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指出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语文学习方法比较多,如识写字的方法,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的方法,理解文题、句子、分段、概括段意、抓住主要内容、归纳主旨中心的方法等等。那么,在面对一篇篇内容丰富、含义深刻的课文时,作为已具备概括段意等基本学习方法的小学高年级学生,教学中该如何引导他们理清层次、把握主旨、揣摩作者写作意图、体会人物内心情感,并逐步习得这些语文素养,为他们进一步持久而深入的阅读打下基础呢?在执教本期组内研讨课《金蝉脱壳》的过程中,我就小学高年级语文如何进行整体阅读教学进行了积极的尝试。
【教学案例1】(试讲课)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
生:(齐读)金蝉脱壳。
师:回顾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生:课文主要写了金蝉脱壳的过程。
师:很好!那金蝉脱壳的过程带给你们怎样的感受呢?
生一:我觉得金蝉脱壳是一幅很神奇的画面。
生二:我认为是这个过程是奇特动人的。
师:那就自己读读课文,看看你觉得哪里最为神奇?
[点评:生读后汇报,结果分散而混乱,部分学生仅沉迷于局部细节处的“神奇”而对金蝉脱壳的整个过程分为几步都不太清楚。教学处于盲目无序的状态。]
【教学案例2】(汇报课)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
生:(齐读)金蝉脱壳。
师:初读了课文,我们知道,金蝉脱壳分为了哪三个步骤?
生:脱壳前、脱壳时、脱壳后。
师:(板书)谁来说说,你从中都获得了怎样的感受?
生:我觉得这个过程非常奇特动人。
师:(板书:奇特动人)那你觉得哪部分内容最为神奇?
生:我认为“脱壳时”最为神奇。
生:我觉得“脱壳后”蝉儿的表现更让我们瞠目结舌。
生:我也特别喜欢“脱壳后”的情景。
师:那好,我们今天的学习就从你们最感兴趣的部分开始吧。
[点评:从整体入手,在把握文章脉络的基础上,提炼出教学点“神奇”,抓住学生的兴奋点,顺学而导,进入到局部进行深入的阅读体悟。教学环环相扣,精彩节节呈现。]
【教学反思】
语文整体阅读教学,是指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对课文侧重整体感知,整体把握的一种教学理念及行为,这种教学理念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感知,注重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整体上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吸收文章的精髓。
整体阅读教学法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整体意识和大局观念。整体意识、大局观念是21世纪人才素质构成的一个重要方面,良好的大局观念是思维认知结构健康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现代人才观应摒弃那种只抓一点不及其余,只看局部,不顾整体的狭隘的局部意识和观念。语文整体阅读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整体阅读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和大局观念。
整体阅读教学,符合学生的阅读心理认知规律,适合完善发展学生健全的认知结构。整体阅读的语文教学模式,能使学生在纷繁的材料中分清主次,在众多的现象中看出本质,在复杂事件中把握主旨,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健全的认知结构。现代阅读教学论研究专家刘守正先生指出:“阅读心理发展是一个整体认识的心理发展过程,即浏览语言文字,形成整体;然后揣摩文章的布局谋篇,遣词造句;最后再回到文章整体上,获得发展了的整体印象。”可见学生在阅读时应遵循这种认识规律,结合整篇文章进行整体感知,在整篇文章的背景下对文章中的字、词、句进行理解和把握。
那么,应当怎样来进行小学高段语文整体阅读教学呢?我想借这次执教《金蝉脱壳》的六次跟进、研讨的过程,来谈谈自己对整体阅读的一些粗陋的看法。
首先要总览全文,整体感知。学生每拿到一篇文章,总有先睹为快的心理,在阅读教学的开始阶段,就要顺应学生的这种心理,让学生先通读全文,初步把握文章大意。因为先对文章的大致内容有个整体感知,有助于学生能迅速进入状态,融入文章,对文章重点部分内容的把握与理解也就能更迅速,更准确。例如在学习《金蝉脱壳》一文时,我在开课前这样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同学们,《金蝉脱壳》是一篇状物类文章,猜猜看,这篇文章会写些什么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纷纷举手猜测课文内容。我趁机进一步激趣:“那咱们就来证实一下我们刚才的猜测,看看作者围绕‘金蝉脱壳’到底写了些什么?”通读全文后,学生一下子就理清了课文的脉络(脱壳前——脱壳时——脱壳后)。这样,学生轻松地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的大概内容。
其次是局部分析,深入理解。经过初步的整体感知后,再通过对部分进行整体性分析,即通过分析局部字、词、句、段与全文整体的关系,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中心,解决文章“怎么写”的问题。例如:《金蝉脱壳》文中“脱壳时”一节,很明显使用到了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即:背——头——脚——尾(抖动、伸着→仰去→扑来→抓住→抽)。这样的写作方法最大的好处就是:使读者既容易对所描绘的事物有一个清晰整体的了解,又能够对其中的“点(蝉尾)”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然而按照儿童的阅读兴趣和习惯,他们会不自觉地将目光集中到其中的“点”上,极易忽略脱壳时的其他步骤(背——头——脚),从而不利于他们从整体上把握脱壳时的过程,全面地理解蝉脱壳的“奇特动人”。因此,在处理课文“脱壳时”一节时,我先让学生自由地读这一部分,引导归纳蝉儿脱掉旧衣的顺序;接下来才进入局部的感悟阶段:“你认为哪个情景最奇特呢?请边读边勾画出有关的词句,将自己的体会作简要的批注。”待学生按要求阅读、形成思考后,再进行全班交流。学生从“抖动着”、“伸着”、“仰去”、“扑来”、“抓住”、“一抽”这些不同的动词中,想象蝉在脱壳这一过程中的艰难与神奇,再现了蝉尾脱壳的奇特情景。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就加深了。然后我再以富有感情的朗读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就能再现出生动的画面,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再现课文内容的习惯,使学生逐渐感悟课文写具体的方法。
