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窗 - 教育积累

《较大数的估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时间:2014-08-26

  1.教科书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4个例题、1个课堂活动和练习二的7~10题。教科书安排了4个有趣味、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让学生经历估计的过程,学习初步的估计方法。

  例1是通过对实物数量的多少进行估计,实物图上的橘子、苹果和柚子从堆放的大小上看三堆大致差不多,但由于橘子、苹果、柚子的个体大小不同,个数就会有多有少。例题中标出苹果900个,橘子和柚子数要从1500、1000、800、400四个数中去选择。教科书通过对话形式说出了“橘子的个数比苹果多一些”、“柚子的个数比苹果少得多”这2个比较的条件,其意图就是让学生从“多一些”、“少得多”中去感受多与少程度上的差异,进而感受数的大小,学生根据各自的生活经验用最贴切和相对合理的数来估计橘子和柚子的个数就能说出结果。

  例2是一个较简单的猜铅笔支数的活动,由提供的一个笔筒中的铅笔支数去推测3个、4个同样笔筒中装的铅笔支数。由于有前面一个笔筒中的铅笔支数作基准,学生说出所装的大约支数不是很困难,主要让学生感受在对数的要求不是很准确的情况下,对数的多少进行估计是实际生活的需要,提高学生对学习估计方法的兴趣和重视。

  例3的“量一量、估一估”比例2提高了认识层次,通过学生自己动手量出70张纸的1本书的厚度大约是1 cm,获得感性认识。再用这个估计的结果去进行700张纸、1400张纸厚度的估计。这种由小推到大,由局部推测到整体的方法是估计中很有效的方法之一。

  例4让学生估计一碗黄豆大约有多少粒。对学生使用什么样的办法来估计也没有提出要求,只是通过对话形式给予学生启示,“先数一把有多少粒”或“先数一小杯有多少粒”,其用意就在于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去想各种办法,估计中“基数”很重要,它是估计推测的基础。为了减少估计推测的难度,教科书分别给出了一把、一杯的粒数,学生只需通过操作,找出一碗黄豆有多少把、多少杯,结合小组活动让大家动脑筋,交流各自的估计方法就可以了。应让学生积极参与探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个例题中,例1~例3的估计结果相对单一。例4估计的结果可能有一定的差异,而过程与方法比结果更重要。《标准》对培养学生的数感有明确的要求。《标准》第4页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对事物的估计、判断、猜测等是现代人基本素质的重要方向,而较大数的估计就能较好地体现这些要求。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应引起老师们的特别关注。

  教科书安排的4个例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深入。由于是初次接触这种估计猜测的方法,对学生的要求要适当,尊重学生的不同想法,在关键和有困难的地方要进行合理的引导。

  课堂活动安排了3个题。第1题对应的是例1。从400、470、600、900四个数中分别确定比500大得多,小一点的数。第2题是猜玻璃杯中黄豆的粒数,学生要根据第1个杯中黄豆的粒数和高度进行猜测。观察第2杯、第3杯的高度变化来确定第2杯、第3杯的粒数。第3题“我想你猜”是非常有趣的一个活动,类似电视节目中的猜数游戏,练习二的第7~10题是进一步的巩固练习。第10题的实践活动是为学生提供在社会实践中去体验数的应用的机会,通过调查商品的售价,收集数的有关信息,感受数的知识的重要性和应用的广泛性。

  2.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建议用2课时。

  4个例题的教学都要充分地准备教具和学具,并伴随学生的操作实践活动来进行。

  2.例1结合具体的情境,通过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对数的大小进行估计、判断。这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又有助于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通过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能比较出3种水果数量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习数的估计、判断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数感。教学时可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是观察实物图及“苹果900个”,让学生将橘子个数与900比较,柚子个数与900比较,有什么发现?从观察、比较中,直观得出橘子比苹果多,柚子比苹果少。第二步是分析“多”与“少”的程度,从多与少程度上的差异,让学生试着用语言来分辨这种差异程度,多的程度小可说成“多一些”;少的程度大可说成“少得多”。第三步是在题先告诉的1500、1000、800、400中,选出多的程度小的数是1000(橘子),少的程度大的数是400(柚子)。

  3.例2出示铅笔的支数时,可先让学生对一个笔筒内的支数作估计,准备的铅笔的支数要接近50支,让学生初步建立估计的思想方法,感受估计的作用,再启发学生思考“如果有几个这样的笔筒装的铅笔,你能说出(猜出)它们的支数吗?”接着拿出准备的教具让学生自己去猜,并引导学生说出猜的方法和道理。

  4.例3是知道1本数学书的张数(大约是70张),量一本书的厚度(大约是1 cm),推测700张纸、1400张纸的厚度。教学时,首先要分清张数与页数(1张是2页,或2页为1张),全书大约是70页(这个70也是一个估计数)。量出的厚度接近1 cm而不是1 cm,大约1 cm也是估计数。再推测10个70页是700页,10个1 cm是10 cm;2个700页是1400页,2个10 cm是20 cm。这里体现的是直觉思维,体现的是合情推理,不要涉及计算,是让学生经过这样一个估计推理的过程,不必过多追问“为什么”,过分讨论“怎么来的”。

  5.例4的教学是在学生有了初步的估计方法后进行的,教学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意识,让学生做一做和估一估。教科书提供“一把有多少粒?”“一小杯有多少粒?”,这体现了“化整为零”的方法提示,教学时要抓住“一把大约有100粒”,估计出一碗黄豆的粒数,启发学生必须知道一碗里面有多少把,再推出一碗黄豆的粒数。教科书体现了估计的过程与方法,要充分用好教科书,让学生比较充分地进行实践和讨论。教师要给予适当点评,鼓励有创意的想法,运用“化整为零、局部清点、推测整体”的思路来猜测出一碗黄豆的粒数。

  6.课堂活动的第1、2、3题可让学生独立完成。第4题的猜数游戏教师要根据图中的提示对学生进行指导,猜数的思路不是盲目瞎猜,应逐渐缩小猜数的范围。5000处在1000~9999大致的中间位置,从5000开始猜,范围将近缩小一半,从对方回答的“对”和“不对”中调整估计的方向,逐步逼近对方所想的数。这个练习只作为有趣的活动展开,不能要求学生说出更多的理由,个别学生通过直觉思维和揣测对方心理可能很快得出结果,这都是允许的。

  7.练习二中的第7题和第8题不是用计算的方法进行较大数的估计,而是利用“基数”,用推测(或推理)的方法进行较大数的估计,重在推理。首先老师不要从计算上去引导学生,要从推理上引导。如:第7题可作如下推理。

  5行4个20行(1页)10个(10页)

  100字4个400字10个4000字

  第8题一层楼高3 m,3层楼高9 m,28层楼看作30层楼,30层楼有10个3层,是10个9 m,就是90 m。第9题要让学生从对数的体验中培养良好的数感,从数的比较中体会“多得多”的含义。题中提到:“你还能得出哪些结论?”就是将初中部人数与幼教部或小学部比较,得出“多一点”或“少得多”的结论。第10题的实践活动一定要让学生亲身参与调查活动,扩大数的信息来源,感受数学就在身边、身边就有数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