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赋”这个词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上天赋予的意思,我坚信从一个有天赋的人到真正展现出自身天赋的过程,靠的不是上天,而是他自己。
之所以阅读《聪明的秘密》这本书,是因为看到封面上的一行小字:改变智商、改变大脑、改变基因。尤其是改变基因的说法让我十分好奇,我一直认为单靠外部训练是无法改变基因的,但确凿的数据和研究结果渐渐打开了我的视野,吸引我慢慢读下去,并让我最终相信: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
我觉得书中最有价值的是益智教育的7个黄金法则,由于工作的原因,我对其中的身体运动和可掌控的压力水平很感兴趣。
我们经常会提到“天赋”这个词,特别是在体育和艺术领域,天赋往往被看做成功的前提。依照我多年带队培养健美操选手的经验,教练在选苗时寻找的是天赋,这时的天赋指的是身体条件。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再寻找的是品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非智力因素。但当选手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后,教练最终寻找的还是天赋,而这时的天赋指的就是悟性。我看到书中有这样一段有趣的论述:“研究表明,益智效果来自于运动,而不是观察别人如何接受益智训练。对那些卧着不动而只能看见别的同伴参与益智活动并获得效果的老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它们自己一无所获。”
现实生活中确实是这样的,我曾经带过两个队员,刚进队时,两人不分上下,各有所长,小惠动作记得快,小雨基本功扎实,但后来我发现小惠更适合当裁判,因为她总能很准确地指出别人动作的问题,而轮到她做时却总不到位,用她自己的比喻就是:“好像一个唱歌走调的人,尽管脑子里回荡的旋律是对的,但一张嘴就跑调。”究其原因,就是看得多,做得少。而小雨则不同,用小惠的话说:“为什么明明会了,她还要做那么多遍?”当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后来每当有人夸小雨勤能补拙或天道酬勤时,我都会想:小雨从来不“拙”,成绩也不仅仅是靠反复训练出来的,最主要的是她在实践当中慢慢开窍了,我相信任何一个优秀的运动员,到后来都是在用头脑比赛。
带学生参加比赛越多,我对压力的理解就越深刻,以前我一直把它看成是意志品质,是非智力因素的一部分,现在我才知道应该把它和脑细胞的活动联系起来。我见过太多因压力过大而在比赛时“脑细胞因饱受摧残而无法继续生长繁殖”的现象,所以我越发喜欢书中在压力这个词前面添加的“可掌控”这3个字。
阅读这本书,我的收获还不止这些,我把这本书介绍给身边一位已当了父亲的朋友,谁知他看完后说:“不看则已,一看更加焦虑了,以前是担心自己没有遗传给闺女好的智力,现在担心的是没开发好,使孩子更笨了。”他妻子说得更直白:“大家都没有开发潜能的条件也就罢了,但怕的是人家有,咱家没有,那不就更糟糕了吗?”他们认可了发掘大脑潜能的重要性,但因无力实现而感到无奈。这种“无力感”我真的见过很多,每一批新队员进来时都是朝气蓬勃的,家长也是信心十足,但为什么到了最后却寥寥无几呢?其实,很多时候不是孩子条件不好,不是家长不懂道理,而是受时间、环境、性格等诸多方面的影响,这些影响不断地削弱着孩子前进的动力,最终使得他们无力继续走下去,望着理想只有无奈地叹息。
我相信每个人都存在潜能,就像每个队员在挑战一个新难度的时候,都是从失败开始的,但如果他在可掌控的压力水平范围内,有充足的时间作保证,拥有可靠的社会支持系统,潜能肯定会被发掘出来的。“天赋”这个词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上天赋予的意思,我坚信从一个有天赋的人到真正展现出自身天赋的过程,靠的不是上天,而是他自己。
人的潜能就像是埋在地下的宝藏,《聪明的秘密》这本书告诉我们如何发掘,但要想把宝藏源源不断地挖掘出来,靠的不是法则,而是力量。(转引自《中国教育报》2008年12月18日)
(北京市101中学 马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