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时 图形的变换

重庆市巴蜀小学 杨玲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8~109页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二十一第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掌握图形变换的几种方法,会按要求进行图形变换。

2.让学生感受几何图形蕴藏的美,产生创造美的欲望,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与情感。

【教学重点】

根据实际情况,画出变换后的图形。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展示平台。

学具:尺子、圆规等作图工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人们的生活中处处都可以见到平面图形,通过变换这一手段可以得到更美的图案,从而装点我们的生活。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图形变换有哪些吗?

引导学生归纳并板书:(1)平移(2)旋转(3)对称(4)放大和缩小

教师:老师这儿有一些图片,大家欣赏欣赏,你能发现这里面有图形的变换吗?

多媒体播放幻灯片。(幻灯片说明:教师可以在网上搜索或自己拍摄一些经过图形变换后的图案,例如商标、广告、国旗、美术作品、平面设计作品服装上的图案等等,里面要有平移变化、对称变化、旋转变化、相似变化。)

学生说说图片里看到了哪些图形的变换。

[点评: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通过对生活中一些图案的欣赏,受到了美的熏陶,同时通过观察发现图形的变换形式,巩固了所学知识。]

二、通过动手操作梳理和巩固知识

1.平移

1)教师:还记得怎样将一个图形平移吗?平移的特点是什么呢?来!大家在实际操作中来回忆和小结一下吧。

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109页课堂活动第2题的第(1)小题。

反馈:展示学生答案,请学生以(1)小题为例讲讲平移的过程。

2)梳理、小结。

一个图形平移后其图形本身的大小、形状、方向没有变化,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平移前后,图形上的任何一个点移动的距离都是相同的。

平移时,可以在原图形上选出几个很重要的点或线段,分别将这几个点或线段按要求的方向和距离移动,最后根据这几个点或线段的新位置将图形完整画出。

3)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109页课堂活动第2题的第(2)小题的第一个要求,得到丙图形。

2.旋转

教师:现在我们来回忆一下旋转,怎样将一个图形按要求旋转呢?旋转的特点是什么呢?请大家将丙图形绕A点顺时针旋转90度得到新图形,动手试试吧!

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

反馈:展示学生答案,请学生讲讲旋转的过程。

梳理、小结:(1)一个图形旋转后其图形本身的大小、形状没有变化,但方向和位置发生了变化(旋转360度除外);旋转前后,图形上的任何一个点旋转的角度都是相同的。(2)旋转时,可以在原图形上选出几个很重要的点或线段,分别将这几个点或线段按要求的方向和角度旋转,最后根据这几个点或线段的新位置将图形完整画出。

[点评: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进一步体会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平移只是图形位置发生了变化;而旋转是图形的方向和位置都发生了变化。在操作中,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都要在原图形上选几个重要的点或线段,分别将这几个点或线段按要求平移或旋转,然后再将图形完整画出。]

三、小组合作,梳理知识,培养能力

1.梳理放大和缩小、对称

此环节可以较刚才两个内容更放手些,让学生先独立操作完成教科书第109页课堂活动第2题的第(3)小题和练习二十一第6题,然后分小组交流归纳。

1)怎样将图形按要求放大和缩小?操作时有什么技巧或是需要注意的地方?

2)什么叫轴对称?对称轴是什么?怎样根据对称轴画出图形的另一半?我们学过的哪些平面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有几条对称轴?

(以上的问题可以通过课件展示出来,引导小组活动。)

2.小组汇报,教师梳理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只要把图形的各边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即可。但无论图形是放大还是缩小,放大或缩小前后的图形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但形状没变。

一个图形,如果它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以后两边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叫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叫它的对称轴。在轴对称图形中,两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点评:对学生掌握得较好的知识,教师采用自主、开放的教学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

四、练习应用,促进发展

创作:请学生在方格纸上运用这四种变换手段自己创作一幅有情景的作品,完成后在全班展示。(可以学生自由组合合作完成。)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小字本或其他方格子的纸张。

[全课总评:本堂课的设计有如下特点:一是根据知识的联系,重组复习内容,体现了教师的系统教学观。二是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本堂课充分体现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三是复习环节清晰,从观察生活中的图形变换现象到对这些知识的具体回顾复习,再到运用图形变换创作一副有情景的作品,整个设计层次分明。四是从欣赏美到具化美再到创造美,整堂课学生都受到美的熏陶,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情感。]