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互动天地 > 交流探讨
搜索关键词
提问1

主题:以读促写——浅谈小学作文教学

科目: 语文 

 

提问的问题内容:作文

答复
 

  提起作文,教师们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教师难教,学生难写。的确,就一堂作文课而言,往往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满头大汗,而学生仍然无动于衷,无法下笔。在几年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领悟出了作文教学不仅仅是教师在作文课上向学生讲授写作文的技法,而是在平时讲授范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多读课文感受作者的写作特色,教师适时加以指导,鼓励学生借鉴、模仿,写出自己的文章。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由课内引向课外,鼓励学生加强课外阅读,积累必要的写作素材。这样,通过课内外阅读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教师怎样指导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来提高写作水平呢?

结合解题教学指导作文的审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对小学生而言,要想写好一篇文章,审题至关重要。审题,就是要抓住题目中的字眼,按照这个字眼来安排文章的思路。大部分学生不懂得怎样寻找题目中的关键字词,因此,写出来的文章文不对题的现象非常普遍。怎样让学生学会审题呢?在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多读课文,联系课题,看看作者是抓住课题中的哪一个字或词来展开叙述的。如小学语文第十册《赤壁之战》这篇课文,学生通过读课文后,很容易发现作者是围绕课题中的“战”来展开叙述的。先写为什么战?再写怎样战?最后写战的结果怎样?这个“战”字就是这篇文章的关键字词。

另外,在教学中,我还学生学生仔细分析课文的题目,让学生认识文章命题各有特色:有的课文是以人名做题目,其中,有的是写一个人的一生,如《爱迪生》、《李时珍》;有的是写一个人的几件事,如《詹天佑》;有的课文是以事件名称做题目,如《手术台就是阵地》、《飞夺泸定桥》;有的课文是以事件发生的时间做题目,如《课间十分钟》。通过启发学生进行题目归类,使他们初步认识了课文命题的规律。这样,在经常性的解题与审题相结合的训练下,学生审题能力不断提高,那种文不对题、偏离中心和言之无物的毛病也大大减少了。

结合词句教学指导作文的遣词造句

在小学低年级,学生就开始学习组词、造句,可以说,单独让学生组词或造句,学生或许都能组一个很好的词和说一句比较完整而又有新颖的句子。可是如果让学生在写作文时准确运用平时组过的词或造过的句子,我想大部分学生会觉得很难。他们不知道在句中怎么去运用学过的词语和句子。在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在读课文时,要抓住课文中的一些用得比较好的词语和句子,加以理解和分析。让学生明白这些词语和句子是什么意思,好在哪里,在自己作文时,怎样去运用好的词语和句子。另外,在读课文时,还要学习作者修辞手法的运用,掌握一些常用句式。如小学语文第九册《再见了,亲人》,文中在描写朝鲜人民对解放军的深情时,用了许多反问句,通过这些反问句,更深刻地体现了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再如课文《三峡之秋》中对三峡景物的描写,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让人们有如身临其境,感受到了三峡秋天如仙境般的迷人景色。在说明文中,还要学习一些常用的说明方法,如语文第九册《鲸》这篇课文,文中运用了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的方法,使句子的意思表达更确切。在教学中,就要让学生通过多读课文来学习作者的这些生动形象的句子。在作文时,进行模仿,把别人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结合篇章教学指导作文的写作技巧

一篇好的文章,要有一定思路和写作顺序,如果文章思路不清或没有顺序,那么,尽管你的文章中有华丽的词藻,优美的语句,也还是一篇不成功的作文。因此,在作文时,一定要注意文章的结构安排,写作顺序及写作特色。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结合课文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通过读课文,明白作者的写作顺序和写作特色,在习作时加以模仿。如语文第十册课文《黄河象》和《琥珀》这两篇课文,学生通过读课文进行比较,就会发现虽然两者都是科学家根据化石的特点,展开的合理想象,但前者采用的是倒叙的方法,而后者采用的是顺叙的方法。这样,让学生通过自己读课文,加以分析和比较,掌握文章的写作顺序和特色,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结合课外阅读充实学生的写作素材

现在有些学生提起写作文,便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那是因为在他们的头脑中没有积累什么素材,所以无从下笔。而写作的素材一部分来自学生的日常生活,另一部分来自学生的课外阅读。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通过阅读,积累了一定的素材,在作文时,这些素材便会像泉水一样源源不断地涌出来,真可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那么,学生写作就不再是一件难事了。这里的课外阅读包括课外书籍、电视、网络等。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阶段每学年学生的阅读量不少于40万字,这就有效地保证了学生的阅读量,为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很早就认识到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联系。我想,不管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只要掌握了读书方法和技巧,就一定能写出好的文章来。

