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新词。并能用“无论……都…”、“既……又……”写句子。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人类的哪些发明是得到自然界哪些“老师”的启示。
3理解课文,激发学生爱科学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词句,读懂课文内容,引导想象,激发学生爱科学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准备
生字、新词卡片,有关仿生发明的资料、故事、课件。
课时安排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读题激疑
1孩子们,你们心目中的老师是什么样的?
2为什么课题中的老师要加上引号?这些“老师”究竟是谁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为什么说动物是人类的老师呢?让我们一起读读课文。
1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并用符号勾出不认识的生字及不理解的词语。
2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指名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交流,通过讨论学习理解的生词。
3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哪些动物充当了人类的老师。先在书上勾画出来,再说一说。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同学们,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生物身上得到的启示,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给我们介绍了哪些发明创造是从生物身上得到的启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自己不懂的或感兴趣的内容,和同学讨论讨论。
2读议第1段,想想知道了什么?
3(出示句子)“其实,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何止蝙蝠一种?”这句话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
4以读带讲,学习第3段。
师:人们是怎样造出优良性能的新式飞机的?
(1)自读第3段。
(2)你读懂了什么?让学生自读、自悟。
(3)科学家们从蜻蜓身上受到什么启发?
(4)(出示句子)
①由于飞机速度的不断提高,经常发生机翼因剧烈抖动而破碎的现象,造成机毁人亡的惨祸。
②原来,每只蜻蜓的翅膀末端,都有一块比周围略重一些的厚斑点。这就是防止翅膀颤抖的关键。
让生读句子,议一议你明白了什么?
③让学生用“……模仿……造出了……”的句式说说这一段写了什么?
(5)师:科学家还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的飞行方法,造出了许多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新式飞机。(出示仿生发明的资料)
(6)小结此段的学法。(抓住关键句子一边读一边想)
5小组合作学习第4、5段。
师:同学们,你们想当科学家吗?下面我们就成立几个小小的研究院,一起来研究你最感兴趣的内容。先分组学习、讨论、交流,给学生探究、感悟的充裕时间。
再请各研究院选出一个小科学家为代表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确定引导的顺序)。
(1)学习第4段。
①喜欢这一部分的学生一起读读这一部分。
②科学家从鲸的外形受到什么启发?用“”勾出介绍鲸特点的句子。
让学生用“……模仿……造出了……”的句式说说这一段写了什么?
③齐读这一段。
④读了这一段,你有什么收获?
(2)学习第5段。
①老师采访喜欢这一部分的孩子,说说你为什么感兴趣。
②教师相机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③(出示句子)读句子,并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一个人握住一个鸡蛋使劲地捏,可是无论怎样用力,都不能把鸡蛋捏碎。
建筑师根据这种“薄壳结构”的特点,设计出许多既轻便又省料的建筑物。
四、拓展思维,提高兴趣
1回归整体,齐读课文。
2拓展:同学们,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生物身上得到的启示,从而建立了仿生学。喜欢思考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是发明创造的源泉;善于发现自然界的奥秘,则能激发发明创造的灵感。我们从小要学科学、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科学地开发、利用大自然,使它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3说一说人类的发明得到哪些“老师”的启示?(多媒体展示书上的画面:蛙眼——电子蛙眼、等)
让学生用“……模仿……造出了……”的句式来介绍人类的发明。
4生物界是多么神奇,一只平平常常的蝙蝠能使科学家们得到启示,从而创造发明了能使飞机安全夜航的雷达。请同学们将课外收集的生物充当人类“老师”的事例,相互交流。
五、巩固练习,完成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2课后第3题。
(李向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