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课改研究 - 教材研究

源自生活,用至生活——对西师版数学实验教材的一点认识

时间:2014-07-30

在每个人的学习生涯中,都少不了数学,然而在如此多年的数学学习中,真正爱好数学的人却很少,数学几乎成为枯燥乏味的代名词。人们印象中,数学就是那些数学家演算纸上的智力游戏,对于普通人来说是那样高深,那样遥不可及。然而新的教育理念提出:人人都学有用的数学。新观念的数学教学告诉人们,数学不再是演算纸上的智力游戏,她就在我们身边,是有用的,有趣的!西师版数学实验教材恰如其分地体现出了这一点,它让学生喜欢数学,喜欢学数学。

一、数学知识“源自生活”,调动学生积极性

新理念的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可以从他们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引导探索新知识。但凡熟悉的事物总让人感到亲切,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更易引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从容不迫地探索新知。信手拈来,一年级上册,《连加连减》一节中,课本以小朋友饭前摆筷子和进门穿拖鞋的生活场景为例,计算5双筷子的总数。提出有10支拖鞋,有3个小朋友穿走了3双,还剩多少双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小朋友会经常遇到,但他们却从来没有在生活中真正思考过、计算过。这样的问题出现在一个常见的生活场景中,而且乍一看又是个容易解决,稀松平常的问题,这么“简单”的问题,自然会引起小朋友强烈的表现欲望,他想告诉大家他知道的解决方法,于是,小朋友的积极性马上就被调动了起来。是的,这的确是个不难的问题,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同学们很快列出了算式:“2+2+2+2+2”和“10-3-3-3”。“或许有的小朋友知道两题的得数,但答案是怎样计算出来的呢?”刚才的成就感激励学生继续探索,小朋友们开动脑筋,于是想出了许多不同的解决办法。课堂引入学生熟悉的事物,不仅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出发,更容易引导他们探索新知识。

二、数学知识“用至生活”,体现数学实用性

实用性是使某一事物延续下去,而不至于中途“夭折”的深层根基。如果数学要教给学生的仅仅是一种束之高阁,“摆”在数学课本上的知识,即使其中有有趣的数字游戏,但不能用于生活,也免不了渐渐被人遗弃的命运。在数学教学中,同样要注意知识的实用性,虽然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但他们也会对“毫无用处”的知识产生反感。西师版教材的编写多处巧妙地将数学知识融于生活场景中,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实用性。例如:在《9加几》的课后习题第6题中,课本展示出一幅小小玩具店的场景,摆出了几种玩具,并标了相应的价钱,图中一个小朋友分别要买两件不同的玩具,最少和最多各应付多少钱?小朋友们最喜欢去玩具店了,利用这个场景,我顺势问他们:如果你去了这间商店,你想买哪两样玩具?买这两件玩具要付多少钱呢?一提到让他们自己选择心爱的玩具,小朋友们顿时精神百倍,马上选好玩具并算出了价钱。通过做这个题目,小朋友们以后去商店买东西,都可以自己计算出要付的钱了。我们身边时时处处都有数学,课本上的画面营造了一个个很好的生活场景,数学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些场景,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

西师版数学实验教材的编写非常有特色,除了以上挂一漏万地提到的两、三点外,还在题目的呈现上做了大幅度改革,不论例题或练习,大部分都以漂亮的图画出现,这样有助于学生从图中提取信息,进而学会在生活场景中提炼有效的数据,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新教材注重素质培养,并让人人都能学到“有用的数学”,它充分体现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常见的生活场景中,让学生学会应用,获取知识并培养能力,同时,在无形中发展思维,为未来的创造打下基础。

西南大学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