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验园地 - 课改之星

邱娟:一石激起千层浪

时间:2014-07-29

   

邱娟,女,本科学历,小学语文教师,江津区骨干教师并多次评为先进教师、教育科研先进个人。

生命的姿态千姿百态,而邱娟老师,选择了站立。站在黑板前,她一天又一天地警示自己:眼前,永远有填写不完的未知;站在讲台后,她一次又一次地提醒自己:前方,永远有攀爬不尽的台阶;站在花丛中,她一遍又一遍地告诉自己:今生,永远有常开不败的美丽。从事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已四个年头,多次参加各级各类小学语文赛课,荣获片区赛课一等奖、江津区级一等奖、重庆市级二等奖。在教育教学论文的各级各类比赛中,多次获得江津区一等奖;重庆市二、三等奖;国家级一、二等奖。连续几年来坚持写反思,在博客上发表教育随笔150篇。多次承担各级各类教研课、公开课均获好评, 参与了西师版课标教材小学语文的教辅的编写工作。参与了区级课题《主题性大单元综合课程研究》科研工作,撰写的相关教育教学经验论文在报刊上发表。


                                               

我们常常谈到的教学思路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组织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思路;二是指在接受知识、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过程中学生的思路。这二者往往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教与学是同一过程的矛盾双方,在教学中,教师是矛盾的主导方面,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学生是认识客观世界的主体,所以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家乡的红橘》的三次教学中,我渐渐懂得了怎样协调好这教与学过程中的矛盾双方。

一、第一次《家乡的红橘》的教学思路的反思

语文课堂应更具人文性,更富诗意,资源的开掘更趋丰富,教学形式更多样。但是在《家乡的红橘》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却存在着与新课程“貌似神离”的现象,引起了我自己的一点思考。

㈠“整合”失去“本真”

在这节课上,各式各样的活动,如游戏、说、演,可谓十八般武艺全用上了,煞费苦心,弄得人眼花缭乱。

《家乡的红橘》课堂教学设计如下:

环节一:课前做“摘水果”的游戏,引出“红橘”谈平时对它的印象与吃时的感受,写课题。

环节二:学生根据自读提示,自主学习生字词、熟悉课文。

环节三:品读课文一、二、三段,课件再现课文内容。总结学法,小组合作学习四、五段。全班汇报,引导背诵。

环节四:当导游,为画面配音。

环节五:吃红橘,说感受,引读第六段,体验文本,升华情感。

课后反思:无论是新课程的总目标,还是其阶段性目标的达成,都依赖于每篇课文,每节课的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无论何时,语文课都姓“语”,都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都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整合的出发点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着眼点必须放在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体味、积累和运用上,采取的多种教学方法必须有助于学生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为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服务。提倡语文与艺术相结合,但究竟什么时候结合,以什么方式结合,仍要以语文学习目标为依据,为语文学习目标的实现服务,不可为了追求暂时的气氛而玩一玩、说一说、演一演。

㈡“课件”弱化“解读”

多媒体介入课堂后,以其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优势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它毕竟只是一种辅助手段,我们可借助它创设情境,解决难点,突破重点,但不能喧宾夺主。

在这节课上我大量的运用了课件,从开始进入课文的卡通红橘表演,到生字新词的屏幕展示,再到课文的全文出示,最后将所用的橘园景色用动画串连。课件的播放占据了课文解读的大部分时间。在学生聚精会神、屏息凝视观看过后,真正进入文本理解课文内容的时间所剩无几。于是,这节语文课更像是“电影欣赏课”。

课后反思:文本的解读过程是情感的交流过程,是灵魂间的感召过程,也是读者对文本再创造过程。学生只有经历了阅读、品味、揣摩、想像、理解、感悟这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来实现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素养的飞跃,获得淋漓尽致的独特体验。而不合时宜地使用课件,学生个体的语文实践时间被挤占,学生个体经历的学习过程被压缩,取而代之的是先于学生经验的,由教师凭借个人的理解、体验所制作的画面、音乐。这不又落入了传统语文教学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忽视学生个体独特体验的窠臼吗?

二、第二次《家乡的红橘》的教学思路的反思

㈠“朗读”冲淡“理解”

语文教学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文,获得运用语文的能力,这一能力的获得主要靠语文实践,而朗读是一项最基本、最经常的训练。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

在第二次的教学设计中,我将读分为了三个阶段:

一是读的目的性要明确。每次读都要有读的要求,不能让学生漫无目的地读。如初读让学生边读边画出生字。听别人读,要让学生边听边做记号,记下别人读得不正确流利的地方,等等。读的目的明确,才能达到读书的目的。

二是读的层次由浅入深。要遵照读通、读懂、读透的层次循序渐进。读通就是读准字音,整体感知课文,对课文内容有大致的了解。读懂就是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读,并能边读边思,以思促读,熟知文章内容,知道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读透是在读懂的基础上选择重点片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优美之处。

