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 究
1、赏析《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它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芙蓉楼送辛渐》这是一首送别诗。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为江宁(今南京市)丞,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另一首为“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说的是头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时的情景。
昌龄的诗“缜密而思清”。这首七绝便是典型一例。芙蓉楼遗址在江苏镇江,那一带旧时系吴、楚之地,王送友人辛渐回洛阳,在此饯别。绝句从夜里满江寒雨悄然而来,写到隔日天亮江边送别。一“入”一“送”,相承相应,有情境,有过程。由于辛渐此去将与诗人洛阳的亲友相会,引起诗人的一种推想,推想他们会相问近况,从而导出临别寄语,其间转折过渡,自然浑成。
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
2、《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表达了作者送别时怎么样的心情?
《送元二使安西》这是一首著名的送别诗。是作者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诗歌的第一、二句,设置了增强离情别绪的特定环境与气氛。清晨,渭城客舍,杨柳,一条伸向远方的驿道,“朝雨”只是刚刚湿润了泥土,天气乍晴,为行人安排了一条洁净无尘的远行道路,这就增强了惜别的氛围。但这决不是“黯然消魂”的离别,反而透过“轻”、“青青”、“新”等词语,使人感受到一种轻快而又充满生意的情调。三、四句是一个整体。唐代国力强盛,西出阳关是一种壮举。但绝域的荒凉,旅途的寂寞,风景人物与内地迥异,因此临别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是对友人的真挚而深厚的情谊的唯一表达方式,这些语言更能寄托此时此刻既复杂而又丰富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
感 悟
①“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人的朋友辛渐即将取道扬州,北上洛阳。正江宁(今江苏南京)任职的诗人,亲自送行到了润州,在西北城楼(即“芙蓉楼”)为他饯行,并写下这首诗。前两句寒冷的夜雨,滔滔的江流,连朦胧的远山也显得孤单,这种景象衬托出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但诗的重点却在后两句。朋友此番远行的目的地是洛阳,那里有诗人众多的亲人和朋友。诗人深深思念洛阳的亲友,并想象他们也同样思念着自己。他嘱托辛渐,当亲友们问起来,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诗中用一个巧妙的互相映衬的比喻,来形容一种纯洁完美的品格,显示出很高的语言技巧,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
②“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唐代非常著名的一首差别诗,当时被谱曲传唱,称为“阳关三叠”。前两句,点明了送客的时间和地点。初春的早晨,一场细雨使尘埃落定,空气变得湿润清凉;从渭城的客舍放眼看去,到处是青青的柳色,一片生机盎然。诗中用“浥”字形容雨湿尘埃,用“新”字形容柳色翠嫩,准确生动地抓住了事物的特点;而柳色的“柳”与留恋的“留”谐音,更表达出诗人对好友元二的依依惜别之情。后两句写在送别的酒席上,诗人劝他多饮几杯,因为从渭城西行出了阳关,再不会遇到熟悉的朋友了,何况此行的目的地,是比阳关更遥远的安西呢?这两句,字面上似乎只是劝酒,实际上却是衷心地祝愿着好友,在那遥远而陌生的地方一切平安。诗中把深沉的情感融入平淡的话语中,更增添了感人的力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