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课改研究 - 教学研究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

时间:2014-07-30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资源共享、多维交互、合作学习、自主探索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综合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从而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信息技术的课程整合呢?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出以下五种方式。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情境创设工具

教育学认为:一定的社会行为总是伴随行为发生所依赖的情境,如何让学习者理解这种社会行为,最好的方法是创设同样的情境,让学生具有真实的情境体验,在特定的情境中理解事物本身。而在创设情景方面,信息技术课程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根据一定的课程学习内容和教学需要,使用多媒体工具或网页、课件开发工具将需要呈现的课程学习内容以多媒体、流媒体、超文本、人机交互等多种方式加工处理转化为数字化数学学习资源,能让学生体验到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思维状态。比如在教学西师版数学教材五年级上《轴对称图形》时,笔者先用计算机展现一幅幅美丽的校园风光,同时配有声情并茂的解说词:“这就是我们美丽而可爱的校园。看,升旗台上国旗飘扬,教学楼中书声朗朗……我们的校园真是美啊!”同时,电脑课件一一展示国旗台、教学楼、课桌、假山流水等图案,接着让学生找出它们的特点。这样将美的画面和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提高了学生们的审美情趣,使他们有兴趣进入求知境界。

二、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演示工具

多媒体教学提供的外部刺激不应是单一、单调的刺激,而应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心理学实验表明: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部分加起来就有94%。另外,对人类记忆规律的研究表明,学习相同的内容,若单纯用听觉,3小时后对所获知识的保持率为60%3天后15%;若单纯用视觉,3小时后所获知识的保持率为70%3天后为40%;若视、听觉并用,3小时后对所获知识的保持率为90%3天后为75%。这一研究结果说明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不仅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相遇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比较典型的一类解决问题,在教材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如果老师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手段把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问题,通过直观形象的图文形式加以强化,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西师版数学教材四下“相遇问题”过程中,笔者在教学中展示课件:屏幕上出现一条笔直的公路表示“总路程”;按鼠标后,又在公路的两端出现两辆汽车表示“相对而行的两个物体”;再按鼠标,两辆汽车在轰鸣声分别向前行驶表示“相对而行”;在两辆汽车重合时按鼠标,汽车停住表示“相遇”,两辆汽车经过的路线用不同颜色的线条来表示。同时,在副画面上有一个钟表,它随着汽车的运行而运动,随着汽车的停止而静止,它展示给学生的结论是:两物体相遇时所用的时间相同。由于增强了感知度,教师不用讲,学生已经在声、光、色、形中明白了诸如“相对、相反、相遇、路程”等词语,从而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并体会到知识的“动态生成”过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交互与对话——交互工具

虽然多媒体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是目前大多数的学生学习方式比较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而网络的出现和普及以及各种新技术的层出不穷为实现合作式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具有开放性和前瞻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具有交互性和能动性,使学生的学习形式更加多样化和现代化,而这正好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合作与交流,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信息等,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在网络技术的条件下,学生可以借助NetMeetingInternet PhoneMSNQQE-mailBLOGWIKIBBS等网络通信工具,实现相互之间的交流,参加各种类型的对话、合作、讨论活动,培养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笔者建立的班级主题学习社区http://www.cslcommunity.cn/,也集合了以上部分功能,目前运行良好。同时经过网站集合的E-mailBLOGBBSWIKI等功能,老师和学生进行了良好的互动与交流。)笔者在教学西师版教材五上《多边形面积的计算》一章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图形的旋转过程,首先在班级主题学习社区上建立了“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学习圈,并将各种资料上传到学习圈中,其他老师和同学在任何一台电脑通过Internet上都能进入学习。每一个学生随时可以看到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以及他们的回答情况,教师自己也可以随时参与其中。在这种网络环境下,学生的合作学习不同于常规环境下的单一分组和固定编制的方式,而是自由开展讨论。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向任何人(包括教师和同学)提出问题,参与讨论的同学随时都在重组。学生在这片广阔的天地中自由发言、民主交流,教师亦参与其中,并引导学生的讨论向纵深处发展,保证了讨论的有效性。这样的教学比较成功。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并且很好地理解了为什么在计算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时需要除以2。这样,学生在自主观察、讨论、概括的基础上,在和他人交流合作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能解决问题。

四、知识建构——知识拓展工具

目前我国的教学形式主要是班级授课制,即学生在校集中授课,教学时间统一安排。但是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我们需有意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自我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前将所需的资源整理好,保存在某一固定文件夹中或做成内部网站,让学生访问该文件夹来选择有用信息;也可以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参考信息,如网址、搜索引擎、相关人物等,由学生自己去Google或资源库中搜集素材。这样,把数学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而且培养了他们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了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条形统计图》时,笔者以课件的形式设计了如下的学习计划:

1. 播放三个同学踢毽的画面,启发学生思考:你用什么方法能概括出这三个同学踢毽的多少呢?

2. 页面显示:能否使用统计表和统计图,竖轴的1格表示多少合适?

3. 集体交流:说说你从这项统计任务中知道了什么?

4. 让学生在网上收集各城市人均收入、各国森林面积等信息,整理数据,自己进行相应的统计,并阐明统计意图。

学生在这一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不仅尽情地汲取知识,而且深深地领悟了其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性”和“价值性”,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分析和正确对待身边的各种信息,教学形式丰富,教学成果丰硕。

五、体现三维目标——情感激励工具

《数学课程标准》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领域的基础上设立了情感与态度领域,明确指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既不是与数学课程无关的目标,也不是数学知识的“副产品”,其本身就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并不是在学到一些具体的概念、公式、法则以后就能自然形成,它贯穿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它的实现需要日积月累。一旦形成,学生将终生受益。例如,在讲《统计》前,先去拍摄一段关于环境污染的录像片,进行简单的制作后在课堂上播放。学生通过观看录像,意识到现在的环境污染已相当严重,到了非治理保护不可的地步了。接着引出本节内容《统计》,告诉学生几种简单的统计方法,待学生掌握了这些基本方法后,最后布置一个作业:让学生统计家庭每天丢弃垃圾袋的数量。学生通过统计自家每天丢弃的垃圾袋数量,经历数据收集、处理、呈现的过程,体会塑料垃圾对人类生活产生的危害,形成环保意识,养成环保的行为习惯。

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随着社会越来越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将是潮流所趋,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我们要积极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方式,并不断进行研究和实验,力求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最佳途径,真正实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从而达到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西南大学附属小学  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