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妙极了”与“糟透了”想到的

 

《“妙极了”与“糟透了”》一文相信很多人都读过。美国作家巴德.舒而伯格的成功,再次说明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表扬、鼓励、赞赏,但是仅仅有表扬而没有批评是不全面的。“妙极了”也好,“糟透了”也好,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传统教育教师对学生往往一味批评、指责、否定,使学生缺乏自信心,批评不当导致教育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于是有的教师便无论学生表现如何,都一味给予表扬。我们确实从中看到了学生的许多可喜变化,在课堂上他们活跃了,回答问题时更自信了。但是在这热闹的背后,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这样一味的鼓励和表扬真的有用吗?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爱满天下”,教师对学生要有慈母心,严师情。爱中有严,严中有爱,严而有度,爱而有方。要讲究表扬与批评的艺术,两者兼顾,才能塑造学生完整的人格魅力。奖赏并非是万能的,我们应善用奖赏。尤其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更应该注意表扬艺术的应用。

一、表扬的艺术

俗话说“良言一句暖三冬”、“聪明孩子都是夸出来的。”确实如此,大人都喜欢听好话,何况孩子呢?所以教师要学会赞扬。

第一、善于挖掘学生的优点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或经历,如果仅仅从学习或纪律等方面看的话,有的学生还真是无法开口夸他,然而,如果我们能换个角度来看学生,善于发现学生在其它方面的特长,相信“东边不亮西边亮”,给予夸奖,那么情况就会大不相同了。如有个学生各方面表现一般,学习、纪律甚至很糟,但遇到人总主动打招呼,我就表扬他很懂礼貌,他听了很高兴。从此我说的话他比较听,毛病也就慢慢改了。爱因斯坦曾经这样说过:别人赞美他思维能力强,有创新精神,他一点都不激动,但如果谁赞扬他小提琴拉得棒,他一定会兴高采烈。因此,赞扬不要老是停留在学生习以为常的优点上,而是要去挖掘学生身上一些鲜为人知的优点,表现出教师的独特眼光,让学生得到一些新的肯定。如有个学生思维敏捷学习成绩好,经常表扬他学习好,他习以为长了,有一次我发现他动手能力很強,就表扬他:“你的手真灵巧。”他特别兴奋。

  第二、创造一个鼓励性的环境

给每个学生定一个切合实际的目标和要求。每接一个班,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我就给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和要求。如一个成绩不及格的学生,由不及格到及格,就给予表扬。因为如果我们每次以优秀来衡量,那差生他们经历的将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但如果动态地观察他们却是在进步、在前进。又如学生学写作文的时候,许多老师都让学生读范文,赏佳作,拿他们的作文和范文相比,结果越比学生越没信心,对作文也就越没兴趣,一到写作文就头疼。其实,一篇文章即使再差,也总有一些成功的地方。如班上有个学生表达能力极差,在初学作文时,所写文章常常前言不搭后语,没有一句完整的话,面对这样的作文,我就将写得比较好的词语圈出来,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他用词的准确。教师的“赏识”给了学生精神上的滋润,此后,他每次写作就会绞尽脑汁,争取用更多的好词语,写出更优美的句子,让老师赏识。这样不断地鼓励,让他一个目标一个目标地努力,作文慢慢写好来了。还有在学生做某件事但没有做好时,抓住其某一成功点及时鼓励学生,这样不但容易让学生领受你的赞扬,内心还会产生压力,没做好,还被老师赞扬,真不好意思,这种压力就会激发学生更加努力。

当学生取得成绩时,往往会把激动、喜悦的心情毫无保留地流露出来。过去我常这样说:“这次考得好不等于以后考得好。”“虽然这次取得了进步,但离高标准还差得远呢?”这种教育方法事实上造成学生很压抑。现在换成:“祝贺你这次取得了好成绩,继续努力,你的目标马上就能实现。”效果就不一样了。因为这样不仅能保持学生的积极性,还能起到更好的鼓励作用。所以在教育中我们要多用肯定性和鼓励性语言,像“再试一次,一定会比刚才更好。”“在这方面注意一点,事情就做得很完美了。”也许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三、防止负面效应

教师还应注意表扬的影响。记得有一次在上课时提问,请学生回答,第一个学生回答不出来,而第二个学生却回答出来了,于是我为了鼓励就表扬回答对的学生,结果受表扬的学生心里自然美滋滋的,可那个回答不出来的学生脸色较难看。后来在谈话中了解到,他当时在心里想老师的意思就是在说我不聪明。我随便一句表扬的话对这个学生来说就成了负面效应。所以有时候教师无意中的一些话往往会对学生产生很强烈的影响。

有时赞扬一个学生,往往会养成其骄傲自满的情绪。因此要赞扬他所做的事和他的品性而不要扩大到他这个人。如有个学生经过努力,成绩提高了,我就赞扬他经过努力而成绩提高这件事。因为赞扬他努力,让他知道受赞扬的真正原因,他就会继续发扬光大。而赞扬他聪明,就可能导致他产生沾沾自喜、骄傲自满的情绪。

现在的学生将来终究要长大成人走向社会,因此必要的批评是不能少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爱学生既要有“妙极了”也要有“糟透了”。

二、批评的艺术

俗话说:树要皮,人要脸。虽说学生人小,但他们同样有很强的自尊心,批评作为一种教育方法,对自尊心有一定的伤害,故批评更要体现教师的爱心更要讲艺术。

  第一、润物无声

批评无痕,润物无声。它是教师一个善意的微笑,是教师一束关注的目光,是教师一句鼓励的话语。在无痕的批评中,学生理解了什么是尊重。许多著名教师的教育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如魏书生老师上公开课,一位学生将蔡桓公念成了蔡恒公,引起了哄堂大笑,怎么办?魏老师说:“我发现这名同学有了进步,他开始独立思考问题了。‘桓’和‘恒’是形近字,上课时,该同学没听课,这是他的错,但他能根据“桓”字的字形,想到‘恒’字的读音,这说明他进行了一番独立思考,而不是遇到不认识的字就不读。如果他经常这样思考问题,肯定会有大的进步。”魏老师对学生的批评于平静舒缓中显示出他的强大威力。

  第二、要开导不要否定

为了使学生乐于接受批评,我们往往先表扬,再由“但是”转入批评。这种方法偶尔使用学生还能接受,经常使用颇有反感,若改为“如果”,则学生比较乐于接受。例如有个学生懒惰,有作业拖拉甚至不做的毛病。我先表扬他其它优点,再指出如果你能认真按时完成各种作业,你的学习会更有进步,你就能成为一个好学生,他就乐于接受批评。

  第三、因人而宜

教育要因材施教,批评要因人而宜。如有些学生,在家中受到了过分的宠爱,使得他们的自信心极强,甚至过于自负。他们愿意别人表扬他们的优点,但是却不愿别人指出他们的缺点。如果我们听之任知,只表扬不批评,回避他们的缺点,会让他们养成自负的心理状态,时间长了根本无法面对失败,根本无法适应社会。因此针对这类学生批评时要逐步传达信息,使其逐步适应,逐步接受。

“妙极了”和“糟透了”都是学生成长的营养和力量。教师要爱学生,恰当地运用表扬和批评的艺术,才能塑造出学生完美的人格魅力,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社会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