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奥运会徽看古今足球

 

距离2008年北京奥运会还有不到一年的时间了,无论是首都北京还是距离北京814公里的徐州都可以感受到浓烈的奥运气氛。

奥运会徽中国印十分巧妙地将中国特色、北京特点和奥林匹克元素结合在一起。中国印的核心作者正是研习汉代肖形印多年从中获得了灵感,而汉代肖形印正是汉画像石中人物动物等的个体表现。

近日偶然看到徐州藏家收藏的一块汉画像石,其中的蹴鞠人物其神韵与奥运会徽颇有异曲同工之妙,让我深感中国印对于运动的表现手法与其是一脉相承的。

该残石表现了墓主人生前迎宾宴客的热闹场面,同样也反映了汉代贵族的生活奢华,歌舞升平。画面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右面有两位乐师抚琴吹箫,琴工左面一舞女舒展长袖,翩翩起舞,身后一列舞女微微欠身。下部分客人听琴声而感动,虚席掩面而泣,身后一人蹴鞠。蹴鞠者微微翘首,双臂伸展甩开宽大的袖筒,左脚抬起,三只鞠球围绕身边,表现了其高超的蹴鞠技巧。

蹴鞠这项活动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到了汉代,由于社会经济的繁荣,蹴鞠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不仅民间“穷巷蹋鞠”(桓宽《盐铁论·国疾篇》)、“寒食蹴鞠”(刘向《别录》)成为风气,而且蹴鞠还成为宫廷的主要体育活动。汉高祖刘邦的父亲初到皇宫居住时,曾因没有蹴鞠活动而闷闷不乐,后来,刘邦特地为他修建了“新丰宫”,这样太上皇就可以和家乡来的人一起蹴鞠取乐了。从此,蹴鞠传入宫廷,汉武帝、汉成帝都成了蹴鞠爱好者。

蹴鞠还成为军队训练的内容之一。封在徐州的12代楚王都非常重视蹴鞠的作用,将其做为军队训练的必修内容。蹴鞠是中国古代的足球,中国古代史籍将之称为“蹴鞠”。蹴就是“踢”,鞠是“球”。

蹴鞠在徐州的盛行是有其历史原因的。蹴鞠最早起源于战国时齐国,最早的记载见于《战国策·齐策》:“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 

蹴鞠运动兴于齐国是与齐国繁荣的经济、浓郁的思想文化、发达的科学技术、尚武的社会风习等很有关系的。齐国历代君王大多喜猎尚武;齐国是先秦时代诸国中产生政治家、思想家、经济学家、军事家、军事理论家最多的国家。齐国兵学最发达,有“齐国兵学甲天下”之说。齐桓公、管仲时期,又是以武力征伐为基础首霸诸侯的强国。到战国时期,齐国军队以兵强马壮、勇武善战而著称天下。

徐州毗邻齐鲁大地,无论是思想文化还是军事运动上都深得齐鲁精髓,继齐国之后,徐州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蹴鞠之乡。秦末汉初刘氏皇族正是从徐州逐渐将蹴鞠运动传播到了全国各地,进而又广泛传播到民间,汉代400余年中,蹴鞠运动得到了蓬勃发展。

2004年5月21号,受国际足联委托,西班牙环球影视制作公司摄制组来到徐州市古汉城遗址,拍摄大型文献纪录片《激情的诞生:足球的起源》。该纪录片的编剧兼导演海苏斯·桑切斯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过:“在中国徐州地区,民间有一项运动就是蹴鞠,非常吸引人,引起了我的兴趣,所以我来到中国拍摄一个这样的片段,加到我们这部纪录片当中。我非常惊讶蹴鞠与现代足球的相似性。中国蹴鞠对现代足球有一定的影响。我认为是马可·波罗到中国之后,把蹴鞠引到了欧洲。”因此,徐州在蹴鞠运动的传播发展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徐州自古也是运动之乡,每一届奥运会都有徐州的奥运健儿折桂,2008年的奥运赛场上也将有更多徐州运动员竞风流。今天这位藏家将他的画像石展示出来,也正说明了徐州自古就有运动健身的传统,对于研究汉代人们的文化生活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