最后综合归纳,整体把握。在对部分的深入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再回到整体上来。这个整体把握对前一个整体感知来说,应当对课文有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这个深入、全面,指的是不仅仅能深刻、全面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能领会好文中体现的思想感情。
整体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对课文理解逐步深化的过程,这个过程符合学生学习语文和认识事物规律,它不但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并且可以使学生从中学到正确的学习方法,为学生今后的阅读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不失为小学高段阅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数学是一门科学,但数学教学却是一门艺术。斯托利亚尔在《数学教育学》一书中指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在新课程理念的驱动下,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在科学化的基础上不断向民主化、平等化、人性化发展。精心锤炼的数学课堂教学语言将会以独特的魅力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丰硕的学习成果。下面,就“走进圆的世界”一课,谈谈我对数学课堂教学语言魅力的感受。
一、优美的语言,引进数学的殿堂
上课一开始,我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然后向学生提问:“认识吗?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在学生回答时,我注意引导他们使用准确的数学语言。在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后。老师可提示:“这样下去说得完吗?正所谓圆——‘无处不在’”。学生在感知体验后和老师同时说出了圆“无处不在”这一感悟。然后教师通过课件演示,辅以优美的语言描述出大自然中的圆。“见过平静的水面吗?掉进一颗石子,会发现什么?其实这样的现象在大自然中随处可见。瞧!盛开的向日葵、开放的五颜六色的鲜花、那美妙的光环……有人说,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妙而又神奇。那么,这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去领略其中的奥秘,好吗?”图片、音乐和声情并茂的朗诵,不仅以绝美的意境感染了学生,更把知识的种子播洒在了学生的心田,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美,又产生了对数学知识学习的渴求。教师优美的语言,引领学生走进了华美的数学殿堂。
二、凸现宽容,体现人文关怀
在学生尝试画圆之后。老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大家画得都不错。但是,也有个别同学画得不够理想,甚至没有画出来。请大胆猜一猜,他们可能哪儿出问题了?”学生根据自己画圆的体会,一一列举出可能出现的问题。然后教师作简单的总结“这些就是画圆的注意点。”在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不是急于指出错误,而是以“猜”这一方法,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宽容学生的错误,给学生自我纠错的机会。在学生表达不清或者不能准确表达的时候,教师可对其引导:“哪位同学明白了他的意思?”“他的意思你们听懂了吗?谁来说一说?”让学生自觉纠错于无痕之间。这样的教学引导凸现宽容的教学品质,体现人文的关怀。
三、鼓励的话语,激发创造的情感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能及时肯定学生的表现。“同学们剪得真快,而且很光滑。”“老师明白你的意思。”“行”……同时又不忘鼓励学生求异创新。“他是这样想的,你呢?”“这样可以,还能想出别的方法吗?方法越多越好。” 在引导学生小组研究时,教师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自己动手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你们一定会有新的发现!这就直接把鼓励的话语作为小组学习的要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创造的情感。 对于学生到位的回答、精彩的讲述,教师需多加赞赏,送上掌声。对于一位同学独特的发现,老师甚至惊喜地喊出:“我终于找到知己了。”老师发自内心的赞美,会在学生的心头激荡许久许久。
四、俯身是爱,无声语言的魅力
聆听学生的发言也是一种重要的沟通方式,在课堂上,不论学生的发言精炼或者冗长,老师都要认真倾听,找出关键之处,进行启发点拨。课堂上,老师要用亲切的目光去捕捉学生的视线,让每一个学生感到老师的关注。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更是走到每一组学生中间,俯下身子,倾听发言、参与研究,成为小组的一员。在看似不经意间。教师以表情语言、手势语言和体态语言给学生传递着丰富的信息。俯身是爱,无声语言给课堂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五、动情的渲染,拨动探究的心弦
从欣赏阴阳太极的图案到相关的计算,我并没有只停留在这一层面,而是接着进行了动情的渲染:“古老的阴阳太极为什么与圆结下了不解之缘,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探索的话题。你们说,是吗?”老师动情的一句话,使学生易感的心灵受到了触动,引发了继续探究的冲动。“在我们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圆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成为美的使者与化身。”一段动情的语言、一组生活中人类创造的圆的组合照片,会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圆的魅力。同时表达自己的期望:“我相信每一个学生从今天起,从现在起,能真正走进圆的世界。”和学生一起学习“走进圆的世界”,我终于明白:原来数学课堂也可以是这样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