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课改研究 - 教材研究

教以学情而设计学以需要而组织—《认识周长》的教学片段

时间:2014-07-30

                                        执教:四川兴文县古宋一校王晓岚

                                        评析:四川兴文县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中心彭家媛

【教学内容】

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周长》

【设计依据】

小学三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保持时间不长,有一定的动手能力,能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活动。通过看、围、摸、画、量等操作,让他们主动去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含义。

【教学片断】

教学片段一:感知周长

1.多媒体课件演示黑白两只兔子在椭圆形跑道上比赛的情景,让学生初步感知黑白两兔跑过的路线是跑道的一周。

……

2.教师出示一张奖状。

教师:同学们都很珍惜自己的荣誉,为了很好地保存奖状,想不想给奖状镶个边框?可是这个边框的长度要多长才合适呢?(教师把奖状贴在黑板上)

学生:可以用尺子量。

教师:量什么呢?

学生:四条边的长度。

教师:说得真好,四条边的长度就是这张奖状一周的长度。(板书:一周的长度)

教师:谁愿意上来摸一摸这张奖状的边框?

学生上黑板动手摸奖状的一周。

3.全班学生动手摸数学书封面的一周。评析:小兔赛跑,是小学生喜欢的动画;给奖状镶边框,是生活中常见到的事情,学生看得见,摸得着。通过多媒体动画和“摸一摸”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沿线一周的表象,让学生初步感知一周的长度。

教学片段二:体会周长

活动用绒线围图形

教师:孩子们,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图形很多,现在我们用手里的绒线来围成自己喜欢的图形好吗?学生独立操作。同桌交流自己围成的图形象什么,并用手指出所围图形一周(一圈)的长度。

活动用小棒分别摆一个三角形和正方形,并用手摸三角形和正方形的一周。

活动沿着文具盒的周边画一圈。画前,提示学生一定要绕文具盒四周画,强调画的起点和终点都在同一个点上。让学生说出怎样画图形一周长度的方法。并告诉学生,刚才大家围的和画的不同形状的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他们的周长。指导学生看书,并朗读“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教师:这里的“围”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强调“长度”?

学生:“围”就是沿着图形的边绕,绕完一周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评析:通过操作,加深对“围图形一周”的理解。学生通过“围”“摸”“画”的外显行为,体会到一周的长度就是沿着面的边绕一圈。所以,“周”是由“边”组成的,从起点开始,又回到起点,就是一圈。这样,学生对“一周”的概念从生活的模糊感知中,逐渐变得清晰起来,教师就能引导学生说出周长的含义:周长就是一周的长度。

教学片段三:测量周长

活动量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师:刚才我们用小棒摆了三角形和正方形,我们用什么方法来知道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呢?

学生:用尺子量。

教师量什么呢?

学生:量每条边的长度,然后再把它们加起来,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了。

教师:不错,还有其他的办法吗?

学生:可以先用线围,再用尺子量线的长度。

学生独立操作量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活动量纸杯口的周长

教师:同学们刚才都量得不错,但是在用工具量周长时还应该注意什么呢?

学生:用线围和用软尺量时,一定要刚好围满一周,既不能重复,又不能不围完。

教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没有围到一周或超过一周都不能叫周长。

教师:说得真好,大家在量时要注意刚好量一周。

小组合作,量纸杯口的周长。

汇报交流测量结果。

学生1:我们先在杯口打一个记号,然后让纸杯口沿直尺滚动一周就测量出来了。

教师:为什么要打个记号呢?

学生1:这样才知道滚到哪儿是一周。

(板书:滚动)

教师:考虑得真周到。

学生2:我们也是先在杯口打一个记号,然后用一根线从记号处开始测量,测到哪儿就捏着那儿,再量线的长度。

学生3:我们也是先在杯口打一个记号,然后用一根线从记号处开始测量,测到哪儿就掐着那儿,再量线的长度。

学生4:我们还是先在杯口打一个记号,然后用一根线从记号处开始测量,测到哪儿就在那儿打一个结,再量线的长度。

(板书:捏、掐、打一个结)

教师:同学们真能干!想出了这么多的

方法,还用了这么多准确的词语!

评析:在教学“图形的周长”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这为测量周长的活动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发展空间。但是学生在独立测量时,会有一些操作不当的地方,因此在测量纸杯口之前,教师先小结一下测量方法,提醒学生在操作时要注意的地方,让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围图形的一周”这个操作过程上。在量的过程中,以学生原有的知识为背景,进行自主探索学习,不仅进一步巩固了周长的概念,还体会了解题方法的多样性。

【总评】

在《认识周长》的概念教学中,因为学生有了直观认识的基础,通过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操作中感受“周长”的含义。活动的组织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老师始终起到点拨、引领的作用,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上,在轻松愉快中获取知识,在感知和感悟中提升能力,以此实现教学由知识立意上升到能力立意,最终力求达到目标意识教与学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