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课改研究 - 教学研究

再思低年级的“识字”与“学文”

时间:2014-07-30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学文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1~3年级是识字的高峰。要抓好这个阶段,应该把识字放在教学重要的位置上。”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常在“学文”与“识字”之间为难,以“识字”为重点的同时,也为“学文”花费不少时间,甚至二者谁为主、谁为辅,都无法定夺,举棋不定。那么,低段的语文教学,“识字”与“学文”到底是谁为了谁?要理清这个困惑,处理好这个矛盾,应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第一,汉字不仅是语文工具,更是一个个生动的文化符号,她凝聚着中华民族自远古以来独特的思维方式,我们不能将识字教学简单地等同于语文的工具性。汉字的学习必须要在丰富的语言环境中进行。

第二,人们认识一种事物,都是从整体开始的,离开整体,我们就不能准确、迅速地认识它的一部分。字是词的一部分,词是句的一部分,句是篇的一部分,没有篇这个整体,没有语言环境,字就变得没有生气,没有意义。加强识字同语言环境的联系,有助于建立词的概念,有利于语言的扩展。识字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实物或联系生活经验,如《乌鸦喝水》一课,让学生想办法把带词的小石子一一放进瓶子里,这些小石子就是本课所学的字词。使字词与意思之间架起认识的桥梁,从而易于理解字词的意思,建立音、形、义之间的联系,提高识字效率。

第三,《语文课程标准》在识字教学的目标中提出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愿望”。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遵循汉字教学规律,采用多种形式把学生识字的主动性调动起来,激发学生识字兴趣。一、二年级的学生思维、语言能力迅速发展,他们有着极强的好奇心、求知欲。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在遵循识字规律的前提下,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地方对生字的音、形、义进行不同程度的渗透,让他们在语言文字的感染下主动接受。这种渗透实际是对所识生字更好的强化,同时激发起学生对于生字的求知愿望。

第四,小学低段语文学习的任务不仅仅是为了识字,在识字的同时还要重视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低年级教材中的文本不仅是一个很好的识字工具,也是汉字文化的载体。它从儿童身边的人物、生活这些鲜活熟悉的内容入手,以儿童感兴趣的图画、儿歌、童话故事等形式呈现,或借助拼音,或借助画面,或借助丰富多彩的语言形式,给儿童爱与美的启迪,使他们受到汉语文化的熏陶,无形中培养了孩子们的阅读思维能力。

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在语言环境中识字,有助于建立字的音、形、义之间的牢固联系,准确理解字义,提高识字学词的效率。只要能充分挖掘出文本与所需教学的生字间的联系,只要能将文本自身的特色尽情发挥,学生在阅读中也能调动起最强烈的识字欲望,将识字与学文结合起来,融识字、学文于一体。

由此可见,低年级的阅读课必须将学文与识字并重,识字与学文相互促进,才能有效完成学习目标。因此,低段的语文教学中最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才能在识字教学中以文本为依托展开,将学文与识字紧密结合呢?教学中,可以做如下尝试:1. 依托课题激趣,随题识字。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因此我十分注意设计多种多样的形式讲解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在随文解题中同时认识生字。2. 依托文本中的人、物识字。3. 依托文本的插图识字。在教学中可以根据生字的词性特点和构词规律,依托文本插图将正音、会意与运用紧密结合,循环递进,这样生字复现率高,就加深了学生对生字的印象。4. 依托文本语句识字。在教学中,我们要紧紧抓住文本提供的规范句式展开教学,联系学生的学习环境,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迁移、辨析、模仿等句式,帮助学生在正确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正确地使用词语,识字教学与语言训练紧密结合,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5. 依托文本朗读识字。通过朗读,复现生字,记住字形,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字的音、形、义在学生的头脑中越来越明晰,越来越深刻。

在不断的反思与实践中,我愈加清晰地明白,对于低段语文教学来说,阅读教学与识字是水乳交融的两个内容,谁也离不开谁。成功的识字教学能促进学生的阅读,成功的阅读教学为识字创设了语言情景,让识字变得有趣而丰富。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心。我们在进行低段的语文课堂教学研究时要把学文与识字整合,实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真正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