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是最年轻的直辖市,渝北区是重庆的空港,也是重庆的第一窗口,辖12个街道办事处和12个乡镇,总人口92.73万,其中农业人口有51.62万,属于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近年来,随着农村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学校学生人数不断减少,农村学校办学规模逐渐缩小,但中学还有36所,小学还有50所。为进一步了解我区2003年实施新课程、新课标以来,农村各中小学的教育情况,区教研室组织各学科教研员深入到农村各高中、镇初中、中心校、完全小学等学校视导,通过听课、走访、座谈、问卷等方式,进行了一个多月的实地调研,对大部分学校的课程管理、课堂教学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表明:音乐学科的现状与预设结果相去甚远。其间诸多原因令人反思。
一、 基本现状
(一) 学校课程管理
本次在全区调查中小学(完全小学以上)共62所,占全区农村学校的72.09%,应该配备专职教师70人以上,实际只有12人(高完中4人,镇初中0人,中心校6人,完全小学2人)。教学设备钢琴1台、电子琴1台、风琴6台、儿童打击乐1套、收录机3台;音乐室兼多功能室2间,多数学校有多余空缺教室却无专设专用的音乐教室;均有教材,但教参和录音齐全的只有2所,配有《音乐新课程标准》的有7所。课表上每周均排1.5节音乐课(2007年重庆市教委新颁的课程计划,艺术课每周3节,音乐、美术各1.5节,比原来少了半节)。能按时组织开展艺体学科教研活动的有1所,对艺体学科教师进行专门考核有评价方案或意见的有2所,学校领导的听课记录中有音乐课的只有1所,能按时节开展传统音乐活动的有15所,设有课外音乐活动小组的3所。
(二) 任教队伍状况
在任教教师中,有音乐专业全日制专科以上学历的2人,能经常参加市区教研培训活动的有4人;近三年来,参加过区级以上的音乐优质课、音乐学科基本功、音乐教育论文写作等比赛活动获奖的有5人次,自己认为能够胜任音乐学科各个教学领域内容教学的有4人。抽查的15节音乐课中,优秀课1节,合格课2节,其余为不合格课。除专职教师外,其余兼职教师均不能用风琴等乐器辅助教学,只能上唱歌课,并且识谱能力较差,音准不够。只有三、四位教师能按时写好教案,多数是无教案直接上课。
(三) 学生音乐素质
通过调查发现,除了极少数的尖子外,大多数学生音乐素质几乎一片空白。如要求能够流畅完整地唱好一首教材歌曲,音准节奏能过得去的很少,多数学生表演时显得比较胆小拘束,不能大方地投入、有意识有感情地表现;齐唱歌曲时,几乎都是掺杂怪音的大声喊唱;绝大多数学生不会识谱;器乐课堂教学均未开展,无一人会演奏乐器;对音乐的兴趣也只限于《老鼠爱大米》这类流行音乐或少数影视歌曲,根本谈不上音乐素养。
二、 问题及原因
(一) 教师队伍严重缺编
从各校专职教师人数来看,严重缺编已是不争的事实。几乎所有学校都是所谓的“主科”有教师专任,而音乐、美术等艺体学科教师均由“主科”教师兼任。从调查来看,有的学校教师并不是不足,甚至还有相当多的富余人员,例如部分学校领导不任课,有学校还派教师专门管理学校伙食团、小卖部。以石船镇的一个完小为例,该校共有学生186人,1~6年级齐全共8个教学班,教师20人,已是超编学校,但是音乐、美术教师却是兼职,究其原因是没有专长教师。在这种情况下,绝大部分乡镇中心校和完小都是兼职教师上艺体课,艺体课成了语、数学科教师的“搭搭课”,这样,音乐、美术学科就沦为了语、数教师为凑足工作量而增加的附属“休闲课”,学生也以为是“耍耍课”。有些学校甚至把艺体课当成可上可不上的课,随意占用或调整。
(二) 课程投入严重不足
只有一本音乐教材,教师只凭一张嘴上课,其余辅助教学设备如音响、风琴、打击乐、课标和教师用书等都没有的现象在农村音乐课堂上比较常见。由于生源的收缩,许多学校有不少空余的教室,但却没有设立专门的音乐教室。学校本应结合节庆、时令、传统活动等,每学期或每年开展一次以上全校性的文艺演出或者艺术节活动,平时也应该有一些固定的课外活动,但因为安全、人员不足等因素的影响,有的学校即使有经费也不愿意开展。许多学校难以听到歌声、锣鼓声和欢笑声,显得死气沉沉、毫无生气。例如,渝北区教委在2008年10月举办一次全区性的“祖国在我心中”红色经典歌曲合唱比赛,考虑到水平和条件的差别,比赛分城市组和农村组评奖,要求教师和学生分别组队参加,但农村学校参赛的教师组只有8个队,仅占9.3%,学生组有12个队,占13.95%,学校的重视程度、开展情况可见一斑。
(三) 评价管理严重不公
