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开县教师进修校教研室 廖纪元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同时强调“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往往突破教师的设想,甚至与教学思路相悖,作为教师,应敏锐捕捉这一动态生成资源,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下面从学生学习活动角度,谈谈课内动态生成源的捕捉。
一、从学生“读”中捕捉动态生成资源
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手段之一,经常强调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对读的传统要求是“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朱熹《训学斋规》)。但学生读书时,往往出现“误”、“少”、“多”、“倒”现象,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课堂动态生成资源,须教者及时加以捕捉与巧妙利用。如教师教学《赤壁之战》时:
(指名读:这一天,东南风很急,江面上
波浪滔天。曹操正在船头迎风眺望,忽然有个兵士报告说:“江南隐隐约约有些船帆,趁着东南风向北岸驶来。”曹操定睛一看,果然有一队帆船向北岸驶来……)
学生:他把“江南隐隐约约有些船帆”这句中“船帆”读成了“帆船”。
教师:你听得真仔细!
学生:老师,为什么兵士报告说是“船帆”,而曹操看见的是“帆船”呢?
教师:是呀,你们想想看!同桌可以讨论讨论。
学生:我想,“船帆”与“帆船”侧重点不同。“帆船”侧重于船,“船帆”侧重于帆。
学生:兵士看时一定离得很远,只能隐隐约约看到船上的帆,而曹操看时,他看到了带帆的船,说明离得很近了。
学生:我们可以这样设想:曹操站在船头迎风眺望,他向远处看,一定没看到什么,可见东吴的船还没出现;忽然兵士来报,也只是隐隐约约看到了船帆,可见东吴的船在水天相接处刚出现;可是当曹操定睛一看时,已经清楚地看到是一队帆船,可见东吴的船速太快了。
学生:老师,我接着他后面加一句:可见东南风很急。
教师:同学们分析得很精彩!补充得更棒!这可是赤壁之战以少胜多的一个重要
因素:东吴这一方很好利用了“天时”——东南风。
学生:老师,我想我绝不会把“船帆”读成“帆船”了。
学生:我认为朗读这一自然段,语速要快些。
教师:很好!我们来体会一下,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形。
……
教者捕捉住学生朗读中的动态生成资源,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以学定教,课堂充满了活力。
二、从学生“问”中捕捉动态生成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在课堂上多表现为喜欢问“为什么”,而学生的探究学习很多时候也是为解决头脑中的问号而进行的。好问是儿童的天性,课堂中,教者要善于捕捉学生问中的动态生成资源,巧妙化为教学的直接利用资源。
一教师导读《五彩池》,让学生质疑时,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其中有位学生问:“五彩池能不能游泳?”教师抓住这一问进行点拨:“确定五彩池能不能游泳,要取决于四个条件,一是池子的大小,二是池子的深浅,三是池水是否干净,四是池底有无障碍物。请同学们细读课文,看看课文中有没有这些方面的信息。”学生深读后找到答案:“大的面积不足一亩,水深不到三米;小的呢,比菜碟大不了多少,水浅得用手指就可以碰到它的底”(大多数太小、太浅)“水也来自同一溪流”(水质干净)“原来池底生着许多石笋”(池底有障碍物)。由此得出结论:“五彩池不宜游泳;五彩池是神奇的自然环境,应当受到保护,不应游泳。”教师及时捕捉到学生“问”中最有价值的动态生成资源,灵活运用,巧妙引导,从而成为课堂的亮点,真正体现了“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三、从学生“说”中捕捉动态生成资源
课堂教学中离不开说,它是情感得以交流、心灵得以沟通的保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独特的体验、感受和理解如何才能被别人认识和赏识,离不开说。《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提出,第一学段“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第二学段“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第三学段“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第四学段“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说,是“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得以落实的重要手段之一。作为语文教师,应在课堂内学生无处不在的“说”中敏锐捕捉动态生成资源,推进教学的民主化进程。如教学《老牛》一课时:
课堂伊始,教师设疑:为什么“我”对老牛一直不能忘怀?请大家读课文,想一想:这是怎样的一头牛?
(学生读后进行交流)
学生:这是一头瘦骨嶙峋的牛。
学生:这是一头老了、衰弱的牛。
学生:这是工作了一辈子,但没有怨言、性格也安详的牛。
学生:这是一头病得很重的牛。
学生:这是一头快要死的牛。
学生:这是一头可怜的牛。
学生:这是一头幸福的牛。
……
从学生发言中,教师有选择地板书了“瘦、老、病、死”这四个字。学生交流结束,教师小结:“你们的感受都是对的,让我们来学习课文。”就此进入了课前设计好的思路。
这堂课准备充分,考虑周详,整堂课以读为主,以情动人,总体不错,但没利用好课堂生成资源,总为一遗憾。
无独有偶,笔者听一位教师执教《穷人》时,也出现过类似情形,不同的是这位教师加以了利用。课始,教师让学生谈初读感受,其中一生说:“我读了这篇课文,感受到桑娜他们生活上很贫穷,但品德高尚,因此,我建议把课文题目改为‘穷人不穷’。”教者立刻丢掉刻意备好的教案,抓住学生这一“说”进行点拨:“穷人不穷,‘穷’从哪些地方得知?‘不穷’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你是通过哪些关键词句读懂的?”并以此为专题,让学生进行研读。笔者为学生的“说”叫好,更为教者“以学定教”的教育观念、巧妙捕捉与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叫好。
四、从学生“写”中捕捉动态生成资源
写,是学生课堂学习活动中常见的方式之一。这看似平常的训练,许多优秀教师却将其运用得出神入化,令人拍案叫绝。教师应具有敏锐的观察力,灵活的应变能力,于学生写中发现教学资源,并加以利用。一位教师教学《跳水》一文,出示“放肆、哭笑不得、失足、气极、瞄准、心惊胆战”几个词,让学生先看三十秒,再默默写下来,很多学生将“气极”写成了“气急”。教师抓住这一及时出现的课堂资源指导深读:“课文为什么用‘气极’而不用‘气急’?”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究。有的从词义进行探讨:“‘气极’指气到了极点,‘气急’指又生气又着急,这里侧重于气很大,所以用‘气极’。”有的联系下文进行探讨:“从下文中孩子的行动、甲板上人们的表现可以看出,孩子是因为气昏了头才会有这样危险的举动。所以这里应该用‘气极’。”有的联系上文进行探讨:“孩子的气不是一下子达到极点,而是一点一点推向极点的。从‘哭笑不得’可以看出孩子有点生气,从‘吓唬它,朝它大喊大叫’可以看出,孩子的气更大了一点,从‘气得脸都红了’可以看出孩子非常生气,当猴子在桅杆顶端‘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模样’时,孩子的气终于达到顶点,所以这里应用‘气极’。”教师随着这位学生的表述,在黑板上由小到大板书了五个气:气—气—气—气—气。最后一“气”正好板书在黑板的尽头,使“气极”由抽象变成形象。在这一案例中,教者两次捕捉并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抓住写中的生成资源指导深读,抓住说中的生成资源相机板书。从而,使这一教学环节光芒四射,让人回味无穷。
课堂是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而非静止的、僵化的,同一堂课,同一班学生,今天的教学和明天的教学所出现的动态生成资源是会不同的,这也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五彩缤纷,魅力无穷。以上四点,笔者仅从学生学习活动中几种基本的活动方式角度,以教学案例的形式略谈了如何捕捉课内动态生成资源,为一孔之见。但我相信,只要我们把学生真正当成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把学生作为资源”,“以学定教”,又何愁不能捕捉与利用课内动态资源生成资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