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课改研究 - 教学研究

这条小鱼在乎》课堂实录和评析

时间:2014-07-30

于无声处涌真情    
              ——《这条小鱼在乎》第一课时课堂实录和评析
  (执教:赵惠          点评:方华瑞)


课前,欣赏歌曲《丹顶鹤的故事》
一 、自主质疑,整体感知
 (一)导入新课,审题质疑 
  师:同学们,刚才一首歌曲《丹顶鹤的故事》的确令人感动,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走进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题目是《这条小鱼在乎》,用心看老师写课题.然后指名读课题。
     (生读课题)
  师:很好,你注意了“乎”在这里读轻声,同学们齐读。
     (生齐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你的脑子里产生了哪些小问号呢?
  生:我想知道在乎是什麽意思?
  师:谁来帮他解决,换个词语?
  生:在意。
  师:在乎就是在意的意思,明白了吗?(生点头)谁还有不同的问题?
  生:我想知道小鱼在乎什么?
  师:你抓住在乎提出了问题(相机在课题上做标示,打上小问号)谁还有不同的问题?
  生:我想知道这条小鱼指的是哪条小鱼?
  师:你很关注这条小鱼,是呀,这条小鱼是哪儿的小鱼?(相机在课题上做标示,打上小问号) 
  师:同学们,学贵有疑,刚才大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其实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文中,相信同学们在认真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能够得到满意的答案。有信心吗?
  生:(自信而勇敢)有
  师:对,要相信自己是最棒的!
(二)疏通课文,整体感知
  师:课前已让大家读过课文,不知读得怎麽样了?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吗?
  生:(齐答)能
  师:文章一共六个自然段,我找六位同学来读。(大部分学生都举手了)第二横排的这六位同学来读,读时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其他同学认真听,开始。
     (教师相机指导订正,培养学生养成读书时不添字不漏字的好习惯)
  师:同学们,课文读得不错,相信这几个带生字的词语也能读准确,谁来读读?
  生:指名读:暴风雨  浅水洼  蒸干  捡起
  生:齐读:暴风雨  浅水洼  蒸干  捡起
  师:在这四个词语中你认为哪个最容易写错?
  生:“暴”容易写错。
  师:那在写“暴”的时候,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呢?
  生:我想提醒大家不要忘了那个小撇。
  师:是的,中间的那一撇不要丢了,在写暴字时你还想提醒大家什么呢?
  生:我想提醒大家“暴”字下面那个变形水不要写成水。
  师:好,请伸出你们的食指和老师一起写这个暴字。(相机书写)
  师:还有哪个字容易写错?
  生:我认为在写“捡”字的时候往往会把右边的小横忘掉。
  师:(随即指着自己的脸)记得写的时候和脸区别就好记了,脸是月字旁而捡是提手旁,这样就把“捡”字牢牢的记住了。
  师:还有哪个字?
  生:我想提醒大家“洼“右边不要写成三横。
  师:“洼“的右边是两个土。请同学们再看看这几个词语,用心记一记,记住了吗?
     (生用心识记)
  师:大家再看看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时间?谁在什麽地方做了件什么事?
      (生纷纷举手,老师把机会留给后面的那位女孩)
  生:在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一个小男孩救浅水洼里的小鱼。
  生:在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一位先生到海边散步看到一个小男孩救浅水洼里的小鱼
