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课改研究 - 教材研究

由积的近似值引发的思考

时间:2014-07-30

  

在教学西南师大版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积的近似值》这一课时,例题给学生呈现的是张奶奶家缴水费的情景。每吨水的价钱是 1.65元,这个月用了8.5吨水,教材的意图是想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乘得的积即缴水费的钱是一个三位小数,需要把积保留两位小数,因为人民币最小的单位是分。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出现了这种情况,学生的答案非常多。

师:请你计算出乘得的结果,并想一想在缴费时你准备怎样付钱?为什么?

1:保留两位小数,付钱到分。因为人民币最小的单位是分。

2:保留一位小数。因为我发现现在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常用分,遇到这种情况常忽略了分就付钱到角。

3:保留整数到元。因为保留到元方便付钱,还可以不吃亏。

4:保留整数。因为是缴水费,我们每月都要缴的,可以把多出来的角、分、还有比分还小的钱累计到下一个月,凑整再算,这样我们就不吃亏了……

课后反思

教学中学生出现以上这么多的答案是非常可喜的。说明在新课程理念的教育下,孩子的思维更灵活了,能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体现了数学的实用性。其实在教学解决问题时遇到这种情况的内容还有很多,如:够不够、应付多少元等。在实际计算时钱是不够的,但是学生说可以讲价、打折、用会员卡等就够了,因为生活中我们遇到这种情况通常是这样做的。

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我们每位教师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而怎样解答这类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我们不能一棒子打死学生其他的答案,只留下计算出的结果。数学有其自身的逻辑与规律,但是数学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时段、不同的个体上,有着千差万别的表现形式。新数学是广义的数学,是有鲜明数学个性的数学。只要我们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挖掘新教材新资源,就一定会让孩子们享受新数学!我们应改变教学方式,努力探索能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教学过程与方法,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对话、互动发展、教学相长的过程,成为学生不断构建知识、能力、方法、习惯的过程。

                                                 (河南省灵宝市第一小学  田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