问题,解答问题。不要给他们现成答案,要随时纠正他们在分析解答中出现的错误,逐步培养他们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3. 应用辩证的观点对待数学“学困生”,教育他们要正确认识自我,逐步形成热爱数学的习惯。对数学“学困生”不仅要关心爱护和耐心细致地辅导,而且还要与严格要求相结合。不少数学“学困生”之所以成为差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习意志不强,生活懒惰,迟到或逃学,上课思想经常不集中,作业不及时完成或抄袭,根本没有预习、复习等不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检查“学困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对他们提出严格的要求,督促他们认真学习,在成功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快乐,并长期坚持形成习惯。

二、把好数学考试关,让学生找回自我

1. 要有意识地出一些较易的题目,培养他们的信心,让他们尝到甜头,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也可以学好的。

2. 在考试前应对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对“学困生”的知识薄弱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促使一些“学困生”经过努力也有得较高分的机会,让他们有成就感,能够享受到成功与进步的快乐和幸福,逐步改变头脑中在学习上总是比别人差一等的印象,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励他们积极争取,努力向上,从而达到学生重塑自我,自觉转化为优生的目的。

3. 根据学生实际,实行分类考试和分类评价。

三、提倡分类指导,坚持对症下药

1. 基础差,导致欠缺的知识越积越多,对小学阶段应该掌握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甚至连最基本的四则运算都未能掌握。对这类学生要进一步降低要求,采取多管齐下的办法:一是与优生“结对子”,实施一帮一;二是家庭教育与辅导要跟上;三是教师个别辅导,要长期坚持不懈,循序渐进;四是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学会自己拯救自己。

2. 课堂缺少解题的积极性,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布置的练习漠不关心,若无其事;解题过程没有步骤,或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类学生缺乏积极思考的动力,不肯动脑筋,总是漫不经心,避而不答。对这类学生要恩威并举,一方面对其积极鼓励,另一方面对其施压,为其拟定适中的学习目标,并配以不伤学生自尊心的惩戒措施。

3. 教师布置的练习、作业不能按时完成,不复习,不愿弄清所学的内容,马虎应付,遇难不究,抄袭了事,不能说明解题的依据,不能说出这些作业是对哪些知识点的运用,不重视考试,抱着“反正不会做”、可有可无的态度参加考试,不能正确评估自己的作业或试卷,缺乏竞争意识。对这类学生一是应多从培养他们的责任心与责任感出发,解决思想根源问题。二是从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数学奥妙入手,激活学习动机。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行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学习也是一样的,数学“学困生”之所以学习不好,原因是很复杂的,究其根源是没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他们今天忘一个数学概念,明天丢一个数学公式,日积月累,从而越来越跟不上,越来越厌烦学习,也就越来越差。但只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认真细心地引导培养,我们就会完成新课标给我们下达的目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那时,学生的成功也会给我们为师者带来收获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