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的动态生成。动态生成式的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每个学生个性的差异,学生处理各种问题时必定会出现多种多样的思维方式。教师在平时的备课中要充分考虑会出现哪些情况、每种情况如何处理,把方案一一写出来,积极地对课堂教学进行课前的“多维设计”,即计划与动态相结合的教学设计,改变传统教学中教案牵着教师走,教师牵着学生走的现象,更多地关注学生思维的方向,积极呵护学生的不同思维方法,调控自然。
一、课堂教学主张动态生成式的教学, 但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地展开教学,而是要加强课前“教学设计”的研究力度,使教师在设计中具有“结构意识”和“弹性意识”,使教学设计是计划与动态相结合的“多维设计”
1. 结构意识
结构意识就是在教学时间上要求打破“匀速运动”式的按章、按节的分配方案,将每一结构单元的学习分为教学“结构”阶段和运用“结构”阶段。在教学“结构”阶段主要用发现的方式,让学生从现实的问题出发,逐渐找出知识的结构和发现结构的步骤与方法。运用“结构”阶段,就是通过总结,形成知识、方法。在教学“结构”阶段,教学时间可适度放慢,让大多数的学生有一个充分体验发现和建构“结构”的过程,让“结构”以一种通过学生与教师互动逐渐生成的方式,成为学生自己的“结构”。在此基础上,运用“结构”阶段才能以加速的方式进行。
2. 弹性意识
弹性意识就是教学方案的设计中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在教学方案中,要设定教学目标,但目标不局限于认知,它还涉及学生在这节课中可能达到的其他目标。目标要顾及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也考虑到期望目标与实际结果之间可能出现的差异。教学过程的设计重在如何开始、如何推进、如何转折等的全程关联式策划。此外,弹性意识还表现在教师抛出来的问题要具有开放性。
二、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生成课程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教育者根据自己对学生的需要、感兴趣的事物、知识经验水平等内容的价值判断,不断调整活动,实施弹性设计,以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学习的课程
1. 要体现探究学习的弹性
由传统的接受的学习方式转变为探究的学习方式,无疑是一场极为深刻的变革。所谓“探究”的教学方式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自主探索研究的方式进行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探究必须形成问题情境。因此,教师作为学生探究活动的促进者和合作者,应当在尊重学生质疑、求疑的基础上,组织、帮助学生澄清问题情境,而后放手让学生反复研思、自主处理文本信息、联系生活积淀去主动探究。
2. 要体现合作沟通的弹性
合作是学生重要的亲社会行为品质,是学生社会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其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一份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将“学会共同生活”,作为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富有个性化的学习也需要群体合作,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合作的教育,促进他们的社会性,使他们获得积极、健康的发展。在课堂中学生的合作沟通,具有很多不确定的客观因素。教师的教学设计,只能在组织引导上做一些有限的策划,不可能预测其全部细节,自然就需要“弹性设计”。
3. 要体现交流对话的弹性
在以自主探究为主的课堂里,“交流”成了提升探究过程的重要环节,当发现孩子真正感兴趣而且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大胆打破原来的计划,调整教育活动的内容和进程。当发现原定的活动时间、进度不符合实际情况时,教师不要拘泥于原定计划,要顺应事情的自然发展,因势利导。这也是在接受式课堂里所没有的一种全新教学行为。在以学生为主的课堂交流活动中,教师以片言只语或点击要旨,或引出疑窦,或启发补充,或拨疑解难,师生之间的对话就成了心灵之歌。然而这往往也是教学设计难以企及的细节,教师只能以“假设”来推测学生可能交流的要点,而如何对话引导则全凭临场的灵活应变。
4. 要体现个体感悟的弹性
学生的学习是高度个性化的行为,对同一篇课文,每个学生都可能因为各人生活经历、认识水平的不同和个性差异而产生不同的感悟。教师应当十分尊重学生精神生命的自由展示,不应以统一的答案来压抑学生的个性和灵气。这种感悟的个性化就必然带来教学过程中的许多不确定因素。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并做现场的因势利导,为“设计”留出空白,赋予更多的可塑性。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弹性设计”,应当走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前沿。教学在前进,课堂设计也必须与时俱进,富有弹性的教学设计是回应理念、凝聚智慧、纵横信息的创造性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适应互动生成的新课堂发展。
河南省郸城县第三高级中学 张小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