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教研室 孙磊
据调查,现在有一部分学生怕写作文,感到“没东西写”,“没东西写”却又“硬要写”,学生只好东拼西凑,凭空捏造,敷衍成篇。这样,学生对习作没有兴趣的时候,大量的习作练习,就会成为他们难以应付的苦差和沉重的思想负担,教师良苦的用心也会变成无效的劳动。针对这一普遍现象,应该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呢?
古人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性,是学生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基于十几年的教学教研实践,笔者充分认识到:习作是一种言语表达活动,需要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刺激,才能激发倾吐的欲望、写作的动机和创造性表达的热情,才能强化练习的动因,获得持久的动力。而浓厚的兴趣,正是作文的一种良性的、有力的刺激和动力的源泉。因而,要想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关键是让学生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由“要我写”的被动状态转化为“我要写”的自觉行动。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一、发挥范文作用,在阅读中激趣
读写紧相连。读是吸收和学习,写是表达和倾吐,但吸收是表达的前提和基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诗是因果关系又是条件关系,没有“破万卷”的读的吸收,怎么能有“如有神”的下笔表达呢?因此,要想使学生由怕写到想写,必须先从课文入手,用语文课形象性的特点,吸引学生阅读的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习作欲望。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通过这个例子,使学生达到自能读书,自能作文。”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多是经过精选的佳作。因此,充分发挥范文的作用,给学生提供观察范例,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观察的范围,这是习作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从另一方面来说,利用语文课形象性的特点,借助形象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对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形成极为重要。古人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如我在执教《三峡之秋》一课时,引导学生注意本课的写作特色,作家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写的,按照怎样的思路,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如果作家没有细致的观察,能否写出这样优美的文章来?让学生带着思索,在阅读中插上想象的翅膀,去体验,去感受,去领会文章独到的艺术魅力,从而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学这课时,正值秋天,于是我让学生写一篇《家乡秋色》,要求学生注意观察,然后通过一些自然现象的变化或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来描写秋色。学生按时完成了这一习作,并出现了一些好文章。儿童最大的特点就是可塑性和模仿性强,一旦感觉到什么事物美好,就会产生一种学着做的冲动和欲望。如果篇篇课文都能极大地感染他们,自然就会使他们产生“学着写”的欲望,根本用不着教师去逼着他们写。
二、创设情景,在情景体验中激趣
习作教学是使学生将阅读获得的语言能力转化为有思想的语言文字即习作表达出来,它的整个教学过程就是让学生观察、认识生活,学习表达生活的过程。叶圣陶曾指出:“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现代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许多学生却不留心观察,提起笔来依然无话可写。这就要求我们依据作文教学的目的来创设相应的写作情景,诱导学生进入特定的艺术境界,通过调动他们的感觉器官、思维器官去捕捉写作素材,触发写作的灵感和激情。在创设情景,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方面我作了如下尝试。
1. 活动体会情景
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和参加一些贴近自然,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活动。如:参观新城区、住宅区、小庄园,进行讲故事、歌咏比赛、智力竞赛、演讲会及一些娱乐活动,让学生在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中观察生活,更多地汲取感性信息,积累绝好的写作素材。如准备让学生练习写《一次有趣的活动》时,我首先组织学生进行“丢手帕”、“老鹰捉小鸡”、“画动物比赛”等,活动开展得热火朝天,在习作时,同学们写得顺手。这样,让学生在欢乐中学习,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习作素材。学生有了素材,也就产生了一定的写作欲望,他们有话可说,有情要抒,便可达到“情动而辞发”的境界。
2. 实践感受情景
生活是文学艺术创作的源泉,没有生活实践,则无从谈写作。因而,在平时我注意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在实践中感受生动的情景,并以此为题材,进行习作练习。每一学期我都组织学生参加自然实验,种树栽花,服务社会等。如我要求学生每周最少做一件家务事,写出一篇自己参加家务劳动的习作来,要求真实、具体,把劳动的经过和感受写出来,然后在班里朗读。因为是自己亲身参加的劳动,而且是带着写作的任务干的,所以这些习作特别真实感人,每次朗读都能引起全班轰动,学生个个跃跃欲试。
3. 媒体再现情景
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直观、形象、可视性强的多媒体,调动学生的观察、思维、联想和想象等智力因素,以及动机、兴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参与到习作活动中,并使之相互作用,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视写作为乐事。
三、改进命题的方法与范围,使学生有话可说而乐写
学生作文无话可说,固然有他们不注意观察积累,不熟悉生活等主观方面的因素,但有时也与教师命题的方法和范围有着密切的联系。有时教师命题时,未根据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兴趣,未尊重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作文训练规律,而凭自己的主观意识。学生无多少体验,作文时只好搜肠刮肚,胡编乱造。这种情况不同程度地挫伤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对此,我认真分析,做了如下改进:
1.按照单元顺序确定训练目标、训练重点,结合学生的思想、生活、学习实际确定训练内容。
2.不论命题作文,还是给材料或限条件作文,决不设计学生不熟悉、无法写的内容。这样一改进,学生就解除了做“无米之炊”的苦恼,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自然也乐于作文。
四、让学生主动参与评改,在评改中激趣
作文评改是习作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途径。在作文评改中我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其一,让学生主动参与评改,激发他们作文的兴趣。学生习作完成以后,我主要采用先由教师批改,随后再让学生自己批改,或先由学生互改,再由教师进行检查性批阅的方法。双向交流,对交流中出现的问题,师生进行评议。这样做,对全班学生来说都大有益处,学生不仅知道自己的作文好在哪里,差在何处,而且同学之间还能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其二,在评改作文时,多鼓励,少批评。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动机能激发人们的奋斗精神,成功是兴趣的支柱。在教学中,教师的评价不仅对学生的作文成绩有影响,甚至可以影响学生一生对作文的看法。如果把学生的作文批评得一无是处,学生很可能把作文视作畏途,放弃努力,不敢大量进行尝试,而恰当的鼓励则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信心。因此,在评价学生作文时,我充分挖掘捕捉每一个学生作文的成功点、闪光点,及时加以肯定,哪怕是点滴的长处,微小的进步,都给予表扬和鼓励。实践证明,通过鼓励,能唤起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课外活动中激趣
课外活动是学生课内学习的补充和延续,它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加深和巩固课内学习的知识,而且能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培养他们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和写作的积极性。所以我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开辟第二课堂,不断扩大他们的知识面,为他们创造语言实践的条件和机会。多年来,我要求学生都有“三本”,每天要做到“三个一”。“三本”即课外摘抄本、剪贴本、日记本,“三个一”是每天抄录一段精彩文章,背或抄一首古诗,坚持写一篇日记,并不定期展览评比,互相学习和启发。这些措施的落实和良好习惯的形成,都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多读多写。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对学习的冷淡态度比成绩不良更可怕。德国教育家第惠多斯也曾阐明:“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潜心研究,耐心诱导,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