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克飞,女,26岁,专科。现在南阳市镇平县涅阳三小任教。
从教以来,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2002—2003学年在县“四课、三优”竞赛活动中获示范课一等奖,评课一等奖;2003—2004学年在县优质课竞赛中获一等奖,在2004年全市小学中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中被评为语文学科一等奖;2007年9月被评为县“优秀教师”“师德师风先进个人”;2008年在全市小学中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活动中,被评为语文学科一等奖;2008年6月在南阳市小学中青年教师“十佳”教学能手评比活动中,被评为十佳教师;2008年在河南省第七次小学语文优质课竞赛中获二等奖;2008年9月被评为县优秀班主任。所撰写的论文《让学生作文“活”起来》、《师德之魂—爱》、《浅谈语文导读法教学》等获省、市二等奖。辅导学生的作文多次获奖或发表。
导读——“讲到位”与“读到家”的结合点和归宿
——《匆匆》评课随想
仲春,本人执教的朱自清的著名散文《匆匆》(人教版十二册)一课有幸被市里选拔赴省参赛,评议时多涉及到讲与读的关系处理上,现谈点粗浅看法,以与同行商讨:
阅读课上,执教老师常为“讲到位”与“读到家”不好把握而困惑。特别是公开课,在评议时也是各执一词。
主张多读者认为:“不让学生读书,就不是语文课”,“最不能容忍的是听不到学生琅琅书声”,中央教科所某研究员说:“不管你讲的多么生动,课后学生还不能流畅读书,只能给打40分”……语文前辈叶圣陶先生说得更明确:他在给外甥女江亦多的信中说:“……我要告诉你,语文老师不是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指导学生看书读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罗哩啰嗦,使他们开窍就行……。”上述言论与《课标》中的“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方法还是通过语文实践。”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
主张“讲到位”(即分析够数)的人也有理由:“语文教师就是教学生分析语言的,有的句子含义深刻,对揭示文章中心思想有作用应该分析。重点段落要讲,有的词用得恰切有的标点对表达作者感情有作用,这是无声的语言……也要指点几句……”
名家名篇都是经作者反复修改才完稿的,不论是思想内容或表达的各个细节,都有研究的价值。
难就难在这里,因为时间是个定数。
我们的指导思想是:以读为主线,因为它是上阅读课的归宿。教师讲的内容是导读的内容,换句话说:“讲”就是为了读。讲细一点好不好?好,但要保证学生有足够读悟时间为前提。因为文章是不可能讲“透”的,如高考作文(或模拟卷)以小语一二年级的课文为题的也不是一次两次。如《画蛋》、《小马过河》、《小猫钓鱼》……这样极简单的故事小学教师没讲透,将要进入高校的学子,写不少于800字的作文,对故事包含的道理算不算说透了呢?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匆匆》可讲的内容太多了,我们把握两个原则,一个目的:
两个原则是:
1、朱自清不是小说中塑造的主人公,必须通过语言分析,使他的形象高大、丰满。
老师指导小学六年级学课文,不是对师范生或高校中文系的学生讲现代文学史,不必对作者的时代背景,创作意图,内心世界进行深入地挖掘。
2、阅读课不是评书欣赏节目,艺术家说评书,对绝大多数听众来说,只是欣赏文娱节目。目的不是学说评书。如果是办个“评书培训班”老师说到下课,他的学生也学不会说评书。
这是很难把握的。
如某县一次全县性的公开课,是专题研究如何以读为主的,可能是执教人喜欢朱自清的一篇写景散文,加上自己语言表达能力强,把课文分析的头头是道,入情入景,真使听课的师生入了迷,最后老师说:“大家可以有滋有味地读,摇头晃脑地读。”可学生刚张口,下课铃已响,大家说比听评书还过瘾,就是与会议的目的不沾边。
一个目的是:
其实,本课教学目的在课文前的提示中已经说了,“作者在文中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作者有没有作出答复?”
前者是“时间一去不复返”,后者是“不能白白浪费时间。”,这是文章的眼睛,作者从燕子、柳树、桃树……等大的现象到“洗手、吃饭”的一刹那,这些人人感受到的“时间一去不复返”,直到不要“……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所以要珍惜每分每秒,不能白白在世上走一遭。
不论文章的语言多么有文学味,多么恳切,都是为了文章的眼睛。
所以要让学生反复地读,深入地悟。在读、悟中联系各人实际去想,去对比,进行再创造,这个过程,靠老师分析是难以得到的。这也是语文学习的个性化特点所需要的
我们揣测编者的意图,不是要老师挖作者内心世界,或研究散文是“文散神不散”的特点。
我写本文的核心观点是:课堂上不求深奥,不图热闹,但求实效。
引文:《叶圣陶答教师的一百封信》(叶至善著,开明书店,1990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