  师:只要说清什么时间谁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就抓住了本文的主要内容,谁再来说说?
  生:本文主要讲了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一个小男孩在沙滩上救浅水洼里的小鱼。
  师:是的,课文主要讲了在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一个小男孩在沙滩上把困在浅水洼里的小鱼都送回大海的事。
二、多元导悟, 合探解疑
  体会困在浅水洼里小鱼的危险处境
  师:同学们,刚才大家都很关注课题中的这条小鱼,(手指向课题中的小问号)那么这条小鱼指的是哪的小鱼呢?(相机板书小鱼)
  生:(齐答)这条小鱼是浅水洼里的小鱼
  师:浅水洼里的小鱼情况怎么样?文中是怎麽写的?请大家自由读读第1自然段,画出描写小鱼的句子(生读师巡视,部分学生已举手)
  (指名读描写小鱼的句子)
  读它们被困在浅水洼里,尽管大海近在咫尺,却回不去了,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就会干死。
  师:(屏幕出示)我在读时这几句话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四字成语,谁发现了,帮助大家?
  生:(齐答)近在咫尺。
  师:(屏幕突出显示“近在咫尺”,而后“咫”字变色显示:)大家仔细观察,“咫”是由哪两个字组成的?
  生:“咫”是由一把尺子的尺和一只小狗的只组成。
  师:同学们猜一猜“咫尺”是什麽意思(示意后面那位男孩回答)。
  生:距离很近。
  生:“咫尺”的意思是形容距离很近,那近在咫尺的意思就是……
  生:很近很近的意思。
  师:(屏幕出示图片)你认为图中被困在浅水洼里的小鱼离哪儿近在咫尺?
  生:离大海近在咫尺
  师:是的,小鱼离大海近在咫尺(相机板书大海),同学们,大海就是小鱼的家,我们还可以说小鱼离什么近在咫尺?
  生:离它的家近在咫尺。
  生:离自己的家近在咫尺。
  师:有了家就有了幸福生活,就有了生的希望,我们还可以说小鱼离什么近在咫尺?
  生:离生的希望近在近在咫尺。
  生:离它的亲人近在咫尺。
  师:把句子说完整,小鱼离……
  生:小鱼离离它的亲人近在咫尺。
  师:是呀,困在浅水洼里的小鱼离它的家人,离生的希望近在咫尺!让我们这个词送回这几句话原文,齐读:
   (生齐读)
  师:请同学们再轻声的读一读这几句话,边读边展开想象,被困在浅水洼里的小鱼会在干什么呢?
     (生轻声读课文)
  生:小鱼在挣扎着。
  师:是呀,它在挣扎着。你说。
  生:小鱼很着急
  师:它很着急,会喊……(走到一学生边)
  生:我要回家。
  师:喊出小鱼的心情
  生:救救我吧,我要回家。
  师:同学们,被困在浅水洼里小鱼多麽着急呀,谁来读读这句话?
  生:它们被困在浅水洼里,尽管大海近在咫尺,却回不去了,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就会干死。
   (读的很有感情,听众掌声)
  师:小鱼不仅着急,而且多么想回到大海的怀抱呀,谁还想来读?
  生:它们被困在浅水洼里,尽管大海近在咫尺,却回不去了,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就会干死。
   (读的很有感情,听众掌声)
  师:请坐,读得太棒了,从你们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你们非常牵挂这些困在浅水洼里的小鱼。(相机擦去黑板上的小问号)
体会小男孩救小鱼的执着行为
  师:那麽看到面临死亡的小鱼,文中的小男孩是怎麽做的呢?(板书小男孩)
   (生读描写小男孩就小鱼的句子,再指名读。)
  他边走边看,不停地在每个水洼旁弯下腰去,捡起里面的小鱼用力地把它们扔回大海。
  师:请同学们把这句话画下来(生动笔画,师屏幕出示:他,在水洼旁弯下腰去,捡起里面的小鱼把它们扔回大海)发现屏幕上的这句话与你刚才画下的那句话有什么不同吗?
  生:少了“边走边看”这个词语。
  师:再仔细看看,还有吗?
  生:不停,用力。

