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进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中,我们开展了以“深化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为主题的调研活动。调研期间,我们把调研与指导结合起来,深入课堂听评课,查看管理和教学“六认真”资料,召开领导、教师、学生座谈会,亲身感受到了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发生的新变化,取得的新成果,同时也发现了课堂教学存在的共性问题和影响小学教学质量的症结性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一)对课标教材理解不深
1. 教师钻研教材的深度不够。不少教师既不能领会编者意图,也不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调整和补充,有的教师甚至不会把书上的情境变成数学问题,教学费时低效。
2. 教学目标追求形式上的三维目标,缺乏真正落到实处的教学活动支撑。有的教师的教学在教学目标的表述中能体现三维一体,但在教学实践中落实不到位,只注意教学活动的形式,而没有把握活动的目的,也就是说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脱离;有的教师只是按照教师用书提供的活动照搬,没有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教学活动、落实目标,这样的教学效果也差。
3. 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有偏差。教师对教材、对学生缺少深入的研究,不能准确地把握教学重点、难点。在课堂上往往表现出对枝节问题进行追问纠缠,简单问题复杂化,对学科知识的整体把握和对某些知识本质的理解却缺乏重点讲述。
(二)教学组织形式缺乏科学性
1. 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教学中仍有以灌输为主的现象,以教师的讲为主,教师不能从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中解放出来,不能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仍然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不教不学,导致学生亦步亦趋,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少教师的课堂教学严格执行预设的教案,以完成教案设计为终极目标,缺乏教学的生成性,对教学过程中生成的资源视而不见。
2. 提问的有效性差。体现在设问缺少思维价值,难度、梯度不适中,缺乏针对性、启发性,要求不明确,开放性不够等方面。上课时提问随意化、无序化现象较普遍。要么问题的范围太窄,思维的质量太差;要么问题空间太大,词不达意、指导语不明确,导致学生无所适从,不知道怎么回答。
3. 小组合作学习有形式无实际意义。在部分教师课堂上,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合作。主要表现在:合作学习内容没有探讨价值,学生个体就能解决的问题也安排合作学习,为讨论而讨论,为合作而合作,只追求表面热闹,不注重实效;小组合作前缺乏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学生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教师不能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4. 课堂练习设计单一,缺乏层次性和趣味性,对知识的内在联系挖掘不到位,知识的提升拓展不够。
5. 课堂成为优秀学生的“独角戏”,后进生得到的关注不够。课堂被几个优等生控制,读说演练,都是那么几个人,一两个学生当主角,其他学生当配角,或者是观众。他们得不到关注,就会走神、做小动作、和别人说话……那么他们的学习效率是极其低下的,这样低效的学习势必会使他们的学业负担更重、学习热情更低、学习成绩更差。
6. 缺乏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有的教学课堂,学生发呆、走神,做小动作,讲小话,注意力不集中,像一盘散沙,上课教师要么不管,要么采用错误的管理方法,何谈教学有效性。
(三)教学过程管理缺乏深度
调研中发现,不少学校虽然制订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但落实不到位,没有深入到教学具体问题的层面,“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停于表面,流于形式。集体备课只求教案人手一份,无人认真阅读整理,没有变成自己的教学智慧。薄弱学科无专职教师,个别学科只有一人,无人交流,只能自我修炼。
(四)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1. 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不够扎实。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比较肤浅,提问设计、板书设计、教学语言等不能准确到位,从而影响教学效果。新教师和青年教师的教学常规问题较多,独立钻研教材的能力薄弱,有些青年教师学科专业基础差,对教材的体系、准确度、深度的把握尚有一定问题,甚至出现知识性错误。
2. 从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反映出,课堂有教师接打手机、吸烟的现象,有教师自己不组织教学而让学生自学的现象,有教师坐着上课的现象。
二、对策与建议
(一)落实教学过程管理
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必须加强教学过程管理。要把教学管理条例细化成可操作策略,把常规方案变为实际行动,真正让全校师生在常规管理中形成自觉和自发,形成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习惯,切实做好校本常规性检查与评比工作,包括备、上、改、辅、练等环节精细化管理,真正通过科学性的督导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
(二)完善集体备课制度
集体备课应该是个人钻研、集体研讨、个人复备相结合的模式。集体备课的流程应为:自研教材——集体研讨——分工主备——修改施教。要注重“二次备课”,即个人复备,别人的教案毕竟是别人的教案,为我所用的时候,是需要做出一定修改的,这样才能适应自己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本人的教学风格。“二次备课”时,主要是让教师重新思考重难点突破时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如何根据学生的一些生成性问题来修改教学思路。集体备课应注重教师角色定位。首先,教研组长(或学科备课组长)是集体备课活动的组织实施者,必须具有研究能力、统筹组织活动的调控能力和对集体备课的评价能力,发挥好协调、衔接教导处和本组教师的纽带作用,组织实施集体备课活动。其次,中青年骨干教师是集体备课活动的中坚力量,应勇于挑重担,备优质课,起好引领作用;老年教师有一定的教学工作经验,也要积极参与,不断提高,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领导要参与其中,加强指导和督促,保证集体备课落到实处。
(三)创设有效的课堂学习环境
1. 要正确处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营造师生平等、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挑战性。
2. 要把握好教师的教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度”,控制好学习要求的难度与思维的坡度,保障学生有自主发展的空间。
3. 要采用多样的、切合实际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4. 要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时刻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过程反应,有效利用课堂中学生的各种生成性资源,以弥补教学设计预设中的不足。
5. 要关爱全体学生。在面向大多数学生的同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同样给予适当的关注,落实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理念。
6. 控制好训练及作业量,以精选提高实效,减轻学生负担。
四)做好教师培训工作
首先,要加强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培养一支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教师队伍。其次,要引进多元化培训模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可利用集中培训过好教材疏通关;利用教育教学报刊杂志、录像光盘(碟)、讲座等多种资源进行针对性的问题培训;根据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开展教学研究、课题研究、行动研究的跟踪培训,引领教师转变观念,更新知识,改变教法,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再次,要引领教师通过不断学习、实践、反思来提升自己课堂教学机智和教育智慧,促进专业成长。
(五)加强校本教研
各校要建立和完善校本教研的运行机制,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切实解决教学实践中亲历的问题和困惑,让教学的智慧在研究中提升。每次教研要有主题,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教研形式要多种多样,建议开展以即时案例为载体的个人反思研究,以典型课例为载体的课堂行动研究,以互动研讨为主要形式的专题性研究,以研究解决学校某一方面问题为主要方式的课题型研究。
(四川省乐至县教研室 徐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