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互动天地 > 交流探讨
搜索关键词
提问1

主题:胸中之竹科目: 语文 



提问的问题内容:“眼中之竹”与“胸中之竹”

——郑燮《题画竹》哲理赏析

答复
 

  

题画竹
【清】郑 燮
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
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哲理赏析】

这首诗的意思是:四十多年来对竹作画,白天挥毫练习,夜间静心思考。把琐碎繁杂的东西全都去尽,只留下清瘦的风格,画到陌生的时候恰恰是炉火纯青的娴熟之时。

一切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不同的、相互对立的,同时又是相互依赖、相互统一的,这就是矛盾。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诗中,诗人用自己的亲身体验说明了作画过程中“生”与“熟”的辩证关系原理,即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道理。一方面,在艺术上,要追求“熟”,要锻炼出高超的、娴熟的艺术技巧,要具有挥洒自如的笔法;同时要追求“生”,要努力去发现事物新的特点,获得超越常人的新的认识,运用前无古人的新的表现手法。在杰出的艺术作品中,这种“生”和“熟”是高度统一的。另一方面,在手法上,要做到从“生”到“熟”的转化。当然,矛盾双方的转化是有条件的,熟能生巧是经过长期努力的结果。如果诗人没有四十余年的“日间挥写夜间思”的苦练,便不会达到“画到生时是熟时”的境界。


提问2
主题:孩子,你必须有一样是出色的!科目: 语文
 
答复
 

做为教师的我,时刻牢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话:“要使孩子们从小就懂得和领会到:他的每一步、每一个行动都会在他身边的人——同志、父母、教师和“陌生者”的精神生活引起反响。只有当他不给别人带来灾难,不欺负和扰乱别人时,才能成为一个生活得平静而又幸福的人”。按现在时新的说法就是培养学生成为“社会的好公民,家庭的好孩子,学校的好学生”!现在,我不会只是向他们唠叨“天生我材必有用”,我还会深情地给他们讲《一个仅用10秒钟即震惊了整个德国的动人故事》,让他们一定要记住,总有一样自己要出色!记得第一次看这个故事特别感动,当每次把这个故事讲给我的学生听时,依然很感动。
这故事是这样的:德国一家电视台提出高薪,征集“十秒钟惊险镜头”活动。许多新闻工作者为此趋之若鹜,征集活动一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诸多参赛作品,一个名叫“卧倒”的镜头以绝对的优势夺得了冠军。

拍摄这10秒钟镜头的作者是一位名不见经传刚刚踏入工作岗位的年轻人,对于这个作品,每个人都渴望一睹为快。

几个星期以后,获奖作品在电视的强档栏目中播出。
那天晚上,大部分人都坐在电视前边观看了这组镜头,最初是等待、好奇或者议论纷纷,10秒钟后,每一双眼睛里都是泪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德国在那10秒钟后足足肃静了10分钟。

镜头是这样的:在一个火车站,一个扳道工正走向自己的岗位,去为一队徐徐而来的火车扳动道岔。这时在铁轨的另一头,还有一列火车从相反的方向近车站。假如他不及时扳岔,两列火车必定相撞。这时,他无意中回过头一看,发现自己的儿子正在铁轨那一端玩耍,而那列开始进站的火车就行驶在这条铁轨上。是抢救儿子,还是扳道避免一场灾难──他可以选择的时间太少了。那一刻,他威严地朝儿子喊了声“卧倒!”同时,冲过去扳动了道岔。一眨眼的工夫,这列火车进入了预定的轨道。那一边,火车也呼啸而过。

车上的旅客丝毫不知道,他们的生命曾经千钧一发,他们也丝毫不知道,一个小生命卧倒在铁轨边上──火车在轰鸣着驶过,孩子丝毫未伤。那一幕刚好被一个从此经过的记者摄入镜头中。人们猜测,那个扳道工一定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后来,人们才渐渐知道,那个扳道工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他唯一的优点就是忠于职守,没误工过一秒钟。
而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的儿子是一个弱智儿童。他告诉记者,他曾一遍一遍地告诉儿子说:“你长大后能干的工作太少了,你必须有一样是出色的。”

儿子听不懂父亲的话,依然傻呼呼的,但在生命攸关的那一秒钟,他却“卧倒 ”了── 这就是他在跟父亲玩打仗游戏时,唯一听懂,并做得最出色的动作。

我觉得这故事对现在的孩子尤其有用,因为现在对没有一技之长的同学来说,大学毕业就意味着失业,培养他们把自己能做的事做到最好,我觉得很有必要。比如这两天我就对语文基础差学习习惯很差的同学单独布置作业,每天只完成两道改错别字的选择题,做全对了我就打一百分,如果在改错时还补充了每个词的意思,我就会给他加分。第一次,二十个同学没一个全做对的,我没骂他们,我告诉他们,这类题,只要是你自己用心做的,你就一定能做对的,第三天开始上课前我就表扬那些做得好的,慢慢地,他们中的多数同学竟然都能得一百多分!我在想或许他们读了十几年书,从来就没有得过一次百分吧,我何不给予他们找到自信的机会呢!我想让他们长大后也能记住,,成功就是把自己会做的事做得出色!

提问3
主题: 科目: 语文
 
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