  师:同学们,这句话与文中描写小男孩救小鱼的句子相比少了“边走边看”、“不停”、“用力”,那么用上这三个词语好在哪儿呢?同桌之间交流你的看法。

(生讨论交流)
  生:如果加上这三个词语句子写得更生动。
  师:那从“边走边看”这个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从“边走边看”这个词语中我体会到了小男孩是很认真的,他边走边看水洼里有小鱼吗?
  师:是呀,从边走边看可以体会到小男孩救小鱼时非常认真,那从“不停”和“用力”这两个词语你又体会到什么?
  生:我体会到小男孩很有爱心,因为他不停的救小鱼,要是不加上这个词他可能是捡几条就走了,还有用力地说明他想把小鱼送回它的家。
  师:是呀,他不停地捡着又用力地扔着,我们感受到小男孩特别……
  生:(齐)高兴
  师:高兴的是小鱼得救了,但他的身心又特别的-----
  生(齐)累。
  师:同学们加上这三个词语可以看出小男孩救小鱼时非常认真细心,在这句话(屏幕出示文中描写小男孩救小鱼的句子)除了这三个加点的词语,还有哪些词写出了小男孩救小鱼时的辛苦和费力。
     (已有几个学生举手)
  师:你发现了,来说说。
  生:捡起  弯下(随即在这两个词下加点)
  师:还有吗?
  生:扔回
  师:同学们用上这几个词可以看出小男孩为了让更多的小鱼回到大海,他多认真多仔细多辛苦呀,谁愿意来读读这句话?
   (生读小男孩救小鱼的句子。)
  师:谁来评评他读的怎麽样?
  生:我认为他读的很有感情。
  师:你也可以带着自己的感情有滋有味的读读吗?
   (生读)
  师:读得多好呀,谁还想来读读?
   (生读)
  师:你读出了小男孩救小鱼的认真。谁还想读?
  师:这么多同学都愿意读呀,这样吧,带着自己的感受齐读。
      (生齐读)
  师:孩子们,你们的善良此刻在老师的眼里格外的美丽,小男孩的行为也打动了文中的这位先生的心,假如我就是文中的这位先生,我想问你:孩子水洼里有成百上千条小鱼你是救不过来的,你知道吗?(走到一同学边)
  生:我知道。
  师:那你为什麽还要不停地捡,不停地扔呢?
  生:因为小鱼太可怜了,如果不救它的话,它们就会干死。
  师:(走到另一学生前)那你为什麽也要去救呢?
  生:因为小鱼也有自己的爸爸妈妈
  师:(走到另一学生前)那你呢?
  生:就算水洼里有成百上千条,可是能救多少就救多少,那也不能眼看着小鱼被干死。
  师:那你这样做谁在乎呢?
  生:小鱼在乎
  师:是的,小鱼在乎,让我们一起用心回答。(屏幕出示
这条小鱼在乎!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生:(齐读)
  师:被困在浅水洼里的都在乎什么呢?(相机指着黑板上的小问号)
  生:都在乎自己的生命,在乎自己的家庭。
  生:都在乎人们去救它们,在乎人们珍惜它们的生命,在乎人们把它们送回自己的家。
  生:这些小鱼在乎人们把它们送回家去。
  师:是呀,同学们读懂了这麽多的在乎,真不错,(相机擦去黑板上的小问号)
  师引读:孩子们,成百上千条小鱼仅凭小男孩一个人的力量是救不过来的,但他还是尽力地捡着扔着,因为他知道:
  生齐读:这条小鱼在乎!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师引读:小男孩不是凭着爱好在做一种游戏而是在完成一种神圣的使命,因为他知道:
  生齐读:这条小鱼在乎!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师引读:同学们,小男孩在乎的仅仅是一条小鱼吗?通过你的读告诉大家
  生齐读: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师引读:成百上千条小鱼他都在乎着,因为他知道:
  生齐读: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师:同学们,鱼儿在乎自己的生命,小男孩在乎鱼儿的生命,所以他才会用实际行动去关爱,善待生命(板书  关爱生命  善待生命)
  师:你认为这位先生听了小男孩的话会怎么做呢?
  生:他想小孩还能拯救动物的生命,他很感动。
  师:感动之后他会怎麽做呢?
  生:他会帮小男孩一起救困在浅水洼里的小鱼。
  生:我认为这位先生会和小男孩一起把小鱼扔回大海,让它回到自己的家
  生:这位先生会也会去救浅水洼里的小鱼。
三、升华情感,回归文本
  师:同学们,我们都相信这位先生也会去救浅水洼里的小鱼,(配乐)因为我们知道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鸟,都有它们自己的生命,大家看(出示生命力蓬勃的图片,最后定格为关爱生命,善待生命的文字。),教师解说:
  一派生机盎然的勃勃新姿,
  一群绵延生命的可爱精灵,
  一个个孕育希望的生命之初。
       (听众掌声)
  师:同学们,正因为万物有了生命,我们的生活才这样温馨与和谐,让我们用心呼唤……(指向屏幕)
  生:(齐读)关爱生命!善待生命!
  师:多么真实的声音,多么美好的愿望,让我们怀着对生命的崇敬和向往之情,带着学习本文后所有的感受再把课文读一遍。
  (男女生分组齐读前两自然段,剩余的部分师生合作读对话)
  师:好,课暂时上到这,课下老师给大家布置两项作业:一、自己试着复述故事,二、搜集关爱生命的小故事。
  师:下课。
四、板书设计      
                     这条小鱼在乎  
                       