因为音乐学科不是中、高考学科,学校对其评价管理根本不予重视。领导评价学校只看中考上联招学校、高考上重点本科的人数,而考上艺术院校的人数则不在其中之列。中学教师在计算课时量的比例时,艺体教师每节课只占0.8,而主课教师却占1.2,有的达到1.5,音乐教师的课外辅导工作包括节目辅导、组织演出、舞蹈合唱等均不计算在内。同时,音乐教师觉得自己的工作没得到学校、学生、同行及社会的认可,自认为也低人一等。学校的福利待遇、进修培训、评职晋级、评先评优更是无望,工作态度也比较消沉。由于看不到发展的希望,上进心和责任心受到影响,既不参加学习培训,又不参加比赛活动,工作效率极其低下。这种评价管理的不公造成了音乐等艺体教师严重的职业倦怠。
三、 对策及建议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农村的孩子与城市的孩子一样具有享受优质教育的权利,音乐教师和其他学科老师一样,在学校应具有平等地位和享受同等待遇,音乐课程同样也应受到重视、得到发展。
(一) 端正思想——整体均衡
我们国家的教育方针几经修改,最终还是明确地把美育纳入了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范畴。课程标准中也把艺术(音乐或美术)学科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艺术学科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只要稍加注意,我们就会发现,德育(政治、思品)、智育(语文、数学、外语、科学等)、体育(中招体考50分纳入总成绩)均有学科进入中考、高考考试学科,而美育却只是空有头衔而无实质。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地规定了中小学必须开设艺术学科(音乐或美术),这说明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一样重要,应该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但是事实呢?自从把体考的50分纳入中考总成绩以后,体育教师就身价倍增,许多农村学校很快就配齐了专职,有的还是3人以上。又如,小学阶段英语是新开学科,但自从把英语纳入期末和毕业考试科目后,小学英语老师的配置迅速扩大,几乎每校都有专职教师担任英语教学。而我们的音乐教师队伍却日渐稀少,有的已经转教其他主科,甚至转行了。
当前各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以及中高考制度的执行与新课标之间的矛盾,造成了学校教育发展的失衡,学科教师以及学生在这种狭缝中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如有的人认为成绩差的学生才去考艺术院校。如果艺术学科非得挤入中考、高考统考学科的行列,才能得到发展,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同,这岂不是我们教育的悲哀?岂不是艺术教育的悲哀?为此,各级各地各校的领导和教师们首先应该本着“教育整体均衡、校园内部和谐、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全局思想,本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的办学基本原则,不折不扣执行国家教育的法律、法规,大面积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素质,确保农村中小学的音乐、美术等课堂有专职教师任教,保障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二) 不等不靠——自己生长
许多农村学校没有专职音乐老师任教音乐课,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具有音乐专长的老师,同时,每年分配到农村的音乐老师甚少,而许多城市学校多余的音乐老师又不愿意到农村,偶尔有支教的教师,那也只是一年半载,时间短暂。音乐课和其他所谓的“副科”等课程就只好由班主任或其他语数“主科”老师兼任,“副科”课程的教学质量可想而知。
在这种情况下,要保证农村学校的音乐课有专职教师任教,保证上课质量,只有不等不靠、自己生长。例如一个有8个教学班规模的完全小学里,一位三年级语文老师一周有18节的课时量:语文课6节,音乐、美术课3节,体育3节,综合实践3节,科学课3节。该语文老师包打包唱,其中的学科全部由他兼任。这种“一正多副”的现象在农村学校普遍存在。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这位老师可以保证上好语文课,其他课程哪有精力照顾得过来,语文课能不挪用挤占其他课程就很不错了。但是,如果采用“一正一副”的方式来安排这位老师的课时量:语文6节,全校8个班(每班每周1.5节)的音乐课总数12节,总课时量也是18节。在工作总量不变的情况下,排课方式的改变显然减轻了这位老师的负担,学校的音乐课也有专职音乐老师任教了。这时各校只需考虑如何选派有学科爱好或专长的老师参加各级各类分科专职教师培训的问题。通过这种“不等不靠、自己生长”的方式,解决了农村学校没有专职教师任教的根本问题。
