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朗读、背诵两首古诗,并默写《望洞庭》。

    3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情。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挂图或课件;可表现古诗意境的音乐。

    学生:收集和诗句描写有关的风光图片及有关诗人苏轼、刘禹锡的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诵读,把握诗境

    1学生自由背诵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

    2教师背一首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指名让学生背以前学过的刘禹锡的《浪淘沙》。

    3师生交流收集的资料,了解诗人苏轼、刘禹锡的基本情况。

    4优美的音乐声中,欣赏西湖和洞庭湖的美景,听教师范读两首古诗,初步感知古诗所描绘的意境。

    5学生初读两首古诗,大致了解其异同。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境

    (一)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1学生自由练读全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式了解古诗及题目意思。

    4指名说说诗的大意,在疏通诗意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质疑。

    5四人小组合作解疑,再全班交流,师生共同确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①诗人笔下的西湖有哪两种不同的美?(在诗人笔下,西湖的美无论在晴天还是雨天,都各有各的妙处:丽日晴空,水光闪动,是一种明朗美;烟雨蒙蒙,山色迷茫,是一种朦胧美。)

    ②师生共同欣赏西湖在晴天和雨天的美景,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想象西湖“水光潋滟”、“山色空蒙”那令人神往的情景。

    ③指导朗读一、二行诗。自由读、指读、评读、想象画面读等。

    ④诗人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子?二者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

    ⑤教师简单讲述西施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三、四行诗。

    ⑥小结:西湖就像那风姿万千的美女西施一样,都具有一种“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这样来写,把西湖的自然美人化、具体化、形象化了。正因为深得审美经验的苏轼把西湖比成西子,所以人们又称西湖为西子湖。

    ⑦指名朗读三、四行诗。

    6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①自由组合练习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读中悟情。

    ②展示个性指名读,可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体会。

    ③师生互动背诵读,通过教师引读点拨,使学生深入体会诗意。

    (二)学习《望洞庭》

    1讨论交流学习第一首诗的成功经验:读诗句,悟诗意;重合作,共解释等。

    2小组合作学习第二首诗。

    3各组汇报交流,重点理解“和”、“镜未磨”以及全诗大意。

    4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对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行讨论。

    ①“白银盘里一青螺”中,“白银盘”指的是什么?“青螺”指的是什么?

    ②《望洞庭》一诗向我们呈现了哪两种美?你能从诗句中体会出来吗?第一、二行诗描绘的是在浩淼的洞庭湖上,一轮秋月高挂天空,湖面静得像一面没磨过的铜镜,写出了一种独特的柔美。第三、四行诗,诗人巧用一个“遥”字把镜头拉开,湖中的舟山恰似“白银盘里一青螺”,画面极其壮美,全诗形成了柔美与壮美相和谐的意境。

    5指导朗读,背诵。

三、整体参读,体察诗韵

    1读了这两首山水诗,你有何感受?

    2交替互读两首古诗,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3分别以西湖、洞庭湖景色为背景,欣赏描写西湖、洞庭湖的古诗、对联,学生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读一读、背一背。

四、课内外结合,拓展延伸

    1本课我们学习的是山水诗,你还了解其他哪些类别的诗?(送别诗、思乡诗、边塞诗、咏春诗等。)

    2布置自选作业:

    ①收集苏轼、刘禹锡的其他诗作,朗读、欣赏、摘抄。

    ②用抒情的话或诗的语言写一处我们身边的美景。

    ③阅读一篇描写西湖、洞庭湖景色的文章或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