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课改研究 - 教学研究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问题、成因及对策

时间:2014-07-30

一、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要问题

1.学习目标的拟定有偏颇

学习目标是根据课标、教材和学生等课程资源拟定的学生发展要求。部分教师由于关注课标不够,拟定目标不能依“标”扣“本”。一是要求偏低,只是停留在抄抄写写、搜集资料和汇报交流等浅层次上,二是要求过高或过烦,甚至有成人化、科学化倾向,如每一次活动一定要撰写逻辑严密的“研究报告”,每一次研究活动都要经历“开题——实施——结题”的科学流程,即使没有这样的高要求,但每一次活动要交一个总结,每一次活动要交一份作业是少不了的,有些“负责”的老师还从网上下载了许多活动方案表、活动过程监督表、活动总结表让学生填写,以至于学生叫苦连天,哪有兴趣可言。

2.语文学科特点不突出

综合性学习究竟是语文学习还是综合科目的学习?一些老师由于认识有误,在突出综合性的同时忽略了凸显语文学科特点,导致综合性学习课成为队会课、活动课、科学课、杂烩课等。

3.重结果展示,轻过程引领

缺乏对学习过程的监控与管理。综合性学习过程是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实践的过程,但有的教师关注的多是学生获得的显性知识,对学生参与实践的时间、空间、方法、困难和探究方向等却无心了解,更谈不上给予及时的指导与引领。

4.对学生的自主性把握不够

综合性学习强调学生主体,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在教学中,有的教师越俎代庖,从主题的选择到活动方案的设计以及评价等一手“包干”,学生极度被动;有的教师在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中过于“开放”,除了为活动做了个开场白和小结外,其余时间都让学生自由发挥,成为学生的自由学习课。这样做的后果是:学生活动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主动发展,降低了综合学习的质量,学生难以从活动中得到预期的锻炼。

5.教师被动应付语文综合性学习领域的教学任务

教师或置之不理,或蜻蜓点水,或照搬他人的活动设计,或者就教材“教”教材,不能因地制宜地开展有实效性的学习活动。

二、成因

1.观念陈旧

一是由于管理者观念滞后,对学生的评价多数只停留在一张笔试卷上,对学生语文学习的三维目标和五个领域的综合素养却不闻不问;二是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评价制度的制约,许多教师形成了考什么教什么的思想,不考不教或不考少教,极大地影响了语文教学效果。

2.经验欠缺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是语文学习的一个全新领域。由于课改的时间不长,还没有形成比较完善和科学的经验,即使是研究课也只是一些探讨,再加上老师们没有多少外出观摩的机会,因而在认识和掌握该领域的特点、教学方法与评价等方面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或困惑。

3.畏惧困难

由于语文综合性学习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只依靠短短的课堂40分钟是不可能完成任务的,更多的是在生活中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进行探究,再加上城区学校班额过大,每次活动分组较多,老师们也有力不从心之感,农村学生居住分散,开展小组活动十分困难。有的教师怕麻烦,怕困难,懒得动脑筋、花时间,多数活动都是草草了事,难以达成学习目标。

三、对策

1.精心拟定学习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我认为语文教师一般不要随意降低或拔高要求,随心所欲地拟定目标开展活动,而是要认真学习课标,遵循年段目标要求,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识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乐意参加综合性学习活动。如,“课程标准”提出的第一学段要求是:在活动中“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自己的见闻和想法”,第二学段要求“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第三学段要求“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等。

2.努力凸显学科特点

《课标》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是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这一目标显示了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最主要的目标是语文能力的发展,说明它隶属于语文学科,要为语文学科服务。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应以语文为主,以学习语文为出发点,运用各科资源,开展跨学科的实践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凸现语文作为各个学科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显示综合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性。例如,在以“燃烧的夏季”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中,学生除了利用网络、报纸,通过问一问、读一读、讲一讲、写一写等方式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外,还通过拍照片、画图画等方式收集2006年重庆难忘的火热之夏的信息,并围绕照片和图画进行口头介绍和书面描写。这样的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形式,又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提高了收集信息、筛选信息、提炼信息、交流信息等实践能力,提高了语文综合素养。

3.潜心指导实践过程

“综合性学习”是以探究体验为主要形式的实践活动,重视直接体验和经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获得经验并提高能力,完成自主建构,但学习的目标不仅限于活动的直接结果,如一张手抄报、一篇观察日记等,因为单纯地观察结果,无法了解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分工与进度安排是否合理,每个成员是否都积极参与,合作是否愉快,材料来源是否规范等。重要的是在得出成果前的一切设想、困难和解决困难的方法等等,让学生在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获取知识的艰难历程。

为了落实对活动过程的关注,教师要重视对综合性学习过程的指导、监控与管理。如在活动的开始阶段,教师就应该通过认同、激励等方式,引导学生制定活动计划,建议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调查、访问、上网查询、到图书馆翻阅相关资料等途径获取信息,并通过作文、图表、模型、广告产品、诗歌、表演、绘画、歌唱等方式来汇报自己的活动成果。例如“爱护周围环境”这一单元中的“展示台”中所列举得“保护环境建议书”、“保护绿色家园手抄报”、“保护环境标语牌”等等,既可以让学生选择有所指向,同时开放了学习方式和渠道,避免了停留在搜集资料上的单一做法。在活动展开的过程中,教师要做有心人,定时或随机了解学习动态,在学生困惑或迷茫时指点迷津或引领方向,或调整最初计划,或对活动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积极帮助学生寻找学习资源。在展示活动中,教师仍然应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实践过程,注意发现、了解、提炼、点拨、肯定学生的学习方法、途径等,相机“授之以渔”,让学生真正有所体验,真正学有所获,学会学习,从而提高综合素养。

4.适度强调自主探究

“课程标准”关于综合性学习的实施建议指出:“综合性学习应突出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要放开手脚,相信学生,给他们自由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包办代替,但是,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我们不能片面地理解综合性学习的“自主性”,自主不等于放羊。如果一味体现自主,学生可能无从下手、迷失方向、停滞不前、草草了事,因为他们即使有学习兴趣,却不知道怎样开展活动,那么“自主”和“积极的参与”都无从谈起,综合性学习也就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尤其是低中年级学生由于生活和学习经验有限,根本不具备多少学习能力,他们更需要教师的引路。因此,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也需要教师提供咨询和导向,以确保学生学习优势和特长得到更好的发挥,确保学生的学习体验和生活体验在教师教学的启发、诱导下得到深化和升华。

5.竭力追求教学实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是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意义深远,应当引起教研部门、学校领导和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大家一定要转变观念,统一认识,真正从应试教育的误区中走出来。教研部门应多组织开展关于综合性学习的主题研讨活动,尽快地总结、完善综合性学习的指导策略,并通过讲座、观摩等多种形式提高分管教学的领导的课程管理能力和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校领导应改变传统的评价考核方式,从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综合素养上多下工夫;语文教师更应克服畏难情绪,树立挑战精神,努力学习,大胆探究,在用好教材的同时灵活地进行取舍,既要利用教材相机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如读名著、演课本剧等,又可放弃不适合本班学生实际的教材,积极开发校本课程资源,从家乡的风土人情、文化氛围、开放开发等角度发掘探究主题。如今年是奥运年,所有的班级都可以开展以奥运为主题的学习活动,探究奥运起源、历程、成果以及2008北京奥运会的方方面面,让学生从课本走向课外书籍、网络,从校园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学语文、用语文,培养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等方面的语文综合能力,真正做到“学生活中的语文,过语文的生活”。

重庆市渝北区教师进修校  周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