(三) 政策扶持——稳定队伍
艺体学科教师在学校没有发展的空间和土壤,学科地位和待遇与主课教师又不可相提并论,成为弱势群体,跳槽转行或转教其他学科的现象屡见不鲜。同时,有的学校还千方百计地限制艺体教师的发展。如不让自己的老师参加市、区组织的各类比赛,怕自己费尽心思、不惜一切培养出来的老师一旦在比赛中有较好的表现,很快就会被条件相对较好的学校“挖走”。为此,有的农村学校领导戏称这是“掐白菜叶”——长出一片就掐掉一片。渝北区近3年内由农村学校调往城市学校的音乐老师就有20余人,因无法调动、转教其他学科的音乐专职教师有12人。农村音乐教师流动性太大,整个队伍显得极不稳定。
要解决好这个问题,首先应该为艺体教师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和优良的工作环境。比如音乐学科需配置必要的教学设备设施:专用音乐教室(舞蹈教室)、钢琴(风琴或电子琴)、VCD音乐播放机及音响、与教材配套的教学磁带或音像资料、一定数量的打击乐或其他特色乐器等;在规定排练节目、对外演出、业余队伍训练等工作任务的同时,每项活动须设一定的专项经费、工作补贴等等,这样让其安心才能使其专心。
其次,对学科培训、外出考察学习、学期工作量和工作待遇等方面的问题,学校管理者应消除学科歧视现象,须机会平等、一视同仁。在评职晋级、评优评先时,采用定向定数,予以定向扶持,并作适当倾斜;各级主管部门可以针对农村学校艺体教师设立专项政策予以鼓励,让艺体老师有工作激情和拥有敬业奉献的精神与职业自豪感、幸福感。
(四) 加强研训——提升素质
农村学校音乐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对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在现实中,真正从音乐院校毕业的、有一定教学经验的老师又很少,因此,加强音乐教师队伍的素质培养和进行必要的音乐课堂教学研究迫在眉睫。
首先是培养音乐教师的学科素养。包括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基本的歌唱方法、钢琴入门(拜尔下册水平以上)、歌曲配奏与自弹自唱、合唱与指挥、民族舞蹈基本知识和动作、课堂教学乐器(竖笛、手风琴)演奏、音乐欣赏基本方法等。针对农村音乐教师流动性比较大、每年新增教师较多的情况,市区教研部门每年或每两年应该举行一期音乐学科新教师教学基本能力的全员培训,每学期举行两次以上学科基本功专项培训研讨、单项或多项学科技能比赛活动,以此来保障和促进音乐教师的学科素养。
其次是加强音乐教师的教学素养。只选择上唱歌课,不敢、不能或不愿上欣赏课与其他内容,这种应付式、逃避式的做法在农村音乐课堂中比较普遍。因此,音乐课的就位入格、基本教学常规的建立就是首要问题。主要包括新课标的学习、备课、上课、音乐课作业的设计、学生音乐课外活动辅导,其中要把以常规课为主进行上课基本环节的把握、音乐学科特点的体现作为重点。先上好入格课、合格课,再锤炼研究课、公开课,打造优质课、示范课,最后形成精品课、特色课。
再次就是要实实在在抓好音乐学科的教研活动。农村学校的音乐教师较少,有的只有1人,常规的音乐教研活动多数没法开展,或者是搭在综合学科教研组中同其他学科一起举行,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教师主动研究的愿望不高。要改变这种现状,可以先确定以课堂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为研究内容,一学期一个专题,甚至以小课题研究的形式有步骤地开展音乐学科的基础研究。再结合校本教研、校际教研、片区教研、联片教研、网络教研、空中课堂等多种交流研讨方式,逐步形成教研活动的常规化、制度化,不断加大研究的力度和深度、扩大研究的范围和视野,以此增强音乐学科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五) 结对流转——共同进步