提问2

主题:提高小学语文素质的金钥匙

科目: 语文

 
答复
 

小学语文新教材与传统教材有着本质的区别。课后动手题的增加便是其中的亮点之一。爱动是小学生的天性。新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手脑并用是培养小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最佳途径。经过知难问疑,追求完美,势必带动小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大脑思维能力的同步发展。由此看来,人们把动手看作是提高小学生素质的金钥匙是不无道理的。

小学生好胜心强,非常喜欢比赛。竞赛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服务于新课的学习。如教《熟能生巧》一课时,教师先出示本课的四个生字让学生查字典比赛,看谁能快速查到这些生字在字典里的正确读音和意义;接着,让查得最快的一位同学回答结果;最后问谁能说出这位同学为什么这么快就能查到。学生回答:“是因为动作熟练,方法正确。”“对,动作熟练就能得到好方法,这就是熟能生巧。”教师随机板书了课题,很自然地收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理想效果。罗杰斯说过:“有意义的学习是在教材同学生自身的目的发生关系,由学生去认知时才能产生。”真正的学习,离不开学生的亲自参与。只有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活动,才能让学生不仅知道结果,而且知道得出结果的过程和道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由听众变为直接参与者,以便在参与过程中动手,在动手过程中愉快地学习,获取新知。

一位教师在解释“可能性”一词时,不是让学生简单地去背定义,而是利用课外活动组织学生玩抛硬币游戏,并告诉学生出现国徽面与数字面的机会各占一半。有个学生抛了10次,国徽面出现有8次,数字面出现2次。他说:“老师,您讲的不对吧。”老师微笑着说:“你回家继续抛,看看结果如何?”这位学生回家后,一连抛了5000次,终于发现抛的次数越多,国徽面与数字面出现的机会就越接近。第二天,他对老师说:“老师,您是对的。”无疑,这位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对的,他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进步。

“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想要硬塞的教师,不过是捶打冰冷的铁。”美国学者赫拉斯曼的这句话鞭挞了“灌输式”的课堂教学。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思维是后天培养和训练的结果,人们的思维在具体环境中才会积极起来。比如,教学《锄禾》一文时,事先组织学生在烈日下到田间帮农民除草,当学生汗水湿透了衣服,手上有了血泡时,就能体味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就会对今天的幸福生活倍加珍惜,这恐怕是纸上难以得来的。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劳动的智慧结晶,而劳动又是课本与生活联系的桥梁,唯有从课本再回到劳动中去,才能理解其中的精髓。

玩具具有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知识,练思维的特点。幼儿时期,玩布娃娃、手摇铃、积木、皮球、小汽车等玩具,尽情玩耍,废寝忘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玩具的“喜新厌旧”,简单、单调的玩具玩法,势必被复杂、组合的玩具玩法所替代。教师可从随处可得的材料中,为小学生制作能动、能变、有趣、好玩的玩具,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要因势利导传授玩具的制作方法,让他们制作自己喜爱的玩具,体验劳动成果带来的喜悦。实践证明,小学生对自己的“作品”玩来得心应手,格外珍惜。这样的好事,我们何乐而不为呢?有位教师在讲《火柴盒玩具》时,一改枯燥乏味的讲解,放手让学生用自带的火柴盒组合玩具。结果,有的学生组成一头沉的写字台,有的组成两头沉的写字台,有的组成带书架的写字台,还有的组成放计算机的写字台。在样式与功能方面,有的组成沙发,有的组成载重车,有的组成民居,有的组成别具一格的组合柜。一统计,有近40种不同的组合方式。至此,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空前活跃。这位教师不失时机把学生引入课文。在学生反复诵读后,教师通过启人心智、激人想象的引导,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方法无不心领神会。之后,教师让学生仿写《火柴盒玩具》,学生无不余兴未尽,写玩具的制作过程、造型特点及感受随手拈来,一篇篇绘声绘色的习作跃然纸上,一扫过去不知从何下手或千篇一律的尴尬。这次习作的成功与学生的动手操作密不可分。作文写完后,教师从尊重学生劳动成果的原则出发,对习作中的成功之处给予了充分肯定。对写得好的习作,让小作者上台朗读,大家共同欣赏;对一般习作,力求从中找出有特色的词、句、段让大家品味,以求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使每位学生都尝到了写作的“甜头”,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教师的第一条金科玉律就是给学生以劳动的快乐,学习成绩的快乐,激发他们的自豪感和个人荣誉感。”

在小学语文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只有解放学生的双手,交给他们解决问题的金钥匙,才能让学生完成由学会到会学的飞跃,语文素质的提高才能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