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计划上峨嵋,但阴差阳错的转道乐山。
记得很小的时候看过一个关于乐山大佛的故事:乐山脚下是三江汇聚之处,总有山洪暴发,毁坏田地,倾覆舟船。唐朝的时候,乐山出家僧人海通,立志建佛镇妖,便四处筹集资金。数年后,当大佛开凿之日,当地官员前来勒索钱财,海通和尚宁失双目不失佛财,感动了当地人民,吓走了官吏。经过几代90年的努力,大佛终于建成。
进门处的影壁有大“佛”,苏轼题。朋友问,大佛和苏轼,到底谁借了谁的名气?我看,还是苏轼占了些便宜,既然如此,我也去占占!
拾级而上,山壁处处是题字,落款或是某某居士,或是某某官员,年代也早晚不一,唏嘘嗟呀。只记得这个同治年间的“回头是岸”,应该是个这样的故事:游僧参拜完大佛下山,猛然回头,发现原来向佛心早已留在乐山上,于是毅然在乐山寺庙中作了常驻僧人,每日伴佛左右。“回头是岸”是提醒那些即将离佛远去的人,及早醒悟。
大佛体态匀称,神势肃穆,依山凿成,临江危坐。通高72米,是世界第一大佛,据说过去可以攀爬大佛,三个人站在它的小指指甲上都没有问题。现在不能尝试了,只能把自己置身其中,衬出壮观。
大佛的两侧分别是凌云栈道和九曲栈道,一层下另一层上,寓意不走回头路。下去时碰到居士团,身着僧袍,口念经文,一位登高望住的老和尚按顺序将每人的头发剪去一缕,整个法事历时半个小时,虔诚无比,引游客纷纷围观,更有甚者随之朝拜。抬头望,乐山大佛屹立于此,一千多年了,它阅尽多少人间百色,经历多少朝代更迭,依旧似海通般心旌不摇,似佛祖般肃穆慈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