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课改研究 - 教学研究

记住学生的名字

时间:2014-07-30

五月,在福建省举办了一场海峡两岸学术交流活动,课堂上两位台湾教师对学生姓名的执著引发了我的思考。

两位教师对我们这儿的学生并不熟悉,要在一天之内准确地叫出全班所有学生的名字,其难度可想而知。

吕老师采用的是“按图索骥”法,手中拿着全班同学的座位表,在需要点名时就看一下。一节课不过四十分钟,但到了这节课的后半时段,她已经能够很自如地叫出多数同学的名字了。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我看到了老师对学生的尊重以及为此付出的努力。我相信学生们也会有所感应,他们幼小的心同样能够明白,老师是多么在乎他们每一个人。在课堂上,他们不是“那个同学”,也不是“这位女生”,他们就是他们自己,是个性化的生命。原本陌生的心灵,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贴近了。

王老师的做法则更有巧妙之处。在陌生的班级上课前的几分钟里,她请学生们先将名字做成纸折的三角锥牌,立在桌上,这样,她就可以准确地喊出每个小朋友的名字了。当她看到孩子们在听到老师喊自己名字时的高兴样,她比谁都快乐。她介绍的方法非常简单,孩子们很容易办到。这样的小技巧在课堂上虽然仅仅是一个细节,却反射出教师对平等的师生关系的追求,反射出教师对个体生命的尊重,表达了一种“蹲下来说话”的姿态,这一切引发的又岂止是快乐呢?

惭愧的是,我们的许多老师(包括我在内)在这个问题上采取了“不作为”的态度。于是,在不少公开课上,许多老师就以“那个男孩子”、“穿红衣服的女同学”这种“外观描述式”的称谓来称呼学生;稍好一些的,名之为“勇敢的小伙子”等等。观察学生此时的表情,多半是茫然,因为他们首先的反应是:老师到底在叫谁?是我吗?还是我的同桌呢?这种称呼方式,透出的是不亲近,表达出的是师生间的距离感。

想起了从前看过的一篇文章。作者到国外的一所大学留学,一入学,收到的除了学校简介、办事指南之类的资料外,就是一个写着他名字的卡片。原来,为了避免在课堂上教授与学生之间不能做到直呼其名,这个大学的每个桌面上都有一道细缝,正好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名字卡片插在上面,教授就可以看着卡片点名了。作者回忆这段留学生涯时感慨地说,在学习的日子里,他感觉到这个名字卡片是宝贵的。凭借着这张名字卡片,即便师生间见面不多,教师在课堂上也能够做到直接点名与自己交流,这让自己很快地融入了学校的生活,没有过多地觉得自己是一个外来人。

尽快熟悉每个学生的姓名,无疑是拉近师生关系的重要环节,它可以让学生获得一种被亲近、被接纳的安全感和认同感。也许学生们对此只是感受到一种亲切和愉快,但温暖、和谐的教育文化,不正是建立在一次又一次这样的感受之上的吗?

福建连江县实验小学  卢声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