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小邻居对巴金的挂念

 

 

1987年,巴金自1923年阔别家乡成都后第5次返回家乡。10月8日,他参观了正通顺街的旧居原址。巴金出生在这里,除有两年随父亲去广元县外,在这里一直居住到19岁。临街有两口紧挨着的水井,名曰“双眼井”,是巴金小时候常常流连的地方。巴金在陪同人员的搀扶下,站在井边往下望。当时他说了一句话:“只要双眼井在,我就可以找到童年的足迹。”

其实,一座城市对一位老人的挂念与祝福,也许并不用通过尘封的历史去追忆。

就在如今的双眼井畔,一群孩子在这里,与远方的巴金爷爷心灵相通。他们踏着老人的足迹成长着。正如巴金自己所写到的:“我唯一的心愿是: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随想录?愿化泥土》)

这群孩子是成都市正通顺街小学的学生们。他们的学校与巴金旧居原址仅一墙之隔。走进校园,便可以看见醒目的校歌和校训。校歌中这样唱道:“我是巴金爷爷的邻居”,校训是“说真话,做好人”。

“说真话,做好人”无疑可以作为巴金一生的写照,也是他对后辈的期望。

据巴金的侄儿、四川省文联主席李致回忆,1942年巴金第二次回乡写作,临走时在当时还上小学的他的纪念册上留了4句话:“读书的时候用功读书,玩耍的时候放心玩耍,说话要说真话,做人要做好人。”

古时孟母三迁只为择邻,正通顺街小学的孩子们无疑是幸运的,因为他们有一位“好邻居”。而同时,他们更希望自己能当一群“好邻居”。

1991年11月15日,小邻居们给巴金爷爷写了一封信:“我们的学校,就在您的老家的院子旁边……双眼井附近,不久前又添了一个蒸蒸糕小吃,鸡汤罐罐面也不错,可香呢!您回成都,一定要去尝尝……我们虽然从未见过您,但在我们心中,却无数次勾画着您的形象,我们知道:您是著名的作家,写过许许多多有名的书,《家》、《春》、《秋》全是您写的。虽然我们还不大能看懂,但听我们父母说,那都是值得一读的好书……我们多想扶着您到正通顺街走一走,看一看,看看那常在您心中的双眼井。”

1992年3月8日,病中的巴金亲笔给孩子们写了回信。他写道:“亲爱的小邻居们,你们没有想到你们给了我多大的安慰和温暖。对一个88岁的老人这是多么大的幸福啊……你们让我看见美丽清洁的双眼井。你们真是我的好邻居,你们又把我的心引到了我念念不忘的家乡,我的老家。”

当年给巴金爷爷写信、收到巴金爷爷回信的小邻居们早已经毕业了,但读巴金爷爷回信的孩子们却一拨儿一拨儿没有间断。双眼井从不缺少“好邻居”。

正在上5年级的唐近雯上星期刚刚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打扫双眼井的活动。她认真地说:“我特别想让巴金爷爷来看一看。”打扫双眼井已经成了正通顺街小学的一个“传统项目”。中队委林夕说:“轮到哪个班打扫时,大家都特别积极,一溜烟跑回教室抢扫帚,晚了就抢不着了。”

巴金爷爷马上就要过百岁的生日了,小邻居们开始琢磨送他件什么礼物。最后决定送两件礼物,一件送到上海的华东医院,一件保存在成都的双眼井畔。

孩子们用五颜六色的彩纸折了100只纸鹤,里面写满了全校学生的名字,串成一串美丽的祝福。他们托李致爷爷把这件礼物带到了上海。

另一件礼物的“规模”可就要大得多了——他们要为巴金爷爷的百岁生日建造一座“世界上最好最好的家园”。

建在哪儿呢?既然巴金爷爷用他的笔创造了一个世界,那么他的小邻居们也要用手中的笔来完成这项浩大的“工程”。每个孩子都在纸上画出了他想为巴金爷爷建造的家园:有的是在东海龙宫里,有的是在太空站上……不过,最多的还是就在正通顺街、双眼井畔,古色古香的老宅子,有客厅——他们希望巴金爷爷能够在自己的家中接待这些小邻居,有书房——他们希望巴金爷爷能够继续用他的笔感动中国,有花园——他们没怎么看懂《家》,但却记住了那个让人爱恨交加的花园,当然还得有厨房——他们知道巴金爷爷怀念家乡的小吃。李致爷爷的日记里面不是说了吗?巴金爷爷上一次回家乡,呆了18天,最遗憾的就是“没吃到红油水饺”……

李致的日记里留下了1987年巴金回家乡的纪要。10月14日,巴金和四川省文联、作协的同志座谈。当时巴金说:“我不会讲话,才写文章。我回来,是想汲取家乡的空气,闻闻家乡泥土的芳香,与家乡的禾苗、树木一起成长,为祖国和人民再做一点事。”

时光流逝,巴金没再回过家乡。他在一天天衰老,但成都的禾苗、树木在一天天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