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课堂是指在“绿色思想”的指导下,从课堂的各个环节着手,协调各种主客观因素,创造一个适合学生自由、主动、健康发展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过程中,绿色课堂体现出丰富多彩的内涵。她眼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顺生命之自然是其根本,她反对控制学生的身心、禁锢学生的灵性、羁绊学生的创新能力。绿色课堂力求营造一种本真的环境,让人、事、物之间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的制定,引发了我们对传统数学课堂的反思: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数学课堂?我们怎样才能点燃孩子们的心灵火花,使数学课堂变得更具生机和活力?我想,只有打破传统教学的预设与封闭,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才能让数学学习充满勃勃生机,体现出一种自然、亲切的数学美,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真实乐趣,让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快乐成长的乐园。
一、“绿色课堂”——情感的课堂
1. “爱意”充满课堂
没有“爱意”的课堂算不上理想课堂。课堂上师生之间充满“爱意”,课堂才会变得有活力,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会自由自在地学;课堂上有了“爱意”,师生间才会互相尊重和理解,教师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学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课堂上有了“爱意”,教师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如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可以说“你行的,再好好想想!”遇到不愿意回答的学生,不妨满怀期待地说“你先试试,轻轻地说给老师听听”、“我就知道你一定行,这不,说得多好,多响亮呀!”……在教师暖暖的爱意中,学生往往能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从而乐于自主地学习。
2. “快乐”充满课堂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活动就会带来疲倦。”为了让学生快乐的学习数学,我们应该尽可能发掘各种学习素材,采用多种形式组织教学,以数学自身的魅力去感染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兴趣高涨了,就能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喜欢上数学课,认为学习数学是件快乐的事。
二、“绿色课堂”——互动的课堂
教学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绿色课堂”教学的学习方式讲究多样化,在教学目标的种种预设中注重互动生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动中求感悟、求创新。这样,数学教学才会涌动着生命的灵性,生成一种动态的美。
1. 动中求“悟”
数学,有着严谨的分析和严密的推理,只“看”不“做”,难以获得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所以,数学课堂呼唤“手脑并用”,呼唤重视知识的获取过程。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展开诸如“算一算、摆一摆、画一画、折一折、填一填”的实践活动,将静态凝固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动态伸展的数学过程,让学生动中求“悟”,以数学的智慧和眼光去探究、去发现、去感悟……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建构”。
2. 动中求“活”
“教学的艺术不只在于传授本领,还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成功的动态教学会促使学生积极地去体验,去思考,去交往,动静结合,“活”而不乱,使数学教学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彰显个性,透射出生命的活力。
三、“绿色课堂”——生活的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因此,“绿色课堂”呼唤让生活走进课堂,同时,也提倡让数学课堂向生活延伸。
1. 让生活走进课堂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我们过去的数学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决现有的数学问题,学生一遇到实际问题就显得不知所措。”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发现和挖掘生活中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数学活动。
2. 让课堂走进生活
“让数学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在数学教学中,把数学知识与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获得探索数学的体验,提高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用活数学方法。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数学课堂相对于孩子丰富的生活世界,是渺小的。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读好生活这本“大书”,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数学离他们很近很近,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我们的“绿色课堂”就无处不在。
四、“绿色课堂”——人文的课堂
对学生而言,数学课堂的价值究竟意味着什么?最新国家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有这样一段精彩的描述:“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这就是说,在人文的维度上,数学教育留给学生的,除了知识的传授和智慧的开启,还应包括身心的点化和人格的润泽。人文内涵的彰显,已经成为新课程理念支撑下数学课堂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站在人文性的立场上,“填鸭式”、“诱导式”的师生关系已捉襟见肘。新课程改革所呼唤的,是“共享”式的师生关系。人文理念指引下的“共享”过程,要求师生彼此敞开心灵、沟通接纳、吸引包容、互动分享。在“共享”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而教师则是“平等中的首席”,承担着学生“精神指导”和“人格引领”的作用。也就是说,教学过程不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这样的师生关系,正是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所积极倡导的理想境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课堂上理所应当让学生畅所欲言,自主互动。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要在课堂中和学生共同成长!“绿色课堂”——情感的课堂;“绿色课堂”——互动的课堂;“绿色课堂”——生活的课堂;“绿色课堂”——人文的课堂。只有把握好情感、互动、生活、人文这几个方面的融合共生,数学课堂才能增光添彩。
让我们携起手来,与时俱进,以绿色教育为指导,构建绿色课堂, 共创教育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