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教】
宜宾市翠屏区长江路小学 蒋燕
【执教背景】
这是长江路小学与宋家中心校在城乡“捆绑联动”教学交流活动中蒋燕老师的一节献课。怎样上好一节课?这是老师们随时应该冷静思考的问题。目前很多老师一上公开课,必用多媒体,不管有无实效,花样多多,令人目不暇接。蒋燕老师这节课的设计,面对农村学生、面向农村教师,针对西师版数学实验教材的使用问题,因地制宜,体现了六个字:简单、实在、实效。我认为可以为农村学校,特别是为翠屏区的“捆绑”教学交流活动,起到一个示范效应。
【执教内容】
西师版数学实验教材第十一册,第111页例2。(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
一、创设情景,复习导入
1. 现场观察,生成复习题。
开课时师生进行了以下一段对话:
师:同学们,你们发现今天上课与往常上课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有许多老师来听课!
师:让我们以最热烈的方式向来听课的老师问好!
师:据我了解,我们宋家中心校共有教师36人,今天来听课的教师占全校教师总数的3/4。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通过现场的观察,自然生成复习题,让学生在自然而然的情境中进入数学学习,感受原生态数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拉近了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并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进入学习状态。】
生:我知道今天来听课的教师有27人。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用36×3/4算出来的。
师:为什么这样列式?
生:要求来听课教师的人数就是求全校总人数的3/4是多少,所以我用36×3/4就可以求出听课教师的人数。
师:大家同意吗?
生:先要把全校教师总人数看作单位“1”。
师:你们真了不起!不仅能列出算式,还能讲出算理。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吗?
生:还可以知道有多少教师没来听课。
师:那你怎么解决?
生:36-27=9(人)
师:不错,很简捷!大家能根据他提出的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吗?
全体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列式,得出下面两种解法:
36-36×3/4 36×(1-3/4)
交流每一种解法的意义,重点对单位“1”的量与3/4有什么联系进行交流。
2. 练后小结。
生口述此类题的题型特点以及解决办法。
【通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用已有知识,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突出了单位“1”和分数乘法的意义在解题中的地位,为新课的教学做了有效的铺垫。】
二、探索新知,生成解决问题的方法
1. 过渡谈话,生成数学例题。
同学们真能干,根据这两个信息就能解决这么多问题,老师今天第一次来到宋家,我在乡政府的政务公开栏里看到了这样两条信息,有兴趣知道吗?(师板书信息)
宋家乡计划退耕还林1200公顷,前年的退耕还林占计划的1/4,去年退耕还林占计划的1/3。
2. 探索交流,生成解题方法。
你能根据以上信息提出哪些问题?
【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数学原型,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通过信息收集,生成数学问题。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同时紧扣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进行教学。】
生1:前年退耕还林多少公顷?用1200×1/4。
师:为什么乘1/4呢?
生1:因为1/4是前年所占的分率,要求前年,就只能乘前年所占的对应分率了。
师: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解决?
生2:去年退耕还林多少公顷?用1200×1/3。
师:为什么用乘法呢?
生2:因为去年是占1200公顷的1/3,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师:还能提出用两步或者两步以上解决的问题吗?
生3:两年共退耕还林多少公顷?
让学生尝试解决。请有不同解法的学生上台讲解。
1200×1/3+1200×1/4 1200×(1/3+1/4)
引导学生说出每一步算式的意义。
师: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生4:还有多少公顷没有退耕还林?
师:请同学们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学生上台展示解法,交流思维过程:
1200-1200×1/3-1200×1/4
1200-(1200×1/3+1200×1/4)
1200×(1-1/3-1/4)
师: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生5:去年比前年多退耕还林多少公顷?
师:为什么用一个“多”字?从哪里看出来是多了?如何解决?
【在这一环节的安排上,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不管是问题的提出、解答的方法,还是思维过程的表述,都给学生留下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一题多解的训练,不仅培养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相同的问题,也调动了学生积极思维的主动性,让信息使用最大化。】
3. 观察类比,提炼课题,形成技能。
(1)过渡谈话,提炼课题。
同学们真能干,一组简单的数字,就能提出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而且都能正确解答,并能说出自己的思维过程,那同学们比较一下,今天的数学题与刚才的复习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生1:我觉得今天新学的题和复习题中都要找出单位“1”的量,而且它们都是已知单位“1”的量,都是用乘法解答。
生2:但复习题中只有一个已知数量,一个分率,提出的问题可以是一步或两步的运算。
师提示观察后三种提问。
生3:今天的题也只有一个数量,但有两个分率,提出的问题可以是两步或两步以上的运算,比昨天的题要难点。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探讨的主题:稍复杂的分数乘法题。(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2)互动交流,形成技能。
师:你是怎样解决这类问题的呢?
