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字、词、句、段、篇,是阅读教学中永恒不变的主旋律。而识字教学则是阅读教学的始发站、奠基石,每一个汉字都是智慧的源头,它承载着我们中华的博大的文化,识字学词,就是文化的传承、智慧的浸润。阅读教学从识字教学开始,并由它坚实地托举起句段篇的教学,可以这样说,若没有扎实的识字教学,随后展开的阅读教学将会成为空中楼阁。然而,识字教学的现状如何呢?当我们走进时下阅读教学课堂中,稍稍留意一下识字教学,你就会发现形形色色的识字教学情形。 1、名词术语式 大部分老师都熟知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并落实在行动中。识字教学伊始,教师将本课的生字词出示出来,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认读生字词,互相正音。接着引导学生分析:本课生字中哪些字容易读错,从而指导学生记住哪些字是鼻音、边音、平舌音、翘舌音、卷舌音……在老师引导下,学生在不断地发现、不停地解说。课堂上议论纷纷,热热闹闹。这样的分析归纳占用了识字教学的近一半时间,语文的人文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可实际效果呢?可能学生一开始读准了的字音,经这么一理性分析,又糊涂了。更不用说没时间拿起笔来写字了。在识字教学中,这种大谈名词术语的做法随处可见,似乎成了一种牢不可破的模式。其实,解读名词术语不是识字教学的目标,读准每个字的音比记住名词术语更为重要。 2、移植词典式 随着年级升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增强,中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部分识字教学内容,大多安排学生在课前预习。大部分老师要求学生学会自能学习,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把新词的意思写在书中或笔记本上。解读课文时,对生字词的解读变成字词典的移植,学生根本不考虑文本中特定的语境,字词解读变成孤立的字词典注解,鲜活的字词教学变得冰冷而理性。移植字词典式的词语解读,只是阅读教学中识字教学的一个起点,它最终应该归结到文本的解读中,在文本的解读中注入字词解读的生命活力。这种移植词典式的识字教学虽然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但实效如何? 3、蜻蜓点水式 《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来,阅读感悟理念已深深地票根于我们的阅读教学之中。然而关于“阅读感悟”,也产生了不少有失偏颇的解读。在识字教学中就有人根据阅读感悟理念,体现识字教学的人文精神,主观臆断出识字教学应该追寻“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求甚解”的境界,若是有人在教学中咬文嚼字,便被判为“保守派”。于是在阅读教学中,很难看到教师引导学生围绕重点词句进行品评、感悟,取而代之的是机械的朗读、空洞的感悟,学生的阅读活动只是进行着水平的推移,而没有质的提升。对于文本中的重点字词,作蜻蜓点水式的解读显然是不够的,浅尝辄止、不求甚解,仅仅触及到文本的皮毛,甚至连皮毛都没碰及,让教学变得浮躁浅薄,这难道就是我们所追寻的识字教学境界? 新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弘扬了人文性,却或多或少忽略了工具性,语言训练得不到落实,人文性的熏陶感染也如风掠浮萍,人文精神得不到深刻的人文体验。老师们宁可脱离文本,架空语言,也不愿让人说一句“人文精神失落”。说是“工具性、人文性两性统一”,其实由过去的工具性“一性称霸”变成了人文性“一性称霸”。 我想一堂真正的语文课应该是比较完美地显示“两性统一”,应该是语言学习和人文教育不着痕迹的自然融合。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进入文本深处,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领略祖国语言的精妙,进而建构文本的意义,积累必要的知识,获得审美的愉悦……这样的语文课,是综合的、立体的、价值多元的;在这样的课上,知识积累、能力培养、思维锻炼、情感陶冶、人文熏染、个性发展,熔为一炉,浑然一体。 那么在识字教学中应如何正确把握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平衡, 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呢? 刚入学的孩子对认字有很强的好奇心,因为认字读书使儿童有一种“长大了”的成就感,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机械识字学习后,热情大打折扣,甚至越来越觉得识字好无趣。我们的识字教学追求的目标是:让孩子主动识字、快乐识字!
1、词义理解中识字
比如在教学“反复”一词时,老师让学生读词语卡片:反复。孩子们读完一遍,老师让他们再读一遍,一连读了五遍,然后告诉孩子们:刚才小朋友们把“反复”这个词语反复读了五遍。孩子们在自然而然了解词义的同时巩固了词语的发音及识记。这样不会让学生觉得重复读词的枯燥与乏味,工具性与人文性不露痕迹地融合在一起。
2、表演活动中识字
小学生天生活泼好动。课堂上,如能根据词语表义,让学生动一动、演一演,效果也是不错的。比如在教学“立正、敬礼”的时候,让学生立正、敬礼,再读读词语,既调动了学生读词的兴趣,也把单纯的识字整合成了一个与词义、动作融为一体的“生命体”,给一个简单的词注入了流动的血液。
3、扩词游戏中识字
在教学“星期”一词时,由于“期”是一个多音字,在这里读成第一声,在读音上是需要学生注意的,很多时候,我们都把多音字的字音拿出来让学生比较,结果很多时候都适得其反,反而混淆了孩子们对字音的认读。教学时不妨避开比较多音字读音的方法,在“期”字“开花”的扩词游戏中,在孩子们喊出的“假期”、“期限”中,我们看到,教学的目标已经达成,而且不知不觉中扩大了孩子的词汇量,把课堂的效率提高了一个层次。
4、唤起经验中识字
孩子们走进课堂开始新的学习,他们的脑子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已经是一群有语言积累的学习主体。我们的识字教学就可以利用孩子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调动他们识字的兴趣。在教学“万兽之王”一词时,张老师让孩子们说说万兽之王是什么样子的。孩子们都说是森林中最厉害的动物,谁都要听他的话。于是老师就让他们带着一种自豪的语气来读这个词语,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手,通过读词表达着心中对万兽之王的崇敬。这时学生对汉字的记忆就不再只是符号的记忆,而是表象的记忆,孩子们感受到识字是一段那么快乐的时光,他们充分享受着识字的乐趣,体验着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
5、具体情景中识字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包括阅读教学,要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识字、写字“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的思想。一方面要在教学中突出这个重点,在教学时间、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等方面予以保证,特别是在阅读课上要防止只抓课文的阅读、理解,蜻蜓点水式地处理识字、写字的情况出现。
《从现在开始》一文中,有两个词语是非常值得学生积累理解的,那便是“叫苦连天”、“议论纷纷”。在这两个词语的教学中,老师可为学生创设这样一个情景:让孩子们说说猫头鹰发布不公平的命令以后,你有什么想法?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这时老师适时提出像这样你一言我一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就是“议论纷纷”。这样的教学踏雪无痕,但又让学生印象深刻,结合具体的情景让孩子识记词语,理解词语便能让他们最高效率地积累词语,从而能在具体生活中运用这些词语。我想这就是课堂所能带给学生的最大的财富吧!
识字教学浸润文化气息,丰富多彩的识字形式,实现了识字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为孩子们的阅读开辟了一片晴朗的天空。在这片天空下,我们会发现:识字教学也可竟如此美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