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窗 - 作品背景

语文 二年级上 第十五课:小音乐家

时间:2014-07-30

音乐神童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Mozart, 17561791)奥地利作曲家,欧洲18世纪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在歌剧、交响乐、室内乐和钢琴协奏曲方面有巨大的历史功绩。幼年就显露超人才华,被誉为世界上少有的音乐神童

莫扎特出生在维也纳附近一个叫萨尔茨堡的小城,父亲是萨尔茨堡大主教乐队的小提琴手。当4岁的小莫扎特笔都拿不稳的时候,就开始作曲了,5岁就弹得一手流利的钢琴。从6岁起父亲就带着小莫扎特和姐姐开始了10年的旅行演出活动。这10年对莫扎特来说,无论从艺术和生活都是极为重要的锻炼、积累和学习的阶段。他8岁就写了三首交响乐和几首奏鸣曲;12岁就为维也纳歌剧院写了歌剧《假傻姑娘》;14岁为意大利米兰歌剧院写了歌剧,并亲自指挥演出,连演20场,场场爆满。这轰动欧洲的出色的成绩使得莫扎特14岁就获得了意大利音乐中心——鲍伦亚学院院士的称号,被罗马教皇授予了奖章。

16岁结束旅行演出到1781年之间是莫扎特创作和生活陷入困境的时期。莫扎特在维也纳的最后10年,是他作为自由音乐家进行创作的最重要时期,也是他以对艺术对自由的执著信念向社会抗争的10年。自由对莫扎特来说同时意味着贫困。但莫扎特不怕贫困,坚忍地忍受着贫困的煎熬,他说:我们的财富保存在头脑中——没有人能把它从我们身上取走,除非砍下我们的脑袋。但贫困却过早地夺去了他的生命。在他去世的时候,屋中没有一根木材取暖,病倒在床的妻子无法为他送葬,至今人们找不到埋葬他的地方,而在临死前,他仍默吟着自己心爱的歌剧《魔笛》的旋律,在音乐的庇护下闭上了眼睛。这最后10年莫扎特写下了自己最辉煌的作品,包括著名歌剧《费加罗的婚礼》,《魔笛》,第394041交响曲和一些弦乐四重奏和钢琴协奏曲等等。

莫扎特的音乐常常被人们称作永恒的阳光,因为他的音乐即使在表现痛苦和悲伤时,也似乎含有天真纯洁的微笑。他那优美、机智的旋律总是充满明朗、淳朴的气质,他那典雅、热情的乐思像清泉一样纯洁、透明、自然、流畅而喷涌不尽。莫扎特的音乐给予人们的是经过生活锤炼后的纯真,他那面对严峻生活而永不泯灭的童心让人分外感动。罗马尼亚作曲家艾涅斯库曾说:莫扎特的音乐如同火山斜坡上的葡萄园,里面火热,充满了翻腾的岩浆,外面却是一片宁静、清新、甜美的景象。

屋顶上的月光

李忠东  编译

 

有一位少年,童年时失去了父母,家境十分贫寒,全靠哥哥辛勤的演奏来维持生活,经常吃了上顿没有下顿。

然而,少年酷爱音乐,孜孜以求。他以顽强的意志和惊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到汉堡和撤勒学习音乐。回乡后,少年不满足于简单的几套练习曲,于是向保存有许多著名作曲家曲谱的哥哥请求,要练习更精深的曲子。哥哥当时对弟弟并不了解,以为他不知天高地厚,还怕弄坏了曲谱,所以没有答应。

少年并不甘心,利用哥哥晚上出去演奏挣钱的机会,偷出其珍藏的曲谱来抄写。为了省油不点灯,他爬上屋顶,在明亮温柔的月光下一个音符一个音符地抄写。一个月又一个月过去了,少年已经抄了厚厚的一本。望着自己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他露出了欣慰的微笑。

一天晚上,在抄写一支管风琴曲时,少年陶醉在曲子美妙动人的意境之中,而忘了时间。回到家里的哥哥发现弟弟竟然敢瞒着自己偷抄曲谱,暴跳如雷,一气之下将抄本撕得粉碎。弟弟嚎陶大哭,眼看着自己的辛勤劳动付之东流。

几天后的一个深夜,哥哥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门口时,听到弟弟正在演奏一曲优美而哀婉的乐曲。这不正是他那天晚上埋头抄写的那支管风琴曲吗?哥哥终于相信了弟弟的音乐天分,很有发展前途,于是节衣缩食,全力以赴地送他去深造。

这位少年就是音乐大师巴赫。他在谈起自己是如何成长成才时,曾经意味深长地说,是屋顶上的月光造就了自己。

 

 

摘自:《聪明泉》

寻找莫扎特的足迹

 

很多来到巴黎的外国游客除了观看精彩的赛事,另一个目的就是在这个时尚之都探究她久远的历史、文化遗迹。

在巴黎,至今还有一条大街是以莫扎特命名的:AvenueMozart。这条大街位于巴黎16区,宽敞却有些冷清,街道两边更多的是私人宅邸的围墙。向东北方向,这条街一直通向巴黎著名的高级住宅区帕西(Passy)。帕西一带因为西临布洛涅森林(BoisdeBoulogne)、东依塞纳河,所以有不少有高尚趣味的人都在这一带置地安家,其中就包括不少外国企业集团的主管。整个街区的建筑以新艺术风格为主,临街没有什么大商场或名牌店,但随处可见商品价格不菲的老字号小店。

