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互动天地 > 交流探讨
搜索关键词
提问1

主题:乐山大佛游记 科目: 语文 



提问的问题内容:乐山大佛游记

答复
 

  
本计划上峨嵋,但阴差阳错的转道乐山。
记得很小的时候看过一个关于乐山大佛的故事:乐山脚下是三江汇聚之处,总有山洪暴发,毁坏田地,倾覆舟船。唐朝的时候,乐山出家僧人海通,立志建佛镇妖,便四处筹集资金。数年后,当大佛开凿之日,当地官员前来勒索钱财,海通和尚宁失双目不失佛财,感动了当地人民,吓走了官吏。经过几代90年的努力,大佛终于建成。
进门处的影壁有大“佛”,苏轼题。朋友问,大佛和苏轼,到底谁借了谁的名气?我看,还是苏轼占了些便宜,既然如此,我也去占占!
拾级而上,山壁处处是题字,落款或是某某居士,或是某某官员,年代也早晚不一,唏嘘嗟呀。只记得这个同治年间的“回头是岸”,应该是个这样的故事:游僧参拜完大佛下山,猛然回头,发现原来向佛心早已留在乐山上,于是毅然在乐山寺庙中作了常驻僧人,每日伴佛左右。“回头是岸”是提醒那些即将离佛远去的人,及早醒悟。
大佛体态匀称,神势肃穆,依山凿成,临江危坐。通高72米,是世界第一大佛,据说过去可以攀爬大佛,三个人站在它的小指指甲上都没有问题。现在不能尝试了,只能把自己置身其中,衬出壮观。
大佛的两侧分别是凌云栈道和九曲栈道,一层下另一层上,寓意不走回头路。下去时碰到居士团,身着僧袍,口念经文,一位登高望住的老和尚按顺序将每人的头发剪去一缕,整个法事历时半个小时,虔诚无比,引游客纷纷围观,更有甚者随之朝拜。抬头望,乐山大佛屹立于此,一千多年了,它阅尽多少人间百色,经历多少朝代更迭,依旧似海通般心旌不摇,似佛祖般肃穆慈祥。

提问2
主题:西藏高原的茶文化科目: 语文
 
答复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藏族作为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其饮食习俗别具风格,其中酥油茶便是藏民族特有的营养饮料,以其原料的营养性、制作方法的独特性而闻名遐迩。形成了别具特色的高原茶文化。
    西藏高原上的茶文化,至少也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了。茶叶在唐以前亦称“”,《尔雅·释木篇》中说:“木,苦荼(茶)也。”藏语称茶为“荚”,是当时汉语“”(茶树)的译音。茶叶具有消食、止渴、去腻等特殊的功能,对于缺氧、干燥和以肉食、酥油、糌粑为主食的青藏高原人来说,确实是不能一日无茶。
    西藏高原本是不产茶的地区,史料记载,早在囊日松赞时期,吐蕃民间就开始嗜茶。把茶叶当作开胃、养身之药由来已久。藏文史书《藏汉史集》关于茶叶在藏族地区出现的故事有如下记载:吐蕃王都松芒布杰得了一场重病,静养之时,王宫屋顶的栏杆角上飞来一只以前没有见过的美丽小鸟,口中衔着一根树枝,枝上有几片叶子,在屋顶上婉转啼叫。国王派人查看,将小鸟衔来的树枝取来放到卧榻上。国王发现这是一种以前没有见过的树枝,于是摘下树叶放入口中品尝其昧,觉得清香,加水煮沸,竟是上好饮料。于是派出众大臣及百姓去寻找这种奇妙的树,历尽艰辛终于在汉地找到了,是为茶叶树。从此,茶叶被引进藏区,并逐渐成为藏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
    据藏族史料记载,西藏高原盛行饮茶之风,是从松赞干布时期与唐朝之间的茶马贸易开始的。藏族在唐代已经获得许多中华内地的名茶。松赞干布统一西藏,迎娶尼泊尔赤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后,西藏的商业贸易兴盛起来,而茶马贸易成为吐蕃与唐朝的主要贸易。唐高宗时“缣马交易”、唐玄宗赤岭的“互市换马”开始了唐朝与吐蕃茶马市场之端,用良马和唐朝换茶。对此,唐朝专门成立了“茶马司”,负责与吐蕃之间的茶马贸易。公元743年,唐蕃会盟,立碑于“赤岭”(今青海湖东面的日月山),建立了“茶马互市”。为了交换茶叶,吐蕃曾派专人经营藏、汉茶叶贸易,称为“汉地五商茶”。史籍有关于吐蕃王室储存汉地各种名茶的记载。在藏文的《汉藏史集》中,有两章(《茶叶和碗在吐蕃出现的故事》、《茶叶的种类》)专门介绍茶是如何从汉地传入吐蕃的情况。书中写道:“对于饮茶最为精通的是汉族的和尚,此后噶米王(即赤松德赞)向和尚学会了烹茶,米札衮布向噶米王学会了烹茶。这以后依次传了下来。”鉴别汉地茶叶好坏的知识篇为《甘露之海》。这说明随着茶叶传入西藏,茶文化也随之在西藏广为传播。茶叶一经传入西藏,它所具有的助消化、解油腻的特殊功能,使之成为肉食乳饮的藏民族的饮食必需品,上至王公贵人,下至庶民百姓,饮茶成风,嗜茶成性,纷纷竟相争求。于是,系于两地之间的茶马古道也应运而生。

 

提问3
主题:叶圣陶科目: 语文
 
答复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1894--1988),名绍钧,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父亲在地主家做账房,家境清苦。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毕业后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闲居期间作文言小说发表在《礼拜六》等杂志上。1915年秋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学校教国文,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1917年应聘到吴县角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他称角直为自己的第二故乡。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曾与夏丏尊合作出版了《阅读与写作》、《文心》、《文章讲话》等。解放后,历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等职,并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和民进中央主席。
一代宗师叶圣陶
叶圣陶同志被人们誉为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史上一代宗师,是当之无愧的。
叶圣陶之所以能有如此重大的贡献于我国语文教育界,显然有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的原因。
在客观上,是时代造就了他。他前期生活在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皇朝,对封建教育的弊害有切肤之感;中间又亲身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及此后几十年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变幻无定的风云;最后跨进了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新时期。因此,叶圣陶对传统的、新兴的、外来的政治学、哲学、史学、文学、语言学、教育学等等,都有相当深切的理解和体察。此外,在这大半个世纪里,在中国的教育界、学术界涌现出了一大批时代的先驱者和某些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其中有许多人就是叶圣陶几十年来志同道合的伙伴和密友,如角直五高时期的吴宾若、王伯祥,吴淞中国公学时期的舒新城、朱自清、周予同、刘延陵,浙江一师时期的夏丏尊、陈望道、丰子恺以及顾颉刚、郭绍虞等等。叶圣陶成就的事业,在当时是同这样一些语文界、教育界、出版界才华出众的人物的支持和合作分不开的。
当然,叶圣陶之所以成就卓越、贡献巨大,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他本人具有许多足以使他成为影响几代人的学界巨匠的主观条件,也就是他的卓绝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