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陆续出现了加了定语的语文,如“本色语文”“简单语文”“诗意语文”“情智语文”“儿童语文”“心根语文”“生活语文”等。加了定语而又不用结构助词“的”,形成的是一个合成词,表示一种特定的概念,给语文以某种具体的限制和凸显。了解定语的含义,可以感悟到倡导者对语文的理解和他们对语文教学的某种执著。
下面,就各种加了定语的语文进行简单的比较。
本色语文
领军者的阐释:一、平平淡淡教语文,二、简简单单教语文,三、扎扎实实教语文,四、轻轻松松教语文。如果能如以上四点,我想,这就是语文本色,或称为本色语文。(杨再隋《语文本色本色语文》)
笔者拙见:“本色语文”,可能是最接近课标精神的语文,它力图匡正时弊,纠正一个时期以来语文教学的“浮华”。
但语文就是语文,按课标精神指导教学就是,似乎没有必要另为之起名。不加修饰的语文,才是语文。
简单语文
领军者的阐释:实践使我知道了教语文其实并不那么复杂,就是教学生扎扎实实地识字、写字、读书、作文。(于永正《其实,教语文很简单》)
笔者拙见:“简单语文”,是针对语文教学的“浮华”,针对教学内容的深挖洞和无限拓展,针对教学形式的花哨而言的,对匡正时弊有一定作用。
但是,“简单语文”一提出来,却招致不少质疑,如,《语文真的那么简单吗——兼与张庆老师商榷》《语文教学不能简单——与张菊荣老师商榷》等。这和它变为口号有关系,“简单语文”,容易导致望文生义和理解的绝对化——“语文教学就是简单”。其实,语文教学既简单又不简单,相对而言,教学方法可以简单,读读、背背、议议、写写;但教学内容的选择却不简单,要付出艰辛的脑力劳动,个中滋味,不少老师都有体会——文本的解读要老师有终身备课的功夫。
诗意语文
领军者的阐释:一、诗意的灵魂:价值引领;二、诗意的血脉:文化传承;三、诗意的旋律:精神诉求;四、诗意的光华:生命唤醒;五、诗意的情怀:感性复活;六、诗意的风采:个性高扬;七、诗意的神韵:智慧光照;八、诗意的境界:心灵对话。(王崧舟《诗意语文挥洒诗意人生》)
笔者拙见:“诗意语文”,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是情感和审美的熏陶,因领军人物才华横溢,课诗意盎然而备受推崇,有一批志同道合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但因“诗意语文”感情色彩过于浓烈,学习者假如“画虎不成”,“得意忘言”,将削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学习。
情智语文
领军者的阐释:情智语文,就是充分挖掘语文课程的情感和智慧因素,调动教师的情智才能,营造积极的情智氛围,追求学生的情智共生,情智和谐发展的语文。(孙双金《中国小学语文教育论坛》)
笔者拙见:“智慧,是由智力、知识、方法、技巧、意志、情感、个性意识倾向、气质与美感等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包括遗传智慧与获得智慧、生理机能与心理机能、直观与思维、意向与认识、情感与理性、道德与美感、智力与非智力、显意识与潜意识等等众多的要素。”可见,情感即智慧的要素之一。“情智语文”,有分类不清之嫌。
“情智语文”,虽然是在努力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对人文性的倾向会多一点。
其实,按孙老师的思路,可称为“智慧语文”。
儿童语文
领军者的阐释:我们的小学语文,应该更加关注儿童的心态,儿童的感受,儿童的话语,儿童的兴趣特征和思维方式……一句话,应当更多地去追寻儿童精神,莫让童心过早地消失。(周一贯《小学语文应是儿童语文》)
笔者拙见:“儿童语文”应该是周一贯老师的主打产品,虽然他也游刃于“诗意语文”“简单语文”“情智语文”“心根语文”之间。
奥苏贝尔在《教育心理学》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而教学。”根据儿童实际开展教学,符合心理学的规律。
但问题是,一旦把它变成口号,就很容易在教学中拘泥于一切从儿童出发,甚至迁就儿童。儿童成长的过程是社会化的过程,过于局限于“儿童”,不一定有利儿童的成长。
儿童语文,其实,最确切的提法可能应该还是“小学语文”。
心根语文
领军者的阐释:我把“心根”这个词借到教育领域……是人出生后接触世界积累心学经验所形成的最本源的心灵根基,是个体活动的精神来源。(刘云生《滋育心根——旨归本原的语文教育》)
笔者拙见:心根语文,虽有周一贯老师这样的大家的推崇,但应者还是寥寥。想来跟“心根”过于空灵,不好理解有关。“阳春之曲,和者必寡。”
生活语文
领军者的阐释:生活语文,就是从生命认识论的角度审视语文教学,从“生命意义”和“生成论”的意义上把握语文教学,将学生学习语文的活动视为生活过程或生命形式,从而使语文课堂教学凸现人的地位,展现人的生命价值。(薄俊生《生活语文——我的教学主张》)
笔者拙见:“生活语文”,因理论过于单薄而鲜有人响应。
为什么出现了这么多带定语的语文呢?仔细分析,这些提法的由来各不相同,有的是针对改革的时弊而提出的,如“本色语文”“儿童语文”等,具有实践的针对性。而有的提出则是对长期语文教学的感悟,如“简单语文”。有的则是从更广阔的视角认识语文,如“生活语文”。还有的则是自己在学习与实践中的新的认识,如“诗意语文”“情智语文”。对于语文教学的研究的确需要各有切入点,百花齐放,这会活跃我们的语文研究。
但是,值得警醒的是,我们一些老师急功近利,在众多的语文提法面前心存浮躁。表现在,一是不加深入研究,盲目模仿,结果是邯郸学步;二是有的老师,没有深厚的学术素养,也不找学理依据,也急于喊出个口号,追求轰动效应。这都不是教师应有的学风。事实上,无论是斯霞,还是霍懋征;无论是袁瑢,还是李吉林;无论是靳家彦,还是贾志敏;他们都是经过了长期的深入的大量的实践,才提出自己的教学主张,那些主张是符合教学规律的,是经得住检验的,而那些主张并没有什么定语限制。即便是情境教学,也不是变成“情境语文”;即便是“导读法”,也只是限定在一个教学模式上。因此,我们的教师真应当虚心学习前辈的治学精神。
“洗尽铅华始见真”,去掉语文身上的各款定语,还语文教学以本真,语文就是语文,应以语文教学为研究对象,并以语文为前提,研究语文教学的智慧、诗意、策略、方法。
编者按:
这是福建省安溪县教师进修学校的特级教师林润生发表在07年第10期《新课程》“异口异声”专栏里的一篇论文。或许本文对我们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并无太大的意义,但却可以帮助我们对语文学科有更多的认识。对于“语文”,我们相信每一位老师都有个人独特的理解和表达方式,我们允许不同声音的发出并从中受到启发,让我们能更好地定位语文学科,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