在师资力量、个体素质、环境条件、教学水平等方面,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不可比较,教学资源不均衡显而易见,艺体学科尤为突出,城乡的这种差别,短时间是没法解决的。重庆市作为全国统筹城乡均衡发展的试点之一,教育方面也做了一些努力,比如:城乡中小学的结对帮扶,城市学校对口支援农村学校的教学基本设施、课堂教学指导、教师专业发展等等,定时定期开展“送课下乡”、“送培到课堂”等,农村学校也派老师“上挂”到城市学校锻炼打造、学习提高等,渝北区现有23所城区学校与46所农村中小学结对为帮扶对子。但是不少学校在这项工作中迫于任务、流于形式而被动完成,效果并不明显,尤其是艺体学科基本上是作为配角间插其中,或者完全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要想真正落实统筹城乡均衡发展的战略目标,没有合理有效的措施和成熟配套的政策导向,是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的。比如,每年教育系统招聘新教师时,针对艺体学科教师进门难的情况(有时1年只有1~2个),可以采用向农村学校定向投标、定员招聘的方式来逐步扩大艺体教师队伍。同时,新招聘进来的老师必须在农村学校工作3~5年以上才能凭教学业绩申请向城市学校调动,这样,可以保证农村学校艺体教师的起点与城市学校的差距缩小或者等同。其次,可以借用足协会员转会制度,来控制农村教师的流转。比如,农村学校的音乐老师要想调到城市学校,除了要达到规定的服务年限外,还必须由本人或者接收学校交纳一定数目的经费作为原校多年来对其培养的补偿,这笔经费又将用于下一个接替教师的培养。另外,城市的教师也必须人人到农村支教锻炼1~2年以上,作为评职评优的必备条件之一。采用这样的流转控制措施,才有可能逐步缩小城乡师资的差距,逐步达到城乡均衡发展、共同进步的目标。
(六) 评价监控——规范管理
以往的学校教学评价对学校音乐等艺体学科的课程管理、教师个体、学生学业测试等方面都不够均衡、合理。有的学校音乐教师的个体评价要么是平均值,要么根本处于下风,严重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学生音乐学业成绩的考核要么流于形式,要么根本不进行考核,凭印象象征性地打一个分数或等级。对于评价学校的艺体学科的课程管理和实施水平,近几年渝北区的教学评价根本没有涉及这方面的内容,评价导向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这些都是导致农村学校音乐等艺体学科得不到重视而发展迟缓、教师管理不够规范、教师素质提高不大的根本原因。
要充分发挥评价监控的管理导向作用,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一套适应音乐等艺体学科,能够全面科学地评价学校课程管理、教师工作、学生学业等方面的评价体系。其中尤其重要的是评价内容指标的确定,学校课程管理评价内容应该包括艺体学科师资配备、教学设施设备、开课情况、针对性的计划总结、活动开展的记录和效果等;音乐等艺体学科教师的个体评价除了考核教师的基本素质、工作表现、工作业绩外,应着重于教师参加培训研修、各级比赛、创造性地工作开展情况等方面的积极性和效果,充分体现发展性;学生的学业评价应该全面体现新课标四个领域的内容,即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等。其次是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可以采用形成性与总结性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自评与互评、他评结合,通过袋库式、量表式、访谈式、跟进式、知己式、主干式、庭辩式、情景式、网络式等等方式,全面而科学、客观而公正地评价学校艺体学科各个方面的工作情况。最后就是评价结果的运用,应该作为各级主管部门改进工作、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之一,作为学校领导的办学水平奖惩,艺体教师评优评先、工作调动,学生综合能力、学业水平等的主要依据。
同一个世界,同一片蓝天,农村的孩子同样也有一个遨游远翔的梦想。每当望着他们那一双双清澈明亮的眼睛,想象他们也能够快乐自信地唱出悦耳动听的歌声时,作为一名同样出生于农村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不由阵阵心痛,深感任重而道远。农村学校的音乐教育需要更多关注的目光,需要更多支持的举措,需要更多发展的信心。我们在等待、在思考、在努力……
参考资料:
1. 《党的十七大报告解读》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CCTV.com消息(新闻联播2008年1月6日播出)
2. 《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通知》重庆市教育委员会文件【2007】44号(重庆市教育委员会2007年7月12日印)
3. 《新课程发展性教师评价》,《新课程发展性教师评价》编委会编著,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