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车灯调是四川民间曲艺品种之一,流行于中国西南各省。车灯的前身为民间流行的车车灯,又叫车幺妹。演唱时,由一二人或数人,两手各执“四页板”自打拍节,亦舞亦唱。并将原有车车灯唱腔整理成适于叙述故事、朴素明快的车灯调;帮腔衬句的调子,可根据唱词内容而灵活运用。车灯唱词是以七字句为基础,可以加衬字嵌字,上下句都要押韵。
历史来源
四川车灯是四川民间曲艺品种,一人或多人载歌载舞说唱故事的新曲种。在四川民间的“车灯调”基础上创造。车灯调又称“车车灯”、“车幺妹”、“幺妹灯”、“彩莲船”、“跑旱船”。
逢年过节和庙会时演出助兴,一人扮幺妹坐于彩船上,另一人手执彩扇在船旁边歌边舞。另有帮腔,唱词即兴编出。
1951年重庆艺人唐心林对民间“车车灯”加以改革,去掉彩船,不用帮腔锣鼓,改以二胡伴奏。演员两手各持一对15厘米长的竹板(四块瓦)边舞边唱边打。
表演方式。
主要在春节前后演出。表演者3人,1人饰么妹,1人饰小花脸,1人饰车夫或艄翁。也有7人表演的,除上述3人外,增加4个手执灯笼的“报子”(打场人)。灯班均由乡村表演技艺较高的老艺人领头,串联一些爱玩灯的人,临时组成“车车灯”队,春节期间四处玩灯,春节一过即行解散。
“车车灯”的表演,先由小花脸手执花折扇跑场,逗出坐“彩车”、戴墨镜,手舞彩巾的么妹(多为男扮),然后即兴编唱各种与节庆、农事、民俗有关谐趣之词,以幽默逗乐为主。
么妹在车船内手把车沿,随唱词作出前后仰俯摇摆动作,面露娇羞忸怩状。车夫或艄翁按曲调节拍作推车划船状。小花脸领唱后,其他人帮腔伴唱。
每唱完一段后,在锣鼓声中走“转元宝”、“挽蚂蚁”、“筛莲花”等传统套路变换队形。其表演技巧概括为“么妹要稳,花脸要逗”八字,唱段有超腔、数腔两部分。唱词多属上下结构,句句押韵,以7字句居多,常附加衬字、嵌词,唱腔为微式调,曲调重复演唱。
伴奏乐器有二胡、月琴、三月、四胡、锣、鼓、四面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