生:我觉得这类题很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单位“1”都是已知的,所求问题都是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
生:都用乘法计算。
生:我觉得找到问题对应的分率是解决这种题的关键。
师:很好,谁能把同学们的发现完整地叙述一下?
生:我觉得先读懂题意,然后找准重点词句是关键,因为这样就可以从这儿找到单位“1”的量,还可以找到问题对应的分率,弄清楚数量间的关系,然后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进行解答。
师:太好了!因为你注意倾听了大家的发言,所以你把同学们的发现归纳得非常完整,你真棒!谁能再重复一下他的发言?……
师:你们今天的表现太精彩了,我为你们感到骄傲!
【学生在通过一系列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的基础上,进行自主交流小结,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开宗明义”,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教师的表扬激励不仅调节了课堂气氛,同时提醒了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起到了“一石二鸟”的作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学生有如此精彩的小结发言,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让我们感受到:课堂上学生的精彩才是真正的精彩!】
师:同学们通过探索,已经找到了解决这类题的方法。同学们看(手指解法3):我们宋家乡只退耕还林了700公顷,就能如此的美丽,难怪我们同行的老师一路感慨地说:“宋家真是山清水秀的地方呀!”是不是只有我们宋家在搞退耕还林呢?我们来看看书上介绍了哪个地方退耕还林的情况?
看书111页的例2(黑山镇退耕还林的情况)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进一步理清解题思路,让学生强化解题关键、解题方法,弄清楚数量间的关系。
【本环节,既对学生进行了环保教育,又让学生从身边的数学“回归”教材,从而引向更广袤的数学世界,这样一来,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在重视对教材开发的同时,也注重了对教材的使用。】
三、巩固练习
1. 引导学生看书上111页的例题2。
(1)看看题中有哪些信息?别人都提出了哪些问题,独立完成例2。
(2)教师巡视,让提出不同解法的学生上台交流,说说算式中每一步的意义。相互评价。
(3)你还能提出其他两步或两步以上解答的问题吗?
【学生能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讲的教师放手。通过信息采集、生成问题、解决问题、相互交流、相互评价,在“练”中讲,讲中“悟”,本环节关注了全体学生,注重了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结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 练后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了解了咱宋家乡和黑山镇退耕还林的情况,你看,咱宋家只退耕还林了700公顷就能如此的美丽,其实呀,不只是咱宋家乡和黑山镇在搞退耕还林,全国上下都在贯彻这一政策。如果我们把这一政策贯彻好了,我相信,再过20年,我们作为地球人会很自豪地宣告:我们有一个地球,她美丽、可爱!空气清新,绿水长流,青山环绕,鸟语花香 ……
【教师如诗如画的结束语,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享受了数学的魅力和数学的美,将全课带入了高潮,给学生留下了一个余味无穷的遐想空间。将全课内容与三维目标有效地融为一体。】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交流,你有什么体会和收获呢,能给大家说说吗?
……
五、课堂作业(略)
【评析】
本节课从以下几个方面较好地体现了其价值优势:
1. 本课是长江路小学蒋燕老师面对农村学生执教的一节移位教学课,本课是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环保教育的一个最佳课例。面对农村教师教学资源匮乏以及数学实验教材使用中的困惑,蒋老师通过现场的观察,自然生成复习题,利用宋家乡退耕还林的信息,当堂生成数学例题,同时巧妙地与常识学科形成有机的整合,不仅体现了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同时给学生展现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画卷,使学生在充满激情和亲切感的状态下进入数学学习,增强了教学的有效性,更有意义的是为农村教师怎样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作出了积极的示范效应,体现了翠屏区“捆绑联动”教学交流活动的优势。
2. 教学活动以教学目标为主线,引导学生在信息获取中学习,在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学习,在相互交流和讨论中学习,在培养发散和求异思维中学习等多种方式方法,使原本枯燥的学习变得生动和富有挑战性,纵观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的学是在数学活动中不经意就完成了,使他们不再觉得仅仅是在学数学,而是在活动,是实实在在的实践活动。学生的学是愉悦地、主动地学,是创造性地学。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开放性,不仅使学生合作探索能力得到培养,创新意识也得到了发展。
3. 教学中能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教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提出表扬和鼓励,从而营造了一个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学得轻松、活泼,成为学习的主体。
【思考】
我们设计一节课,首先要关注落实在学生身上的目标意识。教学设计的思路不能失去自我,本着“简单、实在、实效”的原则,从研究一节课开始,迈出自信的一步,相信课堂能够精彩!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与教学无关的环节,由教学目标引领,清清爽爽一条线,而不是模模糊糊一大片,清清楚楚的目标、明明白白的过程、简简单单的方法、朴朴实实的语言、实实在在的效果。我们看到的课堂流淌着欢乐,充满着智慧,学生体验着成功,展现着生命的活力。看似简单的课堂教学,给人的感受是:教师空起来,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其结果必然是——质量高起来!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教师培训与教育研究中心 叶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