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课改研究 - 教学研究

花开的声音——《金色的脚印》教后感

时间:2014-07-30

因为双休日生病,身体状况欠佳,升旗活动结束后,我直接走入教室,仅凭着对课文内容的熟悉和初步的教案设计,给同学们作了如下交代:

①分组自学《金色的脚印》,各学习小组长汇报分组学习的组织形式、讨论内容、学习体会。

②小组长回答完毕后,组员可继续补充。

③各组组长要用一个成语取一个组名。

本有应景之嫌的安排,同学们却格外投入:朗读的、查资料的、争论的、做读书笔记的……忙得不亦乐乎。

该汇报了,没有课前老师的铺垫,没有预习题目的先入为主,同学们争先恐后、侃侃而谈。(以往讲课时,学生喜欢结合我的铺垫和书中预习提示,查阅相关的辅导资料,然后参与讨论。因为这样容易得到老师的认可,学生已学会了察言观色、投“师”所好。)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组的同学汇报完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后,在谈学习体会时说:“我们小组认为题目命得好,《金色的脚印》中的 ‘金色’不是指金黄色,也不是指其他颜色,而是指老狐狸那种令人钦佩的、忘我的、无私的爱,与原先我们学过的课文《金色的鱼钩》中的‘金色’的意义一样。”

我:“金色”在两篇课文中的意义是一样的吗?

同组同学补充:“不一样,《金色的鱼钩》中的‘金色’是象征老班长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我:“‘金色’一词常在什么地方用?”

一组员抢答:“金色年华、金色岁月、金色童年。”

我:“这些‘金色’分别指什么?”

……

“一往无前”组的同学们重点分析了文章主人公正太郎热爱动物的行为和品质,同时得出一个结论:人与动物是可以和谐相处的。组长在发言的最后强调说:“学习这篇课文,使我们回忆起了去年学过的《珍珠鸟》,那里面讲的是人与鸟的和谐相处,课文结尾的话‘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篇课文也适用”。

全班同学掌声雷动。

“知书达理”组更是语出惊人:“通过我们的学习,我们发现就母爱这一点来看,狐狸一点儿也不比人差,有时候的表现还比人类高尚得多。”

全班愕然!

我:“何以见得?”

“李老师你看,文中的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采取了骗走秋田狗、咬铁链、啃木桩、打洞做窝、送食物等方法营救小狐狸,只要有一线希望老狐狸都不放弃。”

我:“人类的母爱同样可歌可泣,为什么说狐狸的母爱比人类更高尚呢?”

“电视台不是经常报道:有的父母遗弃子女,有的子女生病了,父母无钱,就放弃救治吗?……”

“是啊,是啊!”

同学们的应和肯定了“知书达理”组的发言。

“所向无敌”组:“我们组通过讨论认为:狐狸并不像人们通常所说的这么讨厌,我们学过的课文《狐狸和乌鸦》、《狐假虎威》是童话,它们告诉我们的不是真实的狐狸”。

我:“你认为狐狸是一种什么动物?”

“所向无敌”组:“狐狸是一种义重如山、知恩图报的动物。”

我:“愿闻其详!”

“因为正太郎救了小狐狸,所以当他雪地受伤时,狐狸一家人都来守护他,人类往往还发生恩将仇报,父母、亲人反目成仇的事呢。”

我:“看来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狐狸的形象,还狐狸一个清白。”

接下来的发言、争辩更加踊跃,其中不乏高论:

“文中一只老狐狸去吸引秋田狗的视线,调虎离山,另一只老狐狸趁机营救小狐狸,后来,老狐狸在咬铁链,咬木桩不成功后,又打洞做窝,以上事实说明老狐狸确实特别狡猾,与我们学过的《狐假虎威》、《狐狸与乌鸦》中狐狸形象是一样的,我看一点儿也不冤枉狐狸,也不损坏它的形象。”

“为什么不能说明狐狸很聪明呢?”

“对啊!”

“对什么!明显的就是狡猾。”

“哈哈哈!”

……

“文中两处景物写得特别好,一处在第二段,一处在最后一段,因为位置不同,他们起的作用也不相同,前面写景烘托了小狐狸离家失所后的凄凉,最后一段烘托了狐狸一家人历尽磨难终于团聚后的喜悦和幸福之情。”

该下课了,同学们却谈兴正酣,虽然我已离开教室,他们仍三五成群地讨论着课堂内的话题,有的甚至在踢毽子、跳皮筋、上厕所的过程中谈论他们心中的狐狸和正太郎。

面对同学们的思考,很为从前居高临下、主观武断代替学生评价课文感到惭愧。我在想,当我们站在讲台上慷慨陈词的时候,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同学心不在焉?有那么多同学冒着被责骂的风险各行其是?或许老师那一套语言系统他们已经了然于胸,耳熟能详。因为他只要花五分钟,看看手中的参考资料,他们就会发现老师葫芦里的药,那么熟悉,那么无味……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教育科学研究室  李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