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1年国家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推行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以来,至今已是第六个年头,我县在2002年各乡镇中心校开始实施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笔者有幸成为首批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实验者,倍感兴奋和责任之重。通过几年的教改实验,从学习——实践——反思总结——再实践——升华提高的多次反复中,终有一些感悟和体会:
一、通过深入研究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落脚点和方向,提升了自己的理论素养,用于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纲要》提出“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数学课程应突出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为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摈弃精英教育,推行平民教育,使课堂教学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位学生都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和进步,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和情感态度。
二、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理念来反思传统的小学课堂教与学,不难发现:传统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着诸多弊端,不利于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意识以及良好情感态度的形成和发展:
1.以教定学,教法单一。教学中忽视学生学习主体的存在,实施“填鸭式”教学。往往是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教师扮演着简单“教书匠”的角色,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把固有的知识灌给学生;学生成了知识的接收器,被动学习,教学过程沉闷,课堂缺少活力。
2.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教学大纲怎么写,教材就怎么编,教师教案就怎么备,教学时就怎么讲,“忠实地”执行教材,不敢越雷池一步,造成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缺乏。
3.学法单一,问题单一。由于教师的以本为本,教法单一和“填鸭式”的教学,导致学生的学法单一,问题单一,甚至没有问题。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信息交流不畅通,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接收状态,缺少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团队协作,缺少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机会;同时,学生找不出问题,提不出问题,丧失思维的独立性、创造性,对问题的解决存在简单模仿和依赖。
4.目标单一,评价体系单一。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以知识为本位,强调数学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和培养,忽视人的发展,抹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重结果,轻过程”,过于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对学生在求知过程中的指导和评价,强调学生掌握了多少教师所教的数学知识:会不会做题,考试能得多少分,而忽视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和积极性的培养,禁锢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鉴于以上原因,改变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以及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赋予数学教学和数学学习新的生命力就成为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必然。
三、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法,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维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据此,笔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积极转变自己传统的教学方法,努力探索、实践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
1.巧设情境,将生活问题纳入课堂教学中。
笔者在讲授西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第一单元“小数乘法之解决问题”一节时,针对农村学生对天然气不熟悉的情况,灵活地把例题改成求每月的电费。上课前一天布置学生回去向家长了解自己家每月的电费大概是多少,上课时先创设情境:
“同学们,我们的同龄人小华遇到了困难,他妈妈要他帮忙计算一下家里本月的电费是多少元?并给出以下数据:电费单价:0.62元/度;上月末电表读数:‘478’,本月末电表读数:‘524’。小华无法根据以上数据帮他妈妈计算出本月家里的电费是多少。同学们,你们能帮小华这个忙吗?”这样一来,学生们的积极性很快调动起来了,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着。于是,老师适时引导同学们进行试算,交流时发现,有些同学出现了478+524=1002(度),1002×0.62=621.24(元)这种计算。这时,我随即提出:“同学们昨天回去调查了自己家里一月的电费,现在与621.24元对照一下,小华家一月电费有这么多,可能性大吗?”学生们回答:“可能性极小”。“那么问题出在哪里?请小组讨论一下。”讨论结束后,在与学生们交流时,一个学生说:“老师,我向收电费的阿姨请教过了,要计算本月的电费,应先用本月末的电表读数减上月末的电表读数得本月实际所用电量,然后再乘以电费单价。”我向他投去赞许的目光,其他同学也表示同意。课后,我安排了一个活动,要求学生们回去观察自己家里的电表、水表,然后计算本月家里的电费、水费,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将小数乘法这一知识运用到生活问题的解决中,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2.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笔者在讲授西师大版小学数学教科书四年级(上)“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笔算”一节时,考虑到学生们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笔算”技能,因此,课堂上没有过多地讲解,而是让学生们独立思考、尝试计算、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然后通过引导、小组交流、讨论、师生交流、生生交流,顺利地使学生们把“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笔算”法则迁移到“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笔算”上来,完成了预期的课堂教学目标。
3.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敢于提问,大胆质疑,是学生具有创新意识的表现,教师应鼓励学生这种勤学好问,喜欢探索的精神,把它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突破口。笔者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有学生提出问题,寻求“为什么?”。一次,在教学完“6的乘法口诀”时,一位学生提出了疑问:“为什么6的乘法口诀中,得数后一个比前一个多6?”一石激起千层浪,就这个问题,学生们讨论、争辩、各抒己见,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问题得到解决,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乘法口诀的进一步理解。
4.培养学生自律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小学生年龄小,情绪活跃,自控能力差,在小组交流讨论时,常有个别学生趁机捣蛋,做些与课堂教学、讨论无关的活动。因此,从低年级起,教师就要培养学生专心倾听别人说话的习惯,要让学生懂得尊重别人,听人发言要专心,不要随意插嘴,要边听边想,要记住要点。同时,在学生小组交流、讨论过程中,教师要适时进行引导,对其方法、技巧和协作意识进行有意识的培养。要给学生建议:小组讨论时,每组选一名组长,组员在组长带领下有序地发言。对发言积极,讨论激烈,又遵守纪律的小组,老师要给予适当的表扬。长此下去,学生们在讨论交流时就有话可说、有话必说,能有条理有序地说。
5.善于抓住课堂生成,使之变为有效的教学资源。
备课时,老师都会预设一些问题,预设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种种状况。俞正强老师说过:“在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只有预设而没有生成,学生的主体性没有被重视,是一种灌输学习;如果有了预设,并在预设中有生成,就说明师生间有了较好的互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被重视。”这说明课堂生成也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手段之一:
比如,有一次笔者给学生安排了这样一道思考题:16÷37=0.432432432……在商的小数点后第100位上的数字是几?学生们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得出答案:(1)100÷3=33……3说明循环3一直到99位,那么第100位也是个3。(2)16÷37=0.432432432……已经有了9位,说明第10位是4,那么第100位也应该是4,也因为100÷10=10。可见,好的预设结合好的课堂生成,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都能得到促进,发散思维将得到有效的训练。
6.及时反馈纠正,练习及时处理。
教学中,应该做到当天的内容当天消化,学生作业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作业情况寻找学生问题的症结所在,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练习,为学生学习以后的知识扫清障碍。对于学生的作业,笔者每天都坚持批改,针对学生不懂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对每次进行的形成性测验,都进行较为详细的批改、分析、统计,然后再针对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对症下药,给予解决。
可见,要更好地实施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任重而道远。我将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积极反思、总结,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策略,更好地贯彻实施新课程理念,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河南偃师市第二实验小学 李 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