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互动天地 > 交流探讨
搜索关键词
提问1

主题:你向往闰土的生活吗?科目: 语文 



提问的问题内容:《少年闰土》教学札记

答复
 

  《少年闰土》这篇课文选自鲁迅先生的《故乡》,文章中刻画了一个有丰富知识、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孩子--闰土的形象,与之映衬的是“我”这个虽然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却内心苦闷的少爷。课文笔触生动、语言有趣,人物的形象也很鲜明,再加上鲁迅先生原著的补充,学生学来兴趣十足,课堂气氛活跃。

  课堂教学将近结束,我作课堂总结,讲到“我”向往着闰土的生活,希望像他一样能在大自然中自由自在地生活时,我说:“同学们一定也有相同的感受。”

  这时候,一个学生在下面嘟囔了一句,虽然很轻,我却听清了,我让他站起来,大声地说。于是,他说:“我才不愿过闰土的生活,在城里过少爷的生活,有什么不好!”

  这下教室里炸开了锅,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甚至为此争论起来。看到这一情况,我就让孩子们来了场“辩论赛”:你向往闰土的生活吗?
  (向往闰土的生活为正方,向往课文中“我”的生活为反方。)

  正方:我向往闰土的生活。那是自由自在的生活,可以捕鸟、捡贝壳、刺猹、看跳鱼儿,多有趣。

  反方:闰土虽然自在,但他没能受到教育,是个野孩子,太无聊了,这样能行吗?哪像“我”尽管不很自由,但能受到良好教育,很有教养。

  正方:谁说闰土没受到教育?他能根据自己的爱好做自己想做的事,在广阔天地间的所见、所闻、所做的一切难道不是在获取知识、不是在受教育吗?

  反方:闰土在农村的一些事,对于一个城里孩子来说难免会有一些好奇;反过来,少爷在城里的许多事课文没有写,如果写出来,闰土不知道的也一定很多,肯定也会羡慕不已的。

  反方:我补充一下,课文中有一句:“闰土说进城后见到了许多从没有见过的东西。”

  正方:请问你想做一只“笼中之鸟”,还是做一只在天空中自由自在飞翔的小鸟呢?

  反方:“我”是“笼中之鸟”吗?请问“笼中之鸟”能展翅高飞吗?少爷后来成了伟大的文学家,闰土最后却变成发一个愚昧的农民?

  正方:闰土的愚昧是当时的社会造成的,如果,闰土生活在现在的农村,他照样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

  下课铃响起,可是,辩论还没有结束。孩子们吵着要我判个胜负,我没有满足他们。我对正方说:“你们知道‘少爷’生活的苦闷与痛苦吗?”又对反方说:“你们了解‘闰土’生活的艰辛与悲哀吗?”“去读读鲁迅先生的文章吧!

  你会有更多的感受。你自会知道胜与负!”

  第二天,午间阅读时间,我发现许多孩子的手中,捧上了鲁迅的著作,从他们专注的神情中,我知道,他们正在体验,正在感受。

  【课后感想】这是一场多么精彩的课堂辩论啊!辩论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辩论这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为了占得主动,能从课文内容出发,融进自己的理解,尽情为自己个性化的观点据理力争。学生语言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更难得的是,这场辩论给了孩子们一次人生观的思索,什么样的生活才是自己想要的,让他们那满是幸福的心灵,开始了对痛苦的思考。

  但,最令我欣慰的是,他们知道了要去书本中寻求他们的答案,他们把阅读作为了思考的方式。鲁迅先生在《读书杂谈》中曾说:“‘职业的读书’由于‘勉勉强强’而很‘痛苦’,但是‘嗜好的读书’则‘在每一页里,都有着深厚的趣味’。”何为“嗜好的读书”?他认为主动的读书即为“嗜好的读书”。也就是说,只有当孩子心灵上产生需要时,才能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读书中。此时的孩子们需要阅读,他们的心灵需要从文字中寻求答案。这不正是我们的新课程教学所追求的么?