奥地利大音乐家莫扎特游历过的欧洲城市不少,但只有巴黎是被他恨到咬牙切齿的一座城市。因为它见证了莫扎特神童时期的辉煌,也最无情地教会他什么是成人世界的冷漠,是他人生履历中一个别具深意的城市。1764年,莫扎特一家得到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邀请,去凡尔赛宫演奏。这是8岁的莫扎特和母亲第一次来到巴黎。当他刚准备亲吻路易十五的宠妃蓬巴杜夫人时,就被这个高傲的女人冷冷地推到了一边,气得神童当即丢下一句:这个女人是谁呀?巴黎上流社会的冷漠给他幼小的心灵留下难以磨灭的伤痕。1778年,莫扎特的母亲在巴黎去世,这也是导致莫扎特从此痛恨巴黎的一大原因。

 

 

摘自:《中国青年报》

英雄的贝多芬

丰子恺

 

贝多芬的伟大,决不仅在于一个音乐家。他有对于人生的大苦闷与精练的美丽的灵魂,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乐就是这英雄心的表现。

在贝多芬稍前的时代,欧洲乐坛上的大圣是莫扎特。然莫扎特的音乐的价值,毕竟止于一种音的建筑,即仅因音乐的而有存在的意义而已。至于贝多芬,则更有异彩,他的音乐是他的伟大的灵魂的表征。莫扎特的音乐是感觉的艺术,贝多芬的音乐是灵魂的声响。

他的全生涯中最伟大的作品《第九交响曲》,是全聋后的所作。聋子能作音乐,已是妙谈;而况所作的又是世间最伟大的杰品!可知这全是超越的灵的产物,只有能超越人生的大苦闷的精神的英雄,乃能得之。又可知命运对于人类,只能操纵怯弱懦夫,而无可奈何这伟大的精神的英雄。贝多芬的耳疾起于28岁的时候(1798年)。自此至57岁(1827年)逝世,其间的二十余年的日月,全是聋疾作祟的时期。然而大部分的作品却在这时期产生。直到入了全聋期,站在演奏台上听不见听众的拍掌声的时候,他仍是继续作曲,终于做出了最伟大的《第九交响曲》而搁笔。临终的时候,他口中还这样叫叹:

唉!我只写了几个音符!

在这句话中可以窥见他的抱负的伟大。

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标题为《命运交响曲》。贝多芬自己曾经指这曲的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说:

命运来叩门的声音,正是这样的。

 

 

选自:《近世西洋十大音乐家故事》

与莫扎特同在

 

在厦门爱乐乐团举行的周末交响音乐会上,连续两次欣赏到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No.21No.23。分别来自韩国的钢琴家珍妮·余和旅美钢琴家盛原都以不同的情感赋予了自己理想中的莫扎特,使人久久沉浸于其中,特别是那弥漫着宁静,庄严和神圣美感的慢扳乐章。

从个人来说,我更偏爱盛原对莫扎特的诠释。多个国际钢琴比赛获奖者的盛原作为音乐会钢琴家赢得了国际性的瞩目。美国著名钢琴家安德烈·瓦兹在听了他的演奏后称:可与霍夫曼的演奏媲美。平时着装极为朴素的盛原,你看不到所谓演奏家特有的风采和光环,他像一个学者般沉静、严肃而内敛。但周五晚他身穿一件极具中国特色的墨蓝色上装,与他与生俱来学者风范水乳相融。在听他所呈现出的莫扎特不禁让我想起了王维的诗句谷静唯松响,山深无鸟声

盛原的演奏超凡入圣,简练、清秀而挺拔,每一个音符都那么干净利落,因而线条得以非常清楚,组织结构得以清晰地呈现在耳边。莫扎特的音乐风格实在难以把握,我们当今的钢琴家常在演奏古典派的音乐时用19世纪浪漫派的感情来演奏,或用数学上的准确性来演奏。而盛原眼中的莫扎特是清纯隽永的,音色变化细微,善于处理装饰音。这位学者型的钢琴家,可以看出对演奏的每一部作品都要潜心研究,深入探索,以揭示深刻的内涵。但是他的演奏并不刻板,而是理智健康、优雅清爽并存。尤其慢扳乐章淡薄如春风,潺潺如溪流,永远保持音的澄清与规整,把莫扎特之魂处理得如水晶般清澄。

听莫扎特的音乐总是想到晚唐的诗人杜牧。我们体验到一种忧伤抑郁之感,但又能以豪放旷达而出之,因为两者虽表现为凄婉忧伤(比如莫扎特音乐许多慢扳乐章),不过又会经常反过来,看破一切,给人以爽朗,峭拔的感觉,或叫永恒的阳光感,只是这永恒的阳光背后经常会漂浮着几朵乌云。末乐章又是严冬过后必然吹来的解冻春风,是明快,欢乐和看破一切的乐章。正如著名哲学家赵鑫珊所说:莫扎特的音乐不仅在于它的优美,而主要在于它深深刻画了人类的灵魂状态,给人以心灵平静

莫扎特像和畅的春风,平和地吹拂地球上一切文明的国度,无论在辉煌典雅的歌剧院,音乐大厅,抑或在千万个家庭……都有他的纯净心声和高雅的魂魄与我们同在。

 

 

摘自:《厦门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