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伟,东乡镇一完小校长、书记,宣汉县英才双语小学董事长;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学会先进工作者”,四川省特级教师,省、市学科带头人,市十佳师德标兵,达州市小学数学研究会会员,宣汉县电教学会常务理事、电教成果评审委员会成员。
新课改数学教学误区简析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师的教学观念更新了,教学方法优化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了。但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部分教师把握不住课改理念的实质,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也给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一些误区。
一、情境创设失去意义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认知心理学关于学习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学习主动性的本质是认识主体的主动建构。只有当认识主体意识到是其自身在影响和决定学习成败的时候,生动建构才有可能实现。为此,教师若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能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有些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挖空心思去创设情境,有的情境甚至与所学知识很难找到联系。
听了这样一节研究课,内容是一年级下册的《100以内的加、减法》。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主题情境图后,随即提问:“从这幅画中,你们能发现什么?”
生1:我发现黑板上写有“快乐生活,愉快学习”。
生2:我发现黑板上面有国旗,国旗两边写有“乐学守纪,和谐上进”。
生3:我发现教室里有很多课桌和板凳。
生4:我发现教室里有一个老师和六个学生。
生5:我发现讲桌上有语文书和数学书。
……
这样,整个过程花了近10分钟,老师还不时的肯定“你真会观察”、“说得真好”、“还能发现什么吗?”于是学生又睁大眼睛在画面上搜索。
听到这儿,我不禁要问:情境创设到底为了什么?这样的情境创设,是在上数学课还是在上说话课。虽然当时回答问题的气氛活跃,可课的性质却变了。过了近10分钟还没有涉及到数学问题,更何况是知识的切入点呢?
二、 滥用表扬使学生感到麻木
教学中恰到好处的运用表扬和鼓励,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从开始到结束,一会儿在奖小红花,一会儿在奖五角星,一会儿又在奖小玩具,搞得是眼花缭乱,造成一种表面的繁荣与热闹;有些课堂教学,学生动得最多的不是脑,而是手——鼓掌,学生们整节课都在为其他同学鼓掌喝彩,若一名学生回答了问题,其余学生先鼓三次掌,然后说“棒、棒、你真棒”,回答问题的学生还要转过头来给大家说“谢谢大家”,整个过程浪费近1分钟;更有甚者有的教师为了不“扼杀”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对学生的错误回答不置可否,不予判断。试想,若这样长期下去,学生将会对这种过多的表扬感到麻木,甚至厌倦,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我认为,表扬在教学中要用,但要用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不少不滥,不偏不颇,有时还要针对一些特殊学生。总之,表扬只是一种手段而已,应以简单有效为前提。
三、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已在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得到运用。在几乎所有的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这说明,教师已经在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缺乏实质性的合作。主要表现在: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合作学习只是少数尖子生在思考,大多数学生在旁观;合作学习的内容没有探讨价值;小组合作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教师不能给学生充裕的合作时间等。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倍数和约数的意义”时,让学生探究什么叫倍数、什么叫约数,教师刚说完,学生马上就叽叽喳喳地讨论起来了,结果什么也没讨论出来。表面看似热闹,实则浪费时间。因为这样的概念教学根本就不需讨论,不如直接告诉学生,既省时又有实效。我认为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地选用教学方法,不应把合作学习当万能、当法宝,把合作学习变成了一种表面的形式,那又有何用呢?
四、误导算法多样化
课标在对运算意义的理解中指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在一节实验课上,一位教师在上8加几的加法中,为了体现新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算法多样化安排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出示例题8+5= 让学生计算此题,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1:摆小棒,先摆8根,再摆5根,然后数一数,共13根。
生2:可以摆三角形……
生3:因为8加2得10,10加3得13,所以8+5=13。
生4:因为5加5得10,10加3得13,所以8+5=13。
师:还有其他算法吗?
于是又有学生说,还可以数手指。
师:对,你说得真好。
我认为这位教师教学中的算法多样化决不是新课标所倡导的那样,学生回答出的多种算法与算法的多样化,这两者之间有着质的区别。新课标中的算法多样化是指“群体的多样化”,所倡导的算法多样化还需算法的优化,算法只有在优化后多样化才有意义,并且算法的优化是指“个体的优化”。还需注意的是,提倡算法多样化,并非要求学生一定要掌握多种计算方法,也并不是要求学生要生硬地去套出多种算法。算法多样化应是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自己选取一种最适合自身的优化算法,教师可在适当的时候点拨一种大多数学生易掌握的优化算法,而不能误导学生算法多样化。
总之,由于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课改精神的片面理解,把握不住课改的“度”,一时间,我们的课堂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课堂上充满了浓浓的生活味,课堂变成了商场、课堂变成了超市……对于这样的一些教学误区,均还需我们反复研读新课标,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修正,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课程改革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