三是读的形式多样化。语文课堂上要把充分读的时间还给学生,要使学生真正读通、读懂、读透,读的形式还要多种多样,如赛读、分角色读、小组读、表演读等等。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多样化的朗读形式像一种调味汁给课堂气氛带来积极的效果,更能调节学生的注意力和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这节课上我们的确做到了“琅琅读书声犹如春风乍起”。为了让学生了解红橘的可爱,采用了自由读、点名读、分组读、轮流读、全班齐读、男女生对读、师生配合读、师范读等等多种形式的读,生怕课堂安静下来,好象安静就代表着冷场。因此,“书声琅琅”成了这节课上最值得炫耀的亮点。于是,发出声音的读在阅读教学中找到了本位,得到了回归,但是,不发出声音的读却在不知不觉中淡化了,隐去了。

课后反思:其实,学生沉浸于文本中,不是一般性地接触文本,而是作为个体生命进入作品,是情与意的交融,言与思的汇合。因而,给足了学生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得与文本零距离接触,与作者的心灵相碰撞,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自由发散,想象才能自由飞翔。不是让学生一遍遍周而复始地读,也不是让学生做和尚──有口无心地读,而是要精心设计一个个关于读的组合,一遍有一遍的目的,一遍有一遍的效果,从读课题、词句,到读课文,由读正确、读通顺到读出意思,读出内涵,读出感情,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默默读书的“场”,一个细细品味的“场”,一个静静思索的“场”。从而实现感悟语言、理解内容、体会感情的完美组合,实现阅读教学的增值效果。

㈡“评价”破坏“原则”

在这节课上学生一发言,“你真棒!”、“表扬他”、“你真聪明!”之类的肯定和表扬挂在了我的嘴边,我的目的是让学生享受成功的愉悦,进而树立学习的信心。

课后反思:当学生的智慧的火花闪现之时,教师寄予的肯定无可厚非,但是像我这样的鼓励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因为超值的嘉奖会让学生产生惰性,长此以往,被夸奖的学生就会“逐渐迷失了自我”,而且还会在无形中压制着其他的学生。客观评价能使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鼓励”和“赞赏”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的,如果离开了客观评价,鼓励和赞赏都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因为成功只有在失败的映衬下才显得更光彩夺目,表扬也只有在客观评价的前提下才更具有魅力。

三、第三次《家乡的红橘》的教学思路的反思

从整体着眼进行讲读教学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关于当前九年义务教育语文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整体,综合感知”。新大纲也多处提出“加强综合”,“避免繁琐的分析”,“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第三次的教学中,我就把握这一点,进行了教学设计的调整。

⒈从课题出发。

课题是课文的眼睛,是课文内容和主题的集中与概括。题目不仅反映了课文的主题,而且暗示了行文的线索。在教学中,从课题出发,扣住突出反映题眼的重点句段,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

在这节课上,我们首先抓住课题,提出了“是哪里的红橘?”“家乡的什么?”“让我们带着对家乡红橘的那份喜爱再读课题。”这样有目的的训练读课题,读出强调的重点不同,读法也不相同,从中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基调,也让学生开始和作者情感共鸣,与文本第一对话。

⒉从结构出发。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以结构上的特点为凭借进行整体教学。这篇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序描写红橘的生长过程的,就让学生边默读边勾画“有关时间顺序的词语,想一想在这些时间段里,作者都着重描写了什么事物?”将学生汇报的板书出来,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文章结构、学习思路。

⒊从重点段出发。

重点段抒发了课文的主要情感,是全文的纲领。在教学中,抓住重点段的重点词句进行讲读,层层深入,纲举目张。在这节课中我们主要抓住“十一月左右的红橘”重点学习。教学过程:⑴读本段,初步感知;⑵看图片,激起兴趣,感知“可爱”;⑶请找出第五段中着重描写红橘的那份可爱的句子,指导朗读,感悟形状、颜色的可爱;⑷用“读”尝红橘,抓住味“甜”;⑸勾画好词佳句,学积累。通过重点段的讲读、引导,学生学到了学习方法“读”“体会”“勾画”,懂得了抓住“形”“色”“味”去想象、感悟。

课后反思:首先朗读与理解、感悟课文内容都属于阅读教学的范畴,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感悟课文内容,而理解了课文内容才能进行感情朗读,它们不能孤立地进行,也无法孤立地进行。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充分地读”,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所以我和学生共同总结出了“从读中去体会”的学习方法。而且从学生的回答,可以知道学生已经悟出了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我们还能说学生对课文不理解吗?没有自己的感悟吗?通过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朗读,学生就一定能理解、感悟课文内容。

其次,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理解事物比较直观,要领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涵,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通过形象思维的“引路”,把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转换”成生动的“图像”材料,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陶冶情感,感悟课文的意境,获得丰富的语感。所以我让学生在读后见到真实的“红橘图”,直观的看到红橘的可爱后,再回到文本理解作者对可爱红橘的那份喜爱也直接转接为学生的情感,让三者之间瞬间统一在一起,形成情感的对话。

通过《家乡的红橘》三次教学设计与实际的课堂演练,我感受到教师不仅仅要正确地理解文本中作者的思路,理解编者的思路,还得准确地把握学生学习的思路,从而决定自己教学的思路,有意识的将思维能力的培养当做各种能力培养的核心,根据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方案,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石激起千层浪




关键字:邱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