 小男孩
                小鱼                大海    
                      
                  关爱生命   善待生命 
  【点评】导课开门见山,质疑入手,激发阅读期待;从检查读书、自主识字两方面来扫清文字障碍;在感知课文,把握内容的过程中,适度渗透抓文章主要内容这一方法训练。)
  【赏析】从词入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既让学生学会了理解词语的方法,又能够透过词语,体会情感,这样不仅读出了词语表面的意思,还读懂了词语背后的东西。在扎扎实实地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力求实现三个维度整体推进,达到激文入情的目的。
  【赏析】创设角色转换的对话情景,引导学生体会小男孩尽管知道浅水洼成百上千的小鱼仅凭一己之力是救不过来的,却执着依然的内心世界,从而去触摸小男孩关爱生命、善待生命的美好品质,也让孩子们在入情入境的真情体验中达到心灵的净化与感染。
  【赏析】作业的设计体现了“以一带多”和 “学以致用”的教学思想,把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把阅读与口语交际结合起来,把学习知识与培养能力结合起来,使学生“课内得法,课外受益”。
  【赏析】抓住关键句,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以“读”为策略,挖掘动情点在体验中受到熏陶,理解小男孩的善意行为,感悟小男孩对生命的关爱.
  【赏析】本板书简单明了,直观形象,这样既体现课文的“文路”,也体现出教师的“教路”,还可以引导学生的“学路”,因此便于学生学习掌握。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自自然然,朴朴实实,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本节课根据学情、学段及本教材的特点,确定了适宜的教学目标:使学生会认会写生字新词,能够运用联系上下文,透过词语来体现人物内心的方法来理解重点词句,感悟小男孩的美好品质,从而受到感染和熏陶,就实际效果来看,以上的语文素养目标基本上达成了。
二、析句品文扎实有效。教学中抓住了浅水洼里小鱼的生存状况、小男孩救小鱼的行为及回答先生的话这三处句子,创设情景,引领学生去体会小男孩执着依然的内心世界,去触摸小男孩关爱生命、善待生命的美好品质,也让孩子们在入情入境的真情体验中达到心灵净化。
三、落实一个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点,只有突出了这个特点,才能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才能使教学有语文味。在理解“近在咫尺”的时候,力求让理解词语和体会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是孤零零的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不是去脱离文字,凭空的感悟去体会,而是尽量让这三个维度整体推进,让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落到了实处,来体现学科性。
(此课在河南省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能手课堂教学评比中获“十佳教师”奖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