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我上了六年级下期语文《访兰》一课。这是一节纯粹原生态的课。为了展现课堂教学的真实,连这是一节展示课我也是在课前十分钟才告诉学生的。
《访兰》这课的教学,让我感到了自己的进步。教学的真实、引导的得当,孩子们饱满的热情、全心的投入,都让我兴奋不已。我终于放手了,让孩子们成了课堂的主人。教学中的点点滴滴至今还记忆犹新。
1. 教学目标明确,贴近学生实际
根据学生实际、教材特点,确定明确的三维教学目标。如知识目标中的“通过阅读,了解家兰与野兰的不同特点”,技能目标中的“从一些只言片语中发挥想象,把文本读细读透”,情感、态度目标中的“通过重点词语、句子、段落的感悟,悟出‘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只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的人生哲理” 等。
教学目标的达成要贴近学生实际,要有机融合而不互相割裂。学生不是被动拧开的水龙头,而是主动学习的小主人。我们要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自由翱翔,质疑问难、畅所欲言,尽情感受思维与表达、创造与成功的快乐。有了生机的课堂才会活力四射、朝气蓬勃,学生才会越学越来劲、越思越豁达,人文素养的提高才会水到渠成。
2. 落实课前预习,缩小个体差异
上课前一天布置预习作业:细读课文三遍以上;自学生字、词,会读会写会用;有条件的同学上网查询“兰花”和“贾平凹《访兰》赏析”。检测结果显示,学生用心去做了,而且效果不错。这也证明了平常我对课前预习、缩小课堂学习个体差异的落实。
3. 教学环节紧凑,注重精读感悟
这节课,我尽量让教学有清晰的框架:检查预习—初读质疑—精读感悟—升华迁移—拓展延伸。第一个环节费时少,学生预习良好。第二个环节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对文本有一个朦胧的感受,然后沉思默想,批写感悟。此环节,学生对文本的思想内容已基本把握。为了体现语文学习的趣味,我们还要善于引领学生咬文嚼字,细细品味,深入思考,让他们体会到曲径通幽的神妙,感受到豁然开朗的乐趣,享受到创造收获的成功。在课堂上,只有让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激活唤醒的状态,他们才会感觉到学习语文的滋味。
于是,我把课堂重心放在第三环节——精读感悟。我知道,面面俱道不行,唯有抓住重点段落,在语言精妙处驻足,引导学生鉴赏品味,学习的激情才会荡起。
全文四个段落,用不同方法感悟。如:
第一段,抓住“几年之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余品种,像要做一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都跑来观赏” 。学生圈出几个数量词,然后在每个词语旁写下由这些词体会到的信息,再引导学生用语言描绘出三幅图画:不辞劳苦的种兰图,争奇斗艳的兰花图,络绎不绝的赏兰图。描绘的学生侃侃而谈,倾听的学生全神贯注,他们渐渐进入情境……接下来入情入境的朗读就更是蕴涵情感、自然顺畅。课文美,朗读更美。学生范读、个别领读、小组赛读、全班齐读,美美地读,读中去感悟,没有预约的精彩频频出现。从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中,从有质量的提问和答疑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越来越清晰,对文本的感悟越来越深刻。没有简单肤浅的朗读,没有明知故问的提问,没有作秀表演的形式。这和需要课前准备的所谓公开课相比,不知真实了多少,精彩了多少!
第二段,描写野兰的文字中,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似画面?又似电影?学生凝神倾听、展开想象,很快得出这一段更多笔墨是在写野兰的生长环境。文本对野兰花的形象没有做细致的描写,只是一句“淡淡的,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烈极了,很远的地方都能闻到” 。我引领学生思考并讨论“淡淡的”指的是什么。师生讨论甚是热烈,大多学生认为是指兰花的颜色,上下文一联系,从关于家兰与野兰的不同特点的对话中得知,“淡淡的”既指野兰的颜色,又指花的少和朵的细。这样一来,那画面就清晰了:野兰花如烟如雾,小巧玲珑,色泽淡雅,香气浓烈。
对于“它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的叶纯、开的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灵性” 这一重点句,结合故事《活了一百万次的猫》,曾学过的课文《心田上的百合花》以及我们师生共读的《小王子》里的玫瑰花来理解。学生兴致盎然地领悟了文本的深刻意蕴。我又让学生仿造最后两段,做了如下练习:
原文: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谁欣赏而生长,只为了自己的特色而存在。所以它才长的叶纯,开的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灵性。
练习:这么精神的( )在这么个茫茫人海,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
……
读自己仿照最后两段所写的句子再辅之深情的感悟,渐渐的,学生把文本意义与自己的体验相结合,心灵与文字相拥在了一起。
这节课,我始终关注学生学习热情的起伏,努力去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引导他们在真实情景中去体验,在积极思考中去行走,在精读文本中去感悟,在文本阐释中去突破;学生的默契配合,学生的精彩质疑,学生深思后的答辩,无不让我欣喜、让我难忘。
我感叹:真正的精彩诞生于真实而不是预约,没有预约的精彩更精彩!
重庆市江津区白沙镇双槐树小学 刘云霞 唐富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