提问2
主题:浅析《有的人》科目: 语文
 
答复
 

《有的人》写于1949年11月1日,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创作的一首短诗,它在艺术上形成 了自己鲜明的特色。这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首先,《有的人》在艺术上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通篇采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为了增强和突出诗歌的主题,诗人把“有的人”中的美与丑、善与恶、好与坏放在一起比较,在鲜明的对比中,用反动统治者的丑恶灵魂、卑劣行径及其可耻下场,从反面衬托出鲁迅 先生的高尚的情操和伟大的共产主义胸襟。全诗七节,每节诗的前两行是对反动统治者的鞭挞,后两行是对鲁迅先生的赞颂。

其次,这首诗构思新鲜。诗的主题的形成,是参观鲁迅故居后所产生的一连串的感想;反动统治者作威 作福、欺压人民,鲁迅老老实实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官僚乡绅坏事做绝,又到处竖碑立坊妄想“流芳百世”,鲁迅为革命牺牲一切,绝不去想个人的声誉;封建军阀、地主恶霸卡住人民的脖子,使得人民求生不得,鲁迅声明的意义是为了人民未来的幸福生活而奋斗……。对于这些生活素材,诗人在进入艺术构思时有三个特点:一是在鲜明的对比中,突出鲁迅的伟大;二是紧扣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 这一特点,从“给人当牛马”、“情愿作野草”和“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等三个方面突出鲁迅的精 神;三是从鲁迅诗文中精选出最有代表性的、又在读者中有深远影响的题材作引证,这就使得诗歌题材的深刻哲理更富于形象化。诗的结构、层次鲜明而有曲折有致。全诗三段之间,有总题,有分说,有分承,有转折。再次是开掘深广,以为深长。诗是为纪念鲁迅而作,但通篇没有出现鲁迅的名字;诗歌题目也不定名为纪念鲁迅而叫《有的人》。这就使诗的题旨更具有广泛深远的社会意义。

此外,诗的语言精炼、含蓄,比喻贴切、形象,句式大体整齐,诗作讲究韵律、富有节奏感等都很有特色。诗人在谈到写作经验时曾经说过:“诗的寿命在于思想深刻,感情饱满,表现简练含蓄。”《有的人》在今天仍能引起强烈的震撼,正在于此。这首诗短小而容量大、含义深,是诗话的“政论”,又是《争论》的诗话。诗人把政治、哲理同形象化的意境和谐地统一起来,并在新诗的格律和音乐美上颇费匠心,因此,在给人艺术美感享受的同时,又启示人们思考更深一层的革命哲理。

提问3
主题:鲁迅生平在《有的人》诗中的曲折表现科目: 语文
 
答复
 

全诗无一句言及“鲁迅”,而是通过鲁迅的名言、名作等使读者形象地感到全诗赞颂的对象就是鲁迅。因此,还须将有关语句结合鲁迅生平加以分析。诗一开始作者就把自己要歌颂与鞭挞的两种人最本质的不同摆在读者面前,一种虽生若死,另一种虽死犹生,鲜明地构成了善与恶、美与丑的强烈对比。诗就顺着这对比一直写到底。如果说第一节是极概括的总的对比,那么后六节便是具体的、形象的对比。2-4节对比了他们与人民的关系。第2节从外在表现看:一种是昂头“骑在人民头上”;另一种是俯首“给人民当牛马”。这后一种是从鲁迅的诗句“俯首甘为孺子牛”衍化而来的。鲁迅原用来表示自己对人民与对反动派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此处发展为对人民两种态度的对比。第3节从内在思想看:一种想扬名传世;另一种想作无人知道的小草。这后一种也是从鲁迅《野草?题辞》的意思提炼而成的。鲁迅说:“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至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此诗中“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攻”,表现的是一种完全彻底的牺牲精神。第4节从生活目的看,一种是利己的;另一种是大公无私的。鲁迅曾自题“我以我血荐轩辕”表现自己的人生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