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课改研究 - 教学研究

“生成”、“预设”两相依,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

时间:2014-07-30

传统的课堂教学,总是教师事先“预设”,在课堂上让学生完成教师的“预设”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主要表现在教学目标由教师“预设”、情境问题由教师“预设”、问题的答案由教师“预设”、课堂进程由教师“预设”、课堂练习由教师“预设”、课堂小结内容由教师“预设”……传统的观念认为教师的“预设”准确、课堂上“预设”任务完成得好的课堂就是好课。然而,在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下审视这些传统的观念,就会发现一切都是教师事先“预设”的课堂并非好课。首先,一切由教师“预设”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不需主动思考,一切按教师的要求去做就行。长期下去学生就丧失了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其次,一切由教师“预设”不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情况,也不知道学生的疑难问题所在。因此,笔者认为课堂教学不能单纯地依靠教师事先“预设”,应该做到在“预设”中“生成”,在“生成”中“预设”,让“预设”与“生成”互为因果,相辅相成。

怎样才能做到“生成”、“预设”两相依,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呢?

一、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目标的“预设”

在引入新课的环节中,要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发散提问。例如可以在出示课题后提问学生:“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什么(或想知道什么)?”教师梳理学生的回答,归纳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样,一方面集中了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把学生的思想集中到了本节课上来,不但使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而且使学生充满了对本节课探究的兴趣;另一方面也使教师了解到学生的想法,使自己原先“预设”的教学目标得以补充与完善。

二、让学生参与情境问题的提出

教师在创设了问题的情境后,不要直接给出探究的问题,可引导学生根据情境提出有关的问题。创设的情境既可以来自实际生活、工农业生产、其他学科中,也可以来自学科本身; 既可以是根据一段文字、一幅图画等的分析提出有关的问题,也可以是根据一组式子特点、一组题目的解答过程的分析提出有关的问题。例如,在“有理数加法法则”一节课中,可以在学生根据数轴得到六个有理数加法算式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下面六个算式[(+2++3=+5、(-2+-3=-5、(+3+-2=+1、(-3++2=-1、(-3++3=0、(+3+0=+3、(-3+0=-3]的特点,提出有关的问题。实践证明,学生能够提出类似下列的问题:“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这些算式等号左边的两个加数各有什么特点?可分为哪几类?”“这些算式等号右边的结果是如何由前面的几个加数得到?”“有理数加法的结果中符号和绝对值是如何确定的?”等。教师可以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纳并作为共同探究的问题让学生探究解决。这样,不但完成了学习新知的目标,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进程的“导演”

传统的课堂教学每一个环节都由教师事先“预设”。有的课堂虽然看起来环环相扣,启转承合十分优美,但这都是教师一人导演的,学生只是“演员”,被动地配合教师“演戏”,并没有真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所以,要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进程的“导演”。

怎样才能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进程的“导演”呢?一是在完成学习目标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或问题,学生能够解答的由学生解答,学生不能解答的可由教师为学生解答。二是对于开放性问题,要让不同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解答,然后引导学生评价,把教师的评判权分给学生一些。

四、让学生参与课堂练习的设计

让学生设计课堂练习题,不但有利于学生巩固、深化对所学知识、思想方法的理解,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虽然单个学生很少有可能编出全面的、针对性强的、难易适度的练习题目,但实践证明,全班学生编的题目集合起来一定会是一组全面的、针对性强的、难易适度的练习题目。对于难度较大的题目可引导学生通过对教材例题、习题的变式编拟,对于特殊的内容,即不能随便编出的题目可通过给出有关的条件让学生编拟。

五、让学生参与课堂的小结

在“意义建构”和应用拓展的基础上,要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数学能力,就必须进行反思。通过反思,让学生回顾探究知识、获取方法的过程和知识应用的过程,加深理解所学数学知识,积累探究学习的经验,丰富学生的隐性知识。反思就是通常小结的教学环节。

这并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环节,每一节课都必不可少。这一环节的主体仍然是学生,只有让学生不断回顾反思,才能积累更多的知识和经验。教师总结得再好也不如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来使学生受益更大。回顾反思(小结)的内容要全面。除了本节课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应注意的事项之外,还应该包括有关的思想和方法,以及探究问题、获取知识、发现规律的方法、自己的疑惑或问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