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有颗“中华星”

 

 

1928年,有一位叫张钰哲的中国青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天文系留学。那年冬天,他在观测天空时,发现有一颗小行星在以往的星图中没有见过。直觉告诉他,这可能是一颗新发现的小行星。后来,经过大量的计算,他确信这就是一颗新发现的小行星。他将计算结果报告了国际小行星中心,经过国际小行星中心鉴定后确证:张钰哲发现的是一颗新的小行星,并将它编号为“1125”。根据国际惯例,小行星发现者可以给这颗小行星命名,张钰哲决定以“中华”来命名这颗小行星,从此天上有了一颗“中华星”。

1929年,张钰哲回国后,由于受当时的条件限制,无法继续跟踪观测,“中华星”也就“丢失”了。此后“中华星”一直被作为“被丢失了的小行星”,直到1957年10月30日,张钰哲发现一颗与“丢失”多年的“中华星”极相似的小行星。后经过整整20年的研究,并经各国天文台的许多次观测证实,确定是那颗“丢失”的“中华星”。1977年,国际小行星中心研究决定:1957年发现的那颗小行星,仍称为“中华星”,编号仍沿用1125号。

自1801年发现第一颗小行星以来,到2003年9月,全世界已登记在册和有了编号的小行星共有29074颗。据统计,太阳系内小行星的总数在50万颗左右,它们绝大多数分布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这一区域被称为“小行星带”。

据悉,我国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已发现1000多颗小行星,并对其中100多颗小行星有命名权。截至2000年,北京天文台施密特小行星组也有对275颗小行星的命名权。目前,在天空中已有100多颗小行星是由中国命名的,中国人的名字翱翔于宇宙空间,